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新媒体视域下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探究

百科   2024-11-02 09:00   山西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摘 要]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应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以更新颖的设计理念、更多元化的设计载体,凸显丰富内涵,满足用户需求。通过对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发挥新媒体在数字化资源存储、走近消费者、体验形式多样化中的独特价值,从文化性、审美性、技术性、体验性四个维度对非遗文创产品设计进行创新探究,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时代的活化。
[关键词]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设计;非遗文创产品
[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7556(2024)10-0076-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杜欣.新媒体视域下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探究[J].天工,2024(10):76-78.

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的重视与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相关的非遗文创产品也不断涌现。然而在体验经济和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文创产品需要迎合人们新的消费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除了注重形式美感设计,还需从文化内涵和多元化体验着手,结合先进的新媒体技术,实现更广层面的创新与丰富。新媒体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娱乐形式上有着天然的优势。新媒体作用于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方向和路径还需要不断的尝试和创新。
一、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现状
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指以产品的形态承载并衍生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审美观念与价值情感。目前,文化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非遗文创产品通过研学体验、线下展览、新媒体传播等路径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但大多数非遗文创产品缺乏文化底蕴和设计创新,只聚焦在外在的形式和装饰层面。
(一)文化内涵不足
文化是文创产品的精神内核,是非遗文创产品在市场上立足的法宝和武器,是非遗文创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最显著的特征。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产品以批量化生产为主,商家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要求设计师一味地提高设计效率,使得设计师难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进行设计。大多数非遗文创产品打着非遗的口号进行宣传、售卖,但对文化属性的体现却是生硬的,还停留在图案的简单应用上。
(二)审美性缺乏
好的设计需具备功能性和审美性。用户对产品的第一印象便是通过外在的形式产生的。美作用于人的心灵,人人都喜好美的事物。在产业化、商业化进程中,大多数非遗文创产品审美性不强,过于大众化。目前,非遗文创基本上是“物质”产品,尤其是手工艺类文创产品,更要追求造型、色彩、装饰上的美感,展示文化底蕴。市面上售卖的产品大多造型同质化,形式上缺乏灵活处理和有机传达。
(三)创新性欠缺
非遗相关衍生品的种类不够丰富,产品同质化程度高。非遗文创产品内容的传达载体较为传统,大多数仍停留在丝巾、抱枕、手机壳、书签、明信片等产品上,而且很多都是直接将图案印刷在上面,没有其他出色的创意表达。在文创产品设计中,未能很好地利用当下先进的技术进行造型和体验方式的创新,只采用复制、粘贴的方式,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意性,品牌效应不强。
(四)互动体验不强
非遗衍生品展示形式陈旧,仍以传统载体为主,如手提包、荷包、化妆镜、书立等,不符合新媒体时代下用户的猎奇心理、消费体验心理,难以有效激发用户的求知欲和购买欲。非遗文创产品不应是一个冰冷的摆件,而应是温暖的艺术品。要开发互动体验性产品,加强产品与人的交互,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受非遗之美,体验非遗技艺的独特性。
二、新媒体助力非遗文创产品设计
相对于一般的旅游文创产品而言,非遗文创产品更具有地域性、情感性,其文化价值、体验价值、产业价值等尤为重要。新媒体时代下,新兴的科学技术为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拓展了线上宣传渠道,提供了多样化的展示维度,使社会大众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创产品。
(一)提供丰富的数字化资源
非遗分为口头传说、表演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传统工艺等类别。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丰富的非遗能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即使是失传的非遗技艺也能被重新发现和利用。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难点之一是对非遗技艺进行全方位了解,尤其是失传的非遗技艺。非遗数字资源库的建立,让设计师、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等都能查看对应的图片、影像、音像、电子文档等数据,多维度、跨时空了解其图案、色彩、造型、肌理等,从而把握非遗的精神内核,开展衍生品设计。新媒体平台为设计创新提供了资源,做到文化有出处、设计有发展。
(二)拓展传播路径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群众获得文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是非遗主要的线上传播平台。新媒体是非遗文创产品品牌塑造的重要路径,新媒体与非遗文创产品的融合,给品牌打造提供了支持,让文创产品品牌更具有强大生命力,更具有好感度和快捷感。随着技术的进步,非遗文创产品的推广方式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纸媒、广播电视等传播方式,还拓展了新的传播渠道、展示平台、体验渠道和消费渠道。此外,非遗具有地域性,非遗文创产品在市场推广中受到限制,新媒体平台使非遗文创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快速融入人们心中。
(三)建立消费纽带
当下新媒体的普及,使信息和人们之间的互动不断加强,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信息交流平台,革新了互联网的互动分享方式,革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革新了人与物的交流方式。新媒体平台凭借大数据给用户推送产品,提高了用户的好感度,提高了用户黏性。人们已习惯于在网络上购物,新媒体平台能让人们多维度了解产品,在体验中购买,建立产品与消费者的纽带,为非遗文创产品走进人们的生活搭建桥梁。新媒体为人们获取非遗产品信息提供了新途径,更接近信息时代下人们的消费行为模式和体验模式。
(四)提供新的展示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终端趋于轻量化,电子智能设备的出现促进了数字化内容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线下展示,线上展示不仅能为用户提供更便捷、高效的进入方式,还能减少资源浪费。以新技术为支撑的虚拟现实、3D扫描、动态捕捉等技术手段革新了传统的产品呈现方式,用户可以在移动终端上欣赏、体验和购买非遗文创产品。非遗文创产品的展示形式更加多元,在静态展示基础上,还可以通过H5、游戏、电影等进行虚拟化、动态化展示。借助新媒体技术,如将二维的平面图案与3D打印结合,可以开发出具有立体感的图案,还可以进行数字化设计,产品通过“非物质”形态与用户互动,进一步拉近产品与用户的距离。
三、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路径
非遗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新媒体时代下进行非遗文创产品研发,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好地提供产品的延伸体验,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新媒体技术使非遗文创产品形式多样化、消费场景多元化,关注用户情感体验,促进非遗的传播。非遗文创产品应以审美性和功能性为出发点,既要关注产品品质,进行外观创新,又要注重产品的个性化体验,凸显文化内涵,从而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
(一) 形意融合
文化是产品内在有机生态的体现,文化内核是文创产品的精髓,非遗文创产品应当注重文化内涵的体现。从设计作品的内涵与形式出发,“形式”是指表现形式,“内涵”则指中华文化符号中蕴含的意义、审美趣味、精神信仰等。在设计时需要注重形式美,运用设计手法提取非遗基因,进行图案解构、符号重组,实现形式上的创新。意蕴是产品的另一种内核性传达,中国自古就崇尚意境美,体现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借助新媒体平台,可以了解用户的审美喜好,挖掘用户需求,针对具体的地域文化历史、人文风俗、精神信仰等属性,从文化表征出发,对这些信息进行认识、分析、整合并加以解读,提炼出文化最深层的内涵,并通过产品的色彩、纹样、造型、工艺等诸多方面进行诠释,并提升文创产品的内涵。形式美和意蕴美相结合的产品,能有效触发用户的内在情感。以中国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非遗文创产品极具中国韵味,其造型、色彩、材质及功能都与对应的节气主题保持一致,谢晨露用透明玻璃制成了“清明”香炉(见图1),用户在焚香过程中,结合外在形式产生的意境感,能深层次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 数字化发展
随着大数据、5G、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深入应用,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数字文化消费为代表的文化消费新模式不断壮大,正在重塑文化消费新内容,变革消费渠道和场景,创新消费体验和观念。非遗的受众逐渐年轻化,青年人对文创产品提出了个性化、体验化、便捷性的要求,以提升在线“场”的体验。非遗文创产品的数字化发展是新的趋势,也是非遗和人们生活新的结合点,人们通过新媒介可以全方位、多维度、精细化地体验。在线交互体验促使用户更深层次地了解非遗,在体验和娱乐过程中感受非遗的魅力,如“云游敦煌”小程序,让用户足不出户就能游览敦煌。
非遗文创产品不仅仅是静态物品,还能通过游戏、IP虚拟形象进行展示,例如《王者荣耀》推出的杨玉环飞天皮肤数字化非遗文创产品,就引起了大量用户的关注。鲸探App是以数字藏品为主的平台,用户可以看见国家级文物,能360°全方位查看,通过相应的文字介绍进一步了解该文物的历史渊源、图案寓意、形态特征等。
(三)多感官体验
非遗包括语言、文字、图像、技艺等,如何让用户通过文创产品了解非遗的全貌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人类主要依靠视觉感官获取外界信息,对静止的非遗,应从听觉、触觉、嗅觉等维度进行设计。非遗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是 “活”的动态文化,这个特殊性质对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提出了多维度的设计要求,要开展多感官的体验设计。
非遗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属性,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他们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获得产品的形态、色彩、材质等信息。在进行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时,要注重用户情感,分析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通过对文创产品功能、结构、造型等特征的表达,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多感官体验可以使用户与文创产品深度交互,使用户更深层次地理解非遗文创产品中蕴含的精神、信仰等。同济大学的曹静团队和上海大学的柴秋霞团队研发了一部沉浸式皮影大戏《大圣驾到》,将传统皮影艺术与多感官交互技术相结合,依托智能传感技术,颠覆传统皮影戏剧中观众的角色定义,使观众通过鼓乐交互感受皮影戏剧的实时生成。
四、总结
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凝结着审美经验和情感认同,体现了精湛技艺背后的卓越匠心。在信息技术快速革新的时代,非遗文创产品需由“物质”层面向“非物质”层面转变,加速“非遗”的全民化认知。新媒体时代下,非遗的设计转化在形式、功能、体验、推广方面得以实现,衍生出具有丰富文化底蕴、较强体验性的文创产品,实现了文化遗产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转化。
参考文献:
[1]龙思宇,楚磊.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创产品设计审美发展方向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20(3):174,176.
[2]李楠.新媒体视域下的文创产品设计探索[J].包装工程,2022,43(24):302-305.
[3]王佳春,曹磊.基于非遗主题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22,43(12):324-331.
[4]张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10):20-23,48.
[5]王建罡,郑勇,王宁.新媒体交互语境下的传统工艺文创推广探究[J].包装工程,2021,42(24):306-313.
[6]申冰.“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新文创建设路径研究[J].包装工程,2021,42(22):310-316.
[7]蔡福琳,凃志初.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华文化符号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以“二十四节气”动态插画创作为例[J].湖南包装,2023,38(3):171-173,180.
[8]李怡.基于澳洲土著艺术的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J].包装工程,2016,37(6):124-127,136.
[9]罗仕鉴.新时代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研究[J].包装工程,2021,42(18):63-72,8.
[10]张祖耀,叶镠勤.基于多感官体验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1,42(18):368-373.
作者简介:杜欣,女,1995年生,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文创产品设计、交互设计。
 作者单位: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编辑:乔彦鹏

《天工》杂志

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2095-755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14-1374/J

2018年度中国最美期刊

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

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扩展)期刊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并州北路31号

电话:0351-8362625

天工杂志
传播中华工艺美术文化,推广中华工艺美术技艺,挖掘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助推工艺美术品牌打造。( CN14-1374/J)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