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陈嘉庚特展,诉说心中的“纪念”

体娱   2024-10-14 17:31   北京  

【东西问客户端10月13日电】2024年是著名侨领陈嘉庚诞辰150周年。陈嘉庚的一生创业、爱国、兴学,更践行着“嘉庚精神”。

10月12日,“延安九日——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特展”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展,华侨代表、普通观众等进行参观交流。人们在思考,时至今日,当我们在纪念陈嘉庚,我们在纪念什么?

▲2024年10月12日,参观者在展览现场观展。(李国庆 摄)

博物馆:记录侨史,讲好华侨故事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坐落在北京东城区的“胡同里”。它的主体建筑位于一座仿古四合院中,与所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风貌相得益彰。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宁一介绍,陈嘉庚先生除了兴建学校之外,他也意识到社会教育的重要性。1956年,他带头捐资并发动侨胞集资在福建厦门创办了中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办的博物馆——华侨博物院。1960年,他倡议在北京建设华侨博物馆,并带头捐款50万元人民币。

宁一表示,2014年,陈嘉庚诞辰140周年之际,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落成开馆,陈嘉庚的心愿终于实现。在陈嘉庚诞辰150周年之际,由陈嘉庚倡建的华侨博物院和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双双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对嘉庚先生最好缅怀与告慰。

▲2024年10月12日,现场展出《南侨回忆录》吸引参观者拍摄。(李国庆 摄)

“60多年前嘉庚先生倡建博物馆,可见其前瞻性和创新精神。今天博物馆举办各种以‘侨’为主题的展览,讲好华侨故事,传承华侨精神,都是在用实际行动传承嘉庚精神。”宁一说。
宁一提到,人们将嘉庚精神总结为“忠公、诚毅、勤俭、创新”,这种精神本身具有穿越时空的意义,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

华侨:心中的精神领袖

北京市侨联马来西亚归侨联谊会原会长王宇红的祖父王雨亭和外祖父庄明理都曾与陈嘉庚有着深厚的交情和友谊。

在陈嘉庚去世前还曾把庄明理叫到身边,提及身后之事,留下遗言,其中包括集美学校一定要继续办下去。

▲2024年10月12日,北京市侨联马来西亚归侨联谊会原会长王宇红讲诉自己祖父王雨亭和外祖父庄明理与陈嘉庚先生的故事。(李国庆 摄)

王宇红表示,陈嘉庚先生对于国家、故乡和教育倾尽财力,他自己生活俭朴,对子孙严格要求,仅提供较低生活标准。“慷慨与简朴都在他身上体现。”
不久前王宇红刚参加完“庚·续:重走南侨机工滇缅路”的活动,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及中国的参与者以自驾车队的形式,经由滇缅公路沿线到访云南、贵州、福建等地,探寻南侨机工遗迹。

时间退回到1939年,在陈嘉庚的号召下,来自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的3200余名华侨,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担负起滇缅公路抗日军运任务,保障了“抗战生命线”的畅通。

▲2024年10月12日,参观者在现场参观陈嘉庚先生及其相关的经历史料。(李国庆 摄)

重走“滇缅路”,王宇红表示,“路途之上会遇到弹石路、急转弯等难走路段,可以想象很多年前天上有飞机轰炸,路上艰难险阻,南侨机工所面临的困境。我们与南侨机工后代交谈,他们传承着父辈精神;我们也看到,海外侨领用各种方式,帮助着南侨机工后代;一些不了解这段历史的华裔偶然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感受到特殊年代与祖(籍)国的紧密相连。”
“我想这些都是我们重新怀念、纪念陈嘉庚先生的意义所在。”王宇红说。

厦门人:浸润城市,心中“爷爷”

“我不是集美的学子,也不是厦大的学子,但只是出生并在厦门长大的普通人。但我是听着陈嘉庚的故事长大的。”观众李雪玲此次前来参观展览,她自己有很深的感受。

在李雪玲心中有两个重要的回忆:“第一就是在陈嘉庚提议修建铁路,并在鹰厦铁路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小时候走出厦门,以及上大学时离开厦门,都离不开鹰厦铁路,这条铁路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嘉庚铁路’。第二是我小时候会去集美鳌园,陈嘉庚将科学思想与民间艺术融汇在这里,那里的石雕对一个孩子来说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或‘露天博物馆’。”

▲2024年10月12日,现场展出陈嘉庚先生的遗嘱(复制件)。(李国庆 摄)

“之后我离开厦门,前往其它城市工作生活,带着自己的孩子再回到家乡,我们要给自己的孩子讲什么样的故事?有没有新的故事可讲?”李雪玲说,“陈嘉庚精神是什么,可能对于很多厦门普通人来说无法言明,但是他浸润着这座城市,我们都叫他‘嘉庚爷爷’。”(完)
作者:凌云

推荐阅读


一枚纪念章一柄陈嘉庚剑,铭记华侨机工的热血青春

邮票上的侨史:南非华工与“了不起”的陈嘉庚

没听过“南侨机工”,就不算了解滇缅公路
点个“在看”不失联

华舆
海外中国,华文舆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