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要花10万亿“化债”?

文摘   金融财经   2024-11-08 20:48   北京  


钟先生的第185篇原创


公务员发不起工资了吗?

这样回答显然差点意思……

我们用两个小实验,来站在微观角度,模拟一下“化债”的作用。

假设现在有两个投资项目,初始投资均为50万元。

项目1有50%的概率成功,50%的概率失败;若成功,1年后回收70万元,若失败,1年后收回50万元。

项目2也是50%的概率成功,50%的概率失败;若成功,1年后回收80万元,若失败,1年后收回20万元。

很显然,项目1期望收益更高,收益的波动也更小,无疑是更好的项目。

但如果投资方还背负了60万的债务,1年后要还,情况就不一样了。

这时候管理者很可能会出于自我利益,选择更烂的项目2。

因为选择项目2,失败了还不起债,选择项目1,失败了还是还不起债。但如果成功了,选择项目2的收益还要更高一些。

那为什么不“赌一把”?

债务除了能刺激管理者“赌一把”,还有可能导致管理者去“摸鱼”。

设想有一个项目,投资50万,100%的可能会得到100万,就算我们没有啥投资经验,也会想都不想就参与了吧。

可如果现在有100万的负债,那么管理者在面对这个项目的时候就有可能无动于衷。因为无论他动和不动结果都是还债,那何必还费这个劲?

综合来看,当债务规模很高的时候,会出现“债多不压身”效应。导致投资损失无法对管理者形成有效惩罚,投资收益无法对管理者形成有效激励,这是债务问题导致“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的根源。

“化债”的重要目标,是让投资回报“浮出水面”,激励管理者更加理性地做出投资决策,也让资金流向好的项目。

在财政政策的手段上,比起“基建”的移山填海,“化债”会更加润物无声。

本次“化债”的主要对象是地方政府,不过,从我国分部门杠杆率的对比来看,企业部门似乎更需要“化债”。

我国各部门杠杆率走势

关于企业“化债”的重要性,日本和美国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组可供对比的案例。

日本在1991年泡沫破灭后未能有效“化债”,被认为是日本陷入长达20多年增长停滞的重要原因。

由于日本特殊的银企关系,使得在泡沫破裂后,银行信贷仍能对企业提供支持。直到1990年泡沫破灭后的十年,日本企业负债总额才达到顶峰的24万亿日元。

日本泡沫经济后企业负债依旧在攀升

这一方面源于文化中“对员工负责”“欠债还钱”的伦理约束,企业主动破产意愿偏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日本特殊的银企关系使得二者的利益深度绑定,银行宁愿继续给关系良好的企业继续注资,也不愿意接受企业破产。

但结果就是债务高企导致了资金配置的低效率。银行增量资金大量被用于维持生计和支付利息,而非优质项目投资。

对比日本,美国的危机应对则是比较成功的。密码或许就在下面这张图里。

两次危机后美国政府以债务为企业和居民部门降杠杆

美国以30万亿美元的国债为代价,为企业和居民部门进行了“化债”。虽然现在对“白宫何时破产”的争议甚嚣尘上,但好歹美国经济每次都从危机中走出,恢复得也不错。

况且,很多人认为美国国债是全世界的债务,那就是全世界人民为美国的企业和居民承担了债务。

据世界银行统计,2022年时美国GDP占全球GDP比重就已经恢复到1/4。这是自2006年以来,时隔16年后,美国经济的相对位置再度达到这一高度。

时钟先生
好投资就是不踩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