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四年
元丰六年
崇祯五年
永和九年·序
“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这天,是属于王羲之一人的。他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时,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地,感悟天地无尽,人生有涯。
晋人被迫南渡,偏安一隅。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这群士大夫酒后唱和,竟抒写出了与当时“虚无即是一切”的论调完全相反的胸襟。尤其是本次聚会的召集人王羲之为诗集写的序文——《兰亭集序》,竟超越了那天的诗集,那个日子,已经不只属于王羲之,不只属于孙绰等四十一人,那个日子影响深远,是人间第一书事,第一雅事,第一心事。
“死生亦大矣”,当我们化为草木或者星辰,我们走过的日子,也要留下痕迹。一首小诗,一篇小文,一纸涂鸦,一句诺言,一场相互扶持,一次牵手相伴,一次临危不惧,一回奋勇当先……将使我们的日子涂抹永不褪去的颜色。
陈年且陈。陈年不陈。
元和四年
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住在城内东山法华寺,对河就是西山。谪居的柳宗元每日买醉出游,草草度日。是年九月二十八日,当柳宗元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忽然发现永州这片穷山恶水也有可爱之处。于是从那天起,从那年起,他边游边醉,边想边记,这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永州八记”。
其一,《西山宴游》: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其二,《钴鉧潭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
其三,《钴鉧潭西小丘记》: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其四,《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其五,《袁家渴记》:余得之,不敢专也。
其六,《石渠记》: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其七,《石涧记》: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
其八,《小石城山记》: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被贬永州的柳宗元,官职叫“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但最初连住所和办公地点都没有,只好寄居在龙兴寺内。房上是易燃的茅草,失火之时,柳宗元只好一脚把墙和窗子踹开,逃之夭夭。这样狼狈的柳宗元,却在蛮荒封闭的永州,自元和四年起,徜徉山水,寄情山水,开始了乐在其中的穷美之路。
人,剥夺人,山水草木,还予人。幽美少人之境虽则过于清冷,但却有可以对话的草木,可以托付的山水。相看两不厌的,不会是“故土”之人。丘、潭、涧与心、耳、身在此地会合,上天早就为柳宗元安排好了这一场邂逅,并请它们为他悉心疗伤。柳宗元既得厚爱,“不敢专也”,作文传之。文中写无名小山水至清至美,他用自己这段不幸的时光,提醒我们珍视造物者的大德,与万化冥合,即使封闭蛮荒,也要开放心智,即使身处逆境,也不忘记穷美之路。
元丰六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很多人都已经睡下。这晚的黄州,月色正好。这轮李太白、张若虚咏叹过的月,一点儿没变。它现在升得很高,树叶落了不少,枝丫开始消瘦,银辉洒落,添了不少清冷。这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他并没有睡下,看到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去找同样谪居在此的张怀民。
无独有偶。王羲之的大儿子王徽之,住在山阴之时,某夜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打开窗户,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喝了杯酒,吟诵几首诗歌,忽然想去拜访自己好友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这王徽之立刻命舟前往。然而到了戴逵家门口,王徽之又让舟人把船摇回去了。
这样的随性和率性,苏轼也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不是白雪照亮的,是那片亘古空明的月光。他信步来到承天寺,张怀民也正无眠,二人步于中庭,一如竹,一如柏,彳亍徜徉,共享秋月。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凡85字,起于当起,止于当止,成为千古名文。那个月夜,成为元丰六年最有情致的画面。
月从不曾离去,雪下了千年万年,但有情致之事,能共享情致之人,少矣。苏轼所言“闲人如吾两人者”,千年之下,尚可寻乎?王徽之的“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是真真不见了。但我想,很多东西之所以珍贵,正因为它的稀少。
南北朝时唱的“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到唐代不过被李白唱成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若虚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不是一样的相思情致么?月华霜雪,人间白头,都是不可忘却的美好情致。
崇祯五年
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十二月某晚,张岱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叫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回忆,是明亡之后,他避居浙江剡溪山中时所写。崇祯五年的那场看雪,极冷又极暖。
那晚的湖心亭上,早有两个人铺好毡子,正相对而坐。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张岱,非常高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这样冷天来赏雪!”寒冬腊月,大雪三天,湖上赏雪,绝迹人烟,能坐在一起说话的必有同好,一样趣人!张岱喝了三大杯,与这两个也许从南京赶来就为了看一场湖上雪的痴人,一揖而别。
写完这些文字,寒庐里的张岱心里泛起一股暖意。虽然盛年不再,赏雪之人早已不见,可湖心亭还在,雪每年都下。但崇祯五年十二月那晚,是张岱生命里最可铭心的一次。雪泥鸿爪,天山云水,为一个心如槁灰的人准备好了一场鲜活而温暖的遇见。
永和九年、元和四年、庆历四年、元丰六年、崇祯五年、乾隆三十九年……都只是宇宙中非常渺小的一个时间刻度,它们对浩渺的宇宙、对时间来说毫无意义,然而因为这些时间节点上发生的事情,记录的文字,却让这些时间具备了空间,也具备了丰盈饱满的意义。在这相同的时间和空间里为着同样的目的与你我相遇,不啻人间至美之事。
知己,有时是一次宴饮,有时是一回唱和,有时是一趟出游,有时是一场大雪,能遇见惺惺相惜之人固然最好,但我们万万不可辜负了大自然亿万年就为众生准备好的一切……
还有人类创造的这些——陈年,往事,往事,陈年。
如果
要给陈年上个色
晋代是蓝色
唐代是灰色
宋代是青色
明代是白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