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请不要在学生中克隆自己

文摘   2022-06-04 05:06  

最近一段时间被各种事情折腾得焦头乱额:博后阶段的新课题遇到了坎;博士阶段的遗留课题迟迟发不出来;新带的本科生各种不上道。今天就和大家唠唠这最后一条:遇到扶不上墙的学生/同学该怎么办?



David Liu在有一次“给化学家的十条建议”的讲演中提到,不要在学生中克隆自己。我当时听到这句话,顿时通透,醍醐灌顶!David毕业于哈佛化学系,本科时就跟随E. J. Corey来学习有机化学,尤其是最终以学院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拥有这种背景的人,基本上很难再遇到比他更聪明的学生了。如果一味尝试把自己的学生变成下一个David Liu,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不仅是学生,就连导师自己也会感到深深的无力:学生埋怨老师给了太多的压力,而导师则会嫌弃学生课题进展缓慢。所以此时能做的不是继续拉紧这张弓,相反的,导师要退一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信和尊重。慢慢地,这种思维的多样性就会展现出来,最后逐渐成为课题组的生产力。


所以,要尊重学生,并且给学生放权,让他们能够自主去探索科学。在我刚带这个本科生时,我回想起了当时在有机所做毕设的日子。每天晚上11:00回东安路宿舍,早上7:00去实验室,周六周天无休。就是这样的实打实的时间投入才让我有机会去体悟有机合成。想到是国外(非洲的难民)的本科生,就不想给他太多压力,只要工作日白天能来就行。但结果是四月份来了15天,五月份更是只来了7天。这时候我想起了上面David Liu的那条建议,不要试图将他变成另一个我。在多次提醒无果之后,我也下定了决心要制定给分原则,并且严格地执行。


其实,这本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当从中国式家长的角度去切入时,你自己会不自觉地为他焦虑起来。所谓的鸡娃,可见一斑。在德国留学的这段日子,我学到的最大的一课就是:专业,遵守规则。德国人做事的第一原则是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完善规则,自动运转。这就像个机密的仪器,高效地运转,每个人各司其职。所以对待这个本科生,我该做的是告知其我的打分原则和工作时间要求。当他成绩迫近及格线时,给予善意的警告,毕竟教育才是目的,给分只是手段。这些本该早些完成的事情,却在近期才慢慢撇清。


另外,我从这个本科生的表现也看出了那条亘古不变的真理:第一印象决定论。当我初次见到这个本科生时,他整个人邋里邋遢,我甚至都能看到他鼻子上垂垂欲滴的鼻涕。整个人面容非常憔悴,尽管整个人只有20出头。说话声音没有底气,含混不清。在聊了一两个有机合成反应之后,基本断定他没有化学常识。而这些在第一次见面就留下的印象基本就是这个人的底色了:烂泥。结果也印证了我的判断:在我三番五次善意提醒他多花点时间,不然不会让你及格的前提下,依旧我行我素,各种理由搪塞。最近说自己额头不舒服,不能来实验室,结果让前一天架的十几个反应一直搅到了今天(快7天了,你能想象吗?)。所以,依据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我就不该接手这个烂泥。结果还是自己贪图小便宜(为了能有个人帮我干点活),吃了大亏!


从这一点衍生出去,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面试,尤其是研究生面试这么重要。尽管十几分钟的交谈,足以体现出一个人的涵养,气质和价值观。如果能在人际交往之中再理性一些,守住自己的底线,那么也会活得更洒脱,不拧巴。

合成化学与分子表征
Chemistry is our weapon! 以合成化学为中心的公众号:涉及复杂分子的合成,药物化学以及化学生物学。随缘更新。可以关注B站同名账号:合成化学与分子表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