时钟先生的第166篇原创
前不久上证综指逼近2700的时候恰逢长三角台风。有人发了这么个图,让大家心情很不好。
图注:后来证明网传图片为复旦大学的标志性雕塑,与上交所无关
后来发现我们错怪了老天爷:这张图的意思不一定是“牛dao(倒)了”,也可能是“牛dao(到)了”。评论区“清仓”的兄弟要EMO了。
9月24日沪指怒涨4%,两天时间就站上了2900点。
为了这牛市的味道,人们开始喜极而泣,奔走相告。一种说法也再次浮出水面:股市才是经济的大解药。
不是没有道理啊。
“没信心”是当前经济问题的关键,这基本上已经是一个社会共识了。
居民不敢消费,企业不敢投资,老百姓对未来充满焦虑,玩了命地存钱和还钱。经济怎么可能好得了。
图注:M2同比下降反映“借钱的越来越少”,M1/M2下降反映“攒钱的越来越多”
不要小觑了这种心态的坚挺,觉得过一段时间信心就自然修复了。看看隔壁日本,人家存款上升的趋势一直持续了20年。
所以,想要修复信心,还是要搞点手段。
让企业承诺给员工涨工资?除了京东这样“头铁”,多数企业在收入下降、利润微薄甚至生存艰难的情况下,真没这样的能力和魄力。
国家给老百姓发钱?中国有14亿人口啊,哪怕是发10万亿,摊到每个人手上也就不到10000块。靠这点补贴就能激活消费,貌似也不太现实。
用牛市来刺激经济呢?听上去不错!
中国现在股市总市值60多万亿,翻一倍就是新增60万亿的股票市值。这相当于,中国的投资者会觉得自己的账户里多了60万亿。60万亿!给力不给力?
股票市值的大幅增长能带来巨大的社会“财富效应”——你的股票都翻倍了,不准备大吃一顿,买个新包包甚至买套新房,来犒劳一下苦逼了3年的自己?
也有人觉得股市的“财富效应”不过是一种幻觉;但只要股票卖得掉,股市不发生挤兑,纸面富贵和真金白银也没什么不同。流量价格决定存量价值,正是资本市场神奇之所在。
何况,市值本身就代表一种预期,“信心”也好,“幻觉”也罢,不过是一种事物的两种说法罢了。
谁都知道当下让股市上涨有千般好处。毕竟连“让居民通过股票、基金也能赚到钱”这么直白的话都登上《经济日报》了。
只有股市自己有点桀骜不驯。看你折腾,我就不涨。
人们对此找了很多似是而非的原因,结果发现股市不涨很可能只是因为——政策不够凶猛。
参考一下美国、日本的经验教训,用一句话来总结:危机之中,要用猛药。
以利率政策举例,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日本央行一共降了10次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共降了9次息。从次数上看,大家差不多。
图注:同样都是降息,美国凶猛但日本很“面”
可一加上时间维度,感觉就大不相同了。因为日本的10次降息是在5年内完成的,美国9次降息只花了1年又1个季度。
美国的经济学家天天在那里叫嚣唯市场机制独尊;结果干预起市场来比谁都猛。同样都是降息,在老美的衬托下,日本显然太“面”了。
也有专业人士认为,美国的政策目标,是以政府系统承债为代价,尽量推动经济回归“常态”。说白了,政策干预也是为了保护市场的有效性。
既然干预和市场经济原则不冲突,那玩命干就是了。
美国以30万亿美元的国债为代价,换得了企业和居民部门的喘息,这番操作的功过是非,今天还很难评价。但至少在美国的股市和房价很快就新高了,缓慢降息的日本则“失落”了几十年。在政策效果上,美国已经得了“1分”。
图注:两次危机后,美国政府都以承债方式为企业和居民部门降杠杆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好久没有出现过如此荡气回肠的政策,A股也很久没有出现过如此荡气回肠的行情。我们都快忘了在股市中赚钱的感觉了。
但不论已经失望了多少次,我们都宁愿相信,这将是一个美丽的“拐点”。我们都宁愿相信,在任何一个成熟经济体,股市作为一个优势企业的高地,都不可能让人不赚钱。
有时,我们只是输给了岁月,但并没有输给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