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10月16日电】“如果说‘AI时代的中华文化传播’是一个时代命题,我们以及各位所代表的团队,就注定要成为回答问题的人。要推进AI时代的文明互鉴,我们自认为是匹夫有责的一群人。”在15日举办的“科技、媒介、文化——AI时代中华文化融合传播论坛”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张朝意在发言中这样说道。▲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张朝意在“科技、媒介、文化——AI时代中华文化融合传播论坛”上发言。(陶思远 摄)当天上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科技、媒介、文化——AI时代中华文化融合传播论坛”开幕。论坛汇集了来自中国学、国际传播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多名专家学者,与会者围绕“科技、媒介、文化”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共同探讨了AI(人工智能)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路径。▲当天,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佐文在论坛上做主旨发言。(陶思远 摄)作为专注AI技术的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佐文指出,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效率更高、目标性更强的精准传播,但其自身充满了风险,首当其冲的就是价值观风险。“AI技术不认书本,只认数据。但现在的大模型也好,Open AI也罢,他们都在学习外国数据。那么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体现在哪里?所以AI时代的中华文化传播首先应该研讨中华文化基因以及中华文明精神要素的植入问题。”▲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国涛在论坛上做主旨发言。(陶思远 摄)
谈到当代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现状,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国涛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他说,新媒体技术支撑新媒体时代,“你会发现中国‘走出去’的东西往往是借助新技术出去的,比如TikTok,比如微短剧”。在他看来,除了技术的支撑外,短视频、网络直播、微短剧之所以能大受欢迎,是因为这些内容展现了中国的多彩文化和社会的烟火气息,还可以从中看到中国民众的创造力和经济活力。此外,张国涛也谈到了价值观,“我们要找到一个与世界相通的价值观去传播,撇掉意识形态、民族特性,人类最共情的就是人性,就是情感。我们应该在这个方面做出努力,塑造中国的叙事体系。”▲10月15日,与会嘉宾在“科技、媒介、文化——AI时代中华文化融合传播论坛”上合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供图)关于“AI是否会改变世界”这一当下所有人都关心的话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认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他进一步补充道,“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确正在参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对外传播。关于它如何能有效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转播,世界不会给出答案,只能中国人自己去表达。”(完)
作者:陶思远
任福继:ChatGPT周岁 AI“弄潮儿”如何面对“成长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