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雪:究竟少了什么,让一个人抗拒爱与被爱?

文摘   2024-10-14 20:31   广东  

编者按:本文基于孙瑞雪老师跟武志红老师的直播对谈内容整理,为方便用户阅读,保留了两位老师分享的大部分内容。

回顾两位老师对谈的第一部分内容,可以戳这个链接:孙瑞雪:一个人身上有没有爱,看这一点就够了


生命要成长,

需要获得无条件的爱


孙老师

生命要不断地成长,这是一个法则。那它依靠什么来成长呢?它一定是依靠爱来成长的,因为爱是它的能量。


心理学家都会说,爱孩子就让生命按原本的样子展开。但是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原本的样子,我们对原本的样子是有恐惧的,所以我们的焦点都集中在了让孩子如何求生存、求名、求权上。我们还处在一个最表层的基础上,还没有还原到让这个生命原本的样子展现出来。


生命原本的样子有多重要呢?原本的样子就是一份天分,就是一份独特的、属于他的状态,而这个状态如果完全符合他生命的样子,那么它就是富有创造性的。


所以,无条件的爱孩子所有的一切才叫爱,有条件的不叫爱,叫交换。


武志红

讲到无条件的爱,我再多讲一下自己的一个经历。有次我去上一个课程,课上老师布置了个作业,就是让我们扮演四种妈妈:第一种是无条件的爱孩子的妈妈,第二种是抑郁的妈妈,第三种是挑剔的妈妈,还有批评和指责的妈妈。


当我扮演挑剔的妈妈的时候,我就看着搭档,个子长得不高,也都没有多好看,脸上的神情有点僵硬。反正各种各样的挑剔和批评,不断地在那说。


但是再去扮演那个无条件的爱的妈妈时,我的感觉啪一下就出来了。搭档没有缺点,他就是这个样子,每一个样子我都接纳,而且逐渐觉得他身上闪闪发光,好像所有的东西都是很好的。


当我带着无条件的爱的妈妈这种感觉看搭档的时候,搭档眼泪就流下来了



孙老师

是的,无条件的爱指的就是妈妈能接纳孩子的所有。你什么样我都爱你,我对你没有任何评判。这种爱,实际就是让孩子按照他生命原来的样子来展现自己。


我不以任何标准来要求他,我不以任何条件作为爱他的一个理由,那么这个孩子原本生命的内驱力、能动性就会在他的成长中被展现出来,而不会是一种缺失。



无条件的爱与规则有什么联系


武志红

我看很多人也在问,就是无条件的爱和规则之间是怎样的联系?孙老师,你怎么看?


孙老师

无条件的爱不是说我的孩子做坏事,我依然爱他做坏事。而是我依然爱我的孩子,但孩子跟他做的事我是能区分开的,这个剥离非常重要。


在幼儿园里,当孩子犯错误、打了别人的时候,我们永远第一句先给孩子说:“老师爱你,但是这个事情不可以做。”我们不能把孩子做的事情跟孩子的人等同起来,我们要把孩子这个人跟他做的事情剥离开。


我们对待孩子也是这样:“妈妈永远爱你,但是你这种行为不可以这样做。”先让孩子有一个安全感,这个安全感就是我妈妈是爱我的,但是我不可以伤害到别人,我不可以伤害到自己,我也不可以伤害环境,这个就是我们的规则。


所以无条件的爱,不是说我支持孩子做坏事。那不叫爱,叫纵容。纵容跟爱是有差异的。当一个监护人,他必须起到监护者的责任的时候,他就要把人跟事完全地区分开。如果你能够把人跟事完全区分开,而且带着对孩子全然的接纳,你就不会那么苛责孩子了


而成人之所以不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一个原因是恐惧。就是我害怕孩子原本的样子不如人意,我害怕我把握不了他原本的样子,我害怕孩子原本的样子是我完全在不知的状态下呈现的。或者是,我们的意识压根没有认识到生命原本的样子有多么重要。这也是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吧。



武志红

我觉得还有个特别重要的部分,就是要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


我举个例子,在一次课堂上,有一个父亲站起来说:“我的孩子就是不听我的话,老师你说该怎么办吧?我打他、骂他,他还是不听我的话。”我觉得非常震惊,因为那次课上,我讲的就是理解和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


这位父亲完全没有听到我在讲什么,他带着一种委屈感,带着一种受伤感,带着这种理直气壮的感觉,就觉得我是父亲,我的孩子就该听我的。而且我打他、骂他,他居然还不听我的,这该怎么办呢?有的父母就会这样子。


其实,孩子在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之中,他的感觉是怎样的,做父母的要看见孩子真实的感觉。


现在特别流行“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饿是奶奶觉得你饿”“有一种作业是爸觉得你该去做”,很多时候成年人说我很爱我的孩子,但这个爱是建立在严重的控制之上。


孩子本来有自己的一份感觉,有自己的一份愿望,有自己的一个判断,有自己的一个意志,结果大人说我比你更高明,我知道你该要什么,所以我要把我的意志强加给你,把你本来的感觉、本来的判断、选择给摧毁掉。


所以,最后就变成孩子要离开自己本来的生命,我要听父母的,听社会的,听别人的,这个时候孩子就离开了自己生命原本的样子。



父母感受到孩子的感受,

就是爱


孙老师 

武老师刚才说到一个特别重要的内容,就是父母要感受到孩子的感受。丧失感觉是一个特别危险的信号,很多人可能没有察觉到。


武志红

孙老师是不是在明确地提出,人失去自己的感受就是不自爱的,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评判标准吧?



孙老师

是的,不仅仅是不自爱,就你刚才讲到爱孩子也是这样,如果一个父母他丧失了对孩子感受的感受,那就意味着没有爱了。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有爱了。


为什么呢?因为感受是跟情感连在一起的,而爱是一种最高的情感。爱是人类最高的、最富有激情的、最美的一种情感,没有感觉,没有感受,这情感哪里来呢?


所以我们说,如果父母不能知道孩子的感受的话,那谈所有的爱都是白谈。因为你的生命中只剩下你的想法、你的期待、你的愿望了。


我们观察到某些孩子感觉丧失了。比如说,他进教室门的时候把门哐的一关,所有的人都看着他。再比如说,孩子们看一个视频时候,看到人类情感最高等的爱的表达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会说一句不得体的话,把那个场域打乱。他害怕去体验那个感受。


很多人如果长久没有感受到爱的感觉,当爱来临的时候,他是恐惧的。


武志红

而且他很容易去嘲讽,或者完全隔离,好像和当下脱节了。甚至,很多时候你发现他的反应正好和人类情感相反,尽管他还是知道什么叫爱,什么叫非爱,但在那个时候,他就要处在一个完全相反的状态里头,以此来表达对爱的一份抗拒。


孙老师

所以我们说没有感受,没有感觉,就是一种严重的缺失。因为感受还跟审美有关,跟道德有关。当你在傍晚的时候看到太阳落山,你会有一种美感。当你看到晚上月亮升起的时候,你会有一种美感。这种美感来自于哪里呢?就来自于你的感受。


有一次我在江边散步,看到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我觉得特别漂亮,就拿着照相机要照。我家先生就说:“亲爱的不要照。”我说:“为啥?”他说:“照相机没心灵,照出来以后像盏灯。”我照出来以后,发现照片里的月亮确实像盏灯。我一下子感觉到,人的心灵是有感受的。


同样的,我们的感觉让我们拥有了爱,我们的感觉让我们懂得爱别人、爱孩子。我们如果体验不到孩子的感受,我们是难以感觉到自己在爱孩子的,我们就会完全处在一个抽象的认知中,而不是一个体验中去爱孩子。

          


相信从两位老师的分享中,爸爸妈妈们应该了解到无条件的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了解到在生活中要去感受到孩子的感受。


问题是,整个生活都作用到每一个养育者的身上。当具体的问题发生,养育者又该如何保持自身的稳定,能够静下心来去感受孩子,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爱呢?


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养育观念、亲子关系、家庭规则、家庭沟通、家庭生活五个主题。


现在,孙瑞雪老师20年讲师团联合打造家庭成长导师体验营开始接受报名。我们把这么多年的教育经验分享给大家,内容涉及上述五个主题。欢迎大家扫码报读。


扫码参加体验营

开启一段成长之旅

原价269.9元/人活动优惠69.9元/人

订阅赠送:智慧育儿资料包13


更多的信息,请关注爱和自由公众号。欢迎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爱和自由」
“我们一生唯一能够给予孩子的,就是爱!”

防止错过消息,记得点赞和【在看】哦~

爱和自由
致力于改善儿童生存环境,服务于家庭共同成长的教育实践、交流和传播平台,由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创办。在全国创办了11所教学基地,从2岁延展至12岁,践行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教育。出版《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