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陈嘉庚为原型,舞剧《海的一半》中式审美的西式表达

体娱   2024-10-18 17:02   北京  

▲为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以华侨领袖陈嘉庚为原型的舞剧《海的一半》10月20日、21日在(北京)中央歌剧院剧场上演,总导演林辰在现场与记者畅谈创作舞剧背后的故事。(视频制作 李国庆)

【东西问客户端10月18日电】为纪念陈嘉庚诞辰150周年,以华侨领袖陈嘉庚为原型的舞剧《海的一半》,10月20日、21日在(北京)在中央歌剧院剧场上演。当大幕缓缓地拉开,总导演林辰会坐在观众席感受这部舞剧。
舞蹈为笔,情感为墨,寻求共鸣

“海的一半在南洋,海的另一半在闽南。”这不仅是对剧名的解释,更是陈嘉庚一生跨越南洋与闽南,倾资兴学的真实写照。在林辰看来,陈嘉庚的一生创业、爱国、兴学太多经历与故事,如何找到切入点成为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

▲舞剧《海的一半》剧照。(受访者供图)
林辰的祖籍是广东台山,祖辈前往美国成为“金山客”。在他的印象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家人会收到从海外寄来的侨批。“一封封侨批,不仅是家庭经济上的支柱,也是亲人间情感的连接。”
中国广东、福建等地的居民,漂洋过海,扬帆远航,寻求新的生存空间。林辰对华侨家庭的理解,就是“一半”。“从家庭构成和情感关系来看,亲人处于分离状态,分隔两端;从华侨自身来说,融入新的环境和社会,西装、衬衫与拐杖穿扮自己,但是他们回到家中依然中国思想与文化,同样是割裂的。”

▲2024年10月16日,《海的一半》总导演林辰谈舞剧的构想。(李国庆 摄)

正是基于对华侨家庭的情感因素,林辰更希望让华侨形象从博物馆史料、从历史故事中走出,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与现代人有所连接。
林辰介绍:“我们选择倾资兴学的内容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构建陈嘉庚的情感拼图。我们希望通过舞台艺术处理,让观众寻求到情感共鸣;把时尚审美,当代艺术气质,融入到主旋律题材表达中。”

▲2024年10月16日,《海的一半》总导演林辰介绍此次舞剧的定制服饰。(李国庆 摄)
以陈嘉庚为代表的华侨华人捐资助学、投资兴业,在广东、福建等地今天依然留着他们深深的“印迹”。林辰和《海的一半》创作团队到厦门、漳州、泉州等多个城市采风,希望沉浸式理解闽南的文化与色彩。
陈嘉庚的书信中有这样的观点,让林辰印象深刻。“陈嘉庚曾提到产业没有了可以东山再起,但是孩子的教育如果停了,成长便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这也体现他笃定前行的品格。”

《海的一半》把握亲情与兄弟情,故土与漂泊等情感元素,希望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林辰认为,虽然是跨越时空的历史题材,但是这样的情感无论过去多少年都不会过时。

中式审美与西式表达

舞剧起源于欧洲。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中国的舞剧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观众走进剧场观剧,已经踏上了现当代艺术表达的旅程。在此前的《海的一半》试演结束之后,不止一位观众提到对剧中的两场女性群舞印象深刻,也给表演起了好听的名字“故乡的潮汐与霞光”和“梦里的他乡似故乡”。观众认为,这两场表演以故乡闽南渔女和狮城南洋女子为意向,其中舞者红衣斗笠的装扮,东方美学直击人心;斗笠的延伸变化被运用到舞蹈造型里,渔家女缓缓行进的过程就像是夕阳西下时,海边一幅美丽的油画。

▲2024年10月16日,舞剧《海的一半》总导演林辰与工作人员在为演出做舞台调整。(李国庆 摄)

陈嘉庚从闽南走出,闽南文化和风情,孕育着他和这片土地的人。林辰介绍:“我们希望呈现现当代感的舞台艺术,所以很多描述不会特别‘直接’,比如通过舞美设计构建大海的意向;运用斗笠帽和弯曲的竹条构建极具视觉流程感的舞蹈动作和造型等。‘留白’处,给予观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陈嘉庚在海外生活多年,他深受中西文化影响。林辰举例,《海的一半》中所展现的娘惹文化与意向,以及华侨精英融入当地社会,西装与手杖等都体现着中西文化融合的理念。

“与其说是在记录历史,不如说我们在致敬那个时代,那一代华侨。穿越历史,这些故事用跨越中西的视角,时尚的艺术表达,娓娓道来。”林辰说。(完)

作者:凌云


推荐阅读


走进陈嘉庚特展,诉说心中的“纪念”

一枚纪念章一柄陈嘉庚剑,铭记华侨机工的热血青春

没听过“南侨机工”,就不算了解滇缅公路
点个“在看”不失联

华舆
海外中国,华文舆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