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周记·第396期 | 基底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一例

健康   科学   2024-10-25 18:09   北京  



第396

术者:吕慧婷 何鑫 侯志凯 贾白雪 马宁



临床病史及影像分析

患者中年男性,主因“头晕3年,加重伴言语不清、肢体麻木2月余”入院。头MRI示桥脑及右侧小脑新发梗死(图1A,B)。

图1

弓上CTA示III型弓,基底动脉中段重度狭窄,右椎优势,左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弓上血管颅外段未见明显狭窄(图2A-C);

图2

头部MRA示基底动脉中段重度狭窄,可见双小脑上动脉显影,双大脑后动脉考虑胚胎型(图3A,B)。

图3

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神经系统查体:神清,语利,四肢肌力5级。

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及降压降糖药物治疗。

术前诊断

基底动脉中段重度狭窄

术前讨论

结合患者病史及相关影像学检查,患者频发头晕不适,经药物治疗后仍有加重,头MRI提示桥脑及小脑新发梗死灶,考虑基底动脉为此次事件责任血管,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改善血管狭窄,降低卒中复发风险。相关风险:CTA提示双大脑后动脉P1段显影欠佳,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微导丝着陆区仅能选择小脑上动脉,导致操作难度增大。靶血管直径较细,发生穿支事件的几率较高。

治疗过程

全麻下右桡动脉入路,置6F动脉鞘。将6F导引导管置于右椎动脉V2段远端,造影示:基底动脉中段重度狭窄,狭窄近心端发出双侧小脑前下动脉,狭窄远端见脑桥支及双侧小脑上动脉显影,双侧大脑后动脉未见显影。狭窄远端基底动脉直径渐进变细(图4,图5)。

图4

图5

路径图下,将Synchro-14微导丝(0.014″,300cm)小心通过狭窄病变处至右小脑上动脉(图6A)。沿微导丝送入Gateway球囊(2.0mm×9mm)至狭窄段,准确定位后加压球囊,见球囊完全张开(图6B),期间微导丝调整到左小脑上动脉。

图6

撤出球囊,沿微导丝送入Enterprise自膨式支架(4mm×16mm)至基底动脉狭窄处,释放支架,造影显示支架贴壁良好,残余狭窄约10%,(图7)。

图7

观察10分钟,复查造影未见明显异常后结束治疗(图8)。

图8




讨 论


本例患者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右椎优势,且颅内段相对平直,故选择右桡动脉右椎入路。病变位于基底动脉中段,双大脑后动脉为胚胎型,只能选择小脑上动脉作为微导丝着陆区,本例操作过程中可见,微导丝重新调整进入小脑上动脉后,在送入球囊及扩张过程中,左小脑上动脉血管位置改变明显(图9)。




图9

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微导丝稳定,避免医源性血管损伤。由于着陆区的原因,选择无头端自膨支架可能更适合本病变。




扫码关注神经介入在线

 神经介入在线投稿:

     sjjrzx@hh-medic.com      




进入和缓学术” 全方位学习神经介入课程


说明:本文页面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均受版权保护,归神经介入在线及其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允许和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摘录、复制或使用。如果需要使用相关内容,请事先与相关权利人取得联系,并按照许可协议规定使用,同时注明来源。

神经介入在线
汇聚国内外神经介入领域的老中青三代精英力量,进行丰富的学术交流,共商中国介入神经放射发展未来,启动新形势下与互联网合作的新模式,分享中国神经介入临床研究的成果及将来的研究方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