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期 执行视角下的众生(速写,甲辰岁末刊)

文摘   2025-01-23 22:45   四川  

马上,传统新春佳节就要到来了。突然发神,想写个岁末刊,以纪念过去的一年。写点什么好呢?看看万能的朋友圈,大多就都是以“碧龙归海……金蛇狂舞……”之类的题材,个人以为,他们已写得很好了,如哥再聊这个话题,怕是给人以“五岳归来不看山”之嫌弃。

那就絮絮叨叨的聊点日常吧。聊聊这一年来,我零零碎碎的一些片段和印象,保不准会给各位看官一丝别样的感觉。就好像春节里天天豪吃杀猪菜的民众,突然吃到一碟泡菜会有不一的感觉一样。

2024年,是我离开抚琴西路的第一个完整的年。在抚琴的那十年,我只是略懂点执行。离开抚琴西路,到社会上流浪的这一年零三个月时间里,我别无所长,也只能牵挂一下执行。所以,我的碎片的视角也相当有限,仅仅只能是限制于以执行为视角。于是,就把本期的题目起名为执行视角下的众生。

NO1 被执行人VS非典型被执行人

前天晚上,老友小聚,小酒微醺,流落街头,无人收留,叫代驾小哥。

夜幕如漆,路灯昏黄,醉眼迷离,没看清代驾小哥年龄。一路闲聊。代驾小哥提及,几年前,是一个注册资本500万企业的股东,法定代表人。因公司经营不善,欠债。其亦被限高,现职业代驾,潦以度日。家在北方某省,今年怕是只有在蓉城过年了。我突然想到,在他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中,报告其代驾收入的财产没有?

代驾小哥是乐观的。欠钱嘛,就应当还。还不起,被限高,理所当然。他没有怨债权人,也没有怨执行法院。提及此事,云淡风清。

我根本记不得了,那十年,有多少被执行人被我在鼠标点击之间,限了高。

上周,儿子刚放寒假,我带领他一起收拾他的房间(兼我的书房)。在整理旧物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份复印的荣誉证书,这份荣誉证书颁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主人是因为参与编写S省医学类中专教材贡献突出而获此殊荣。它是我离开抚琴的时候,特意带出来作纪念的。荣誉证书的主人,是一位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太太,九十年代就是一名教授。我接触她是在六年前的样子,她是以被执行人身份和我聊天的。她向我提交过往业绩材料的目的,是试图以朴质的观念,向法院(由我代表)表达,她曾经是对社会作出过很大贡献的人,请求法院不要拍卖她最后的住房。

房子是抵押了的。拍卖,于情说不过去。不拍卖,与法相悖。作为法官,情与法之间,我没有理由不选择法。

在她和她老伴带着失望的眼神,相互搀扶着走出调解室的那一刻,我内心有些五味杂陈。我在想,如果,我说的是如果,如果她九十年代不下海,不经商。那么,她应该是一位生活得很滋润的退休学者。

可是,她选择了经商。经商有过曾经的辉煌,但这辉煌如同雨后的彩虹,经历了短暂的精彩,就淡去了,化为一缕水气,不见了踪影。在资金链断裂的那一刻,资方开始起诉,申请执行。曲终人散,在谢幕的时刻,没有人和她相伴。

又想起了另一个五零后的老太太。十三年前,在那个借贷有些疯狂的岁月,她向几十名底层市民累计借款数以百万。诉,申请执行,名下无财产,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几十名债权人上门讨债,被JC劝返。往债务人大门泼朱漆,人家搬家。几十名底层民众闹累了之后,只好回归本业,或挑葱卖蒜,或推车贩肉,艰难的维持着生计,毕竟,钱没有了,生活还得继续。还有一个债权人,是她的员工,辛辛苦苦攒下来点家当,全部被她借去。这一借,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而这位被执行人,天天接孙做饭广场舞,惬意的享受着天伦之乐的生活。调查,无财产。儿子有钱,养妈,没毛病吧。

2024年初,几十名底层市民偶遇了两个九零后小律师(此处指年龄)。这两名小律师在她的信息里挖啊挖啊挖啊挖,终于查明,原来借的钱,几经辗转,为她儿子购置了十处不动产。于是,小小的种子开出艳丽的花,年底收获了一个大大的瓜。

我从朋友圈里看到,那几十名底层群众取得有利于其的判决之后,一个字,兴奋啊。请了一个秧歌队,敲锣打鼓将锦旗送进法院。其中,有个年逾八十的债权人,乐极生悲,不小心摔倒了。

这,也是被执行人。大众传媒下典型的被执行人。且不在少数。

两类被执行人殊途同归,均被执行。但,第二个执行人被执行得似乎更晚一些。

她们俩都是五十年代的女性。两相比较,后者才是媒体宣传的主流被执行人,是民众眼里标准的老赖。用别人的钱享受着生活。而前者,鲜被大众所知道,辜且以非典型被执行人称之吧。

NO2 非典型被执行人的炼成

纵观之,非典型被执行人,大多曾是集财富与才华为一体的成功者。那种没有半点小才华的人,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朝九晚五,加班达人。鲜有把自己的人生驶进创业的车道。不创业,一般就不会欠债。这就好比不开车就不会有交通事故一样。不创业的人即使涉诉,那大抵是申请执行人(欠薪)。没有财富,也做不了有影响力的被执行人的。金融的本质,决定了它只是锦上添花,绝对不会雪中送炭。欠款越多,证明他曾经的财富越多。

刚刚好在抚琴那段岁月里,给我推销的信用卡,都是可以透支30W的。开启了流浪模式之后,推销的信用卡就只有12万的额度了。

这,就是金钱。

所以,绝大多数非典型被执行人,至少一度,是集才华和财富为一身的。那么,这些相对优秀的人,为什么在优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成为“老赖”呢?

1.运势

这里说的运势,并不是算命。刚刚好同学连手动排盘都不会,当然不会推算运势。

哥说的运势,是指经济发展周期。

曾经,听一名法院领导说,法院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济发展好,案件量就少。经济波动,案件量就猛增。

这个绝对在理。

前面案例讲到的那种,发家致富全靠自己本事借钱的人,绝对是少数。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时候,秩序井然,大家以和为贵,没有必要进法院。当经济波动的时候,首先是秩序紊乱。其次是分毫必争,故案件数量猛增。

2.发展趋势

这对部分敢于创业的先行者而言,影响巨大。

如果创业的先行者,选择了正确的创业方向,那么,恭喜你,喜得第一桶金,你是这个方向的先驱。

如果选择的方向不符合未来时代发展。那么,先驱就变成了先烈,不好意思,你是被执行人。失去了财富,透支了未来。先前说过,创业者是聪明的人,但并不一定是智慧的人,且,不是运气很好的人。所以,不能提前知道发展方向。

于是,搏一搏,奔驰变摩托;

3.政策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所有政策都是与时俱进的,都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都是在根本上维护民众利益的。这点,是旗帜鲜明的,是毋庸置疑的。

历史的尘埃,压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泰山压顶,也许会带来灭顶之灾,甚至灰飞烟灭。

见过这么一个矿主。那些年关停并转。Z策补偿他1000,他欠民间诸债权人共计800,这个没太大问题吧。问题在于,补偿款十年未到位,而民间诸债权人,早在八年起申请执行,利息、迟延履行金……加上房产下行,拍卖的降价。如今已两手空空,标准的失信被执行人。

对于这类人,就像神州的股民,踏空节奏,跑输大盘。

4.扩张过快

这个不过多解释,大体是,一元钱的实力,想做十元钱的事。金融+杠杆。若是行业在风口阶段,上行行情,则爆富。如果行情不是那么猛,则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结局,被执行人,殊途同归。

5.其他

如家庭变故。不良嗜好。这是少数,不详谈。

总之,非典型被执行人炼成的条件为:有才华的人,曾经掌握了一定的财富。后因大约以上五种原因之一,方可有资格成为非典型被执行人。

显然,非典型被执行人确实不是那么好当的。

NO3 申请执行人VS非典型申请执行人

小的时候,我家老爷子对我进行人生观启蒙教育的时候,就说过,借钱好比桃园结义,讨债犹如三请孔明。可能也是如此,更因为我自己经济一直不曾宽裕过,一直是长长的皮带勒住干瘪的肚子。所以,我基本上没有借出去过钱。偶在能力范围内给朋友周转点小钱,也是在给钱的那一刹那,就坚定了不找他还的决心。因为有这个心态,所以,还回来,便是意外的惊喜。所以,我没有当申请执行人的体会。

大众印象里,都会对申请执行人抱有深深的同情,毕竟,钱流向了被执行人,到头来,经历千难万苦,从自行讨债开始,历经立案、诉讼、执行几大关口,却还在为自己的付出而苦苦守候,就像爱情故事里的痴女,为他深情的付出了很多,却等不来哪怕一个回眸!

这,是大众对申请执行人的印象。也符合当前绝大多数申请执行人的形象。

但是,诸君可能很少注意到,还有一类申请执行人,只是把法律、特别是执行,作为牟利的工具。

情形一 追求高利。这种情况,银行有之,民间也有之。特别是在十几年前,在那个对民间借贷管控还不是很严的时代,三分息、甚至五分息,遍地开花。更有甚者,以适当的利率,从银行将款贷出来,再以三分、五分息,转贷出去。

伴随手段,是利滚利,砍头息。

结局是:你想别人的马褂子,却被丢了长衫子。

如果没有这种情形,也就不存在打击高利贷的政策了。

情形二 吸干债务人最后一滴血。这样的案子,也见了不少。只是聊聊表象吧。

比如,A系B之债权人,判决确定,本金100万元,利息24%。B名下有房屋一套,价值200万元。A享有抵押权。

按常理,B不仅可以全额清偿A的债务,而且还有剩余。把债还了,剩余点小钱,至少可以买辆三轮车,在街上推着卖烤红薯。只要不被C管不收,日子虽然过得不算光鲜,但也还算平安。

这还有什么说的吗?

不,有故事可讲。A心想,B的利息那么高,房产还不错。24%的回报率,到哪里找这么好的事。于是,A在判决生效之后,不急于去申请执行。把判决书放在那里,反正有两年的期间。两年,我就会多48万元,还有比这更好的投资吗?

两年之后,A对B的债权金额本息加上迟延履行金共计60.775万元。我的那个乖乖,涨势喜人啊。加上司法处置降价的因素,A完全把这套价值200万元的房子连砖都不剩一块的吞下去了。

或曰。B在这期间,把钱还了不就是了吗?

是的,专家也是这么说的。

问题是,100万元是风刮来的啊?就是按专家称的人均存款50万,都得两个人的存款。A保全查封了房屋,再对房屋享有抵押权。是完全扼住了B的咽喉。B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只有无奈而无助的等待着,A挥下砍刀的那一刻。

这样的案子,也不止遇到过一起。

那年,一个资方,以3000万元本金的债权,把一个企业(目测)价值近亿的土地死死的按住。当时哥要评估、处置那宗地,申请执行人强烈申请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哥坚决不同意,依职权启动处置程序。为此,还和申请执行人闹了很多不愉快。

这,就是江湖,非典型申请执行人的江湖。

哥以为,哥是在为人民而司法。实际上,却把自己沦落成资本家赚钱工具中的一环。

东交民巷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有了善意文明执行规定。只是,落地难度相当的大。

这样的例子,很多,手段亦无穷。只是把这个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例子抛出来吧。其他的,不亦多讲。

NO4 法官的烦恼

三尺长的案牍,堆了三尺高的卷。流水的当事人,不动的法官。在案多人少的环境里,俨然活成了司法流水线的工人。

工位上,急促的键盘敲过无尽的夜,台前的电话整天响个不停,当事人的声声诉求,犹如武林中的追命连环鞭,鞭鞭抽着你向前。被执行人以狡兔十八窟的方式,隐匿着财产。上级的考核,领导的要求,好似紧箍咒,随时在耳边念叨着。不太专业的律师,也许就是点燃脾气的那点星火。

说实话,执行法官,大多脾气暴躁。

曾经,(执行法官)群聊自嘲这一缺点。我说起一个美女执行法官的故事,大家闺秀,豪门儿媳,刚到执行,端庄文静,不足一年,整个就一泼妇。

没办法,被逼的。在很多场合,比如面对被执行人,面对不积极履行协助义务的协助执行人,不拿出三分脾气,真是干不好工作。时间久了,就成了习惯。

这个职业习惯就好比财会的细心,医护人员的洁癖,野战部队的豪迈……没办法。当长期处在涉众的岗位,且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态度一般都不会好。

曾经,因工联系一破产管理人。好不容易打通了电话(意味着电话很难打通),我还没说完话,接听电话的那个小律师(此处指年龄)就以极不友好的语调给我说了一大堆怎么申报财产的流程………不得已,只好以一种具有穿透力的语调给她说,我不是债权人,我是某某法院法官某某

态度才调转过来。

可见,脾气不好,不完全因为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环境。常常埋怨别人脾气不好的律师,当在破产管理人团队面临着涉众的工作的时候,脾气更不好了。

法官本人也深受职业病之害。脾气过大,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

刚刚好同学做执行案件那十年,有一疾相缠。咽炎。特别是春秋二季,咳,甚至长达一月。家属大骂应当戒烟。还有一症状,会突然感到全身无力。医生断曰阴虚火旺,要调整心情,压力不要过大。

放下卷宗一年,烟照抽。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咽炎已经悄悄的走了,就像一个负气而走的恋人,甚至没和我一声道别。那种突然间全身无力的不适感,也没有了。

NO5 律师(当事人)的吐槽

网上对法院的吐槽已有很多,不再重复。今天以两个故事呈现之。

故事一  A法院甲执行法官,其亲戚在B法院作被执行人,案由很简单,婚后财产分割。这是两口子的事,与老赖无关。对方诉前保全了财产。进入执行,扣划。执毕。结案。发现,案虽结,但保全冻结的账户未解除。

要求执行法官解除冻结。执行法官说,找保全的法院解除,又不是我冻结的。

甲法官听后,欲哭无泪。执行战线,耕耘了小十年,从普通法官,成长为副局长,还第一次听说如此先进的理论。

故事二 乙,前法官。调离法院前,在某中院执行局,居处长要职五年有余。其亲戚案件,调解。对方律师作了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的意思表示。己方欲看对方律师授权。法官称,这是秘密,不能随便查看。

乙致电诉服中心,诉服中心表示,法律的问题,法官说了算。

乙在微信里和我聊这话题的时候,点了一排倒画的大指姆。

对于当事人(律师)来讲,专业的吐槽集中在于,就细微处而言,一千个法院,就有一千部民事诉讼法理解与适用实施细则。而正是这些细微处,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世界就是一个草台班子,神圣的法律,已演绎出芸芸众生。

祝众网友新年快乐。

【篇后申明】 这不是离开后的吐槽。此念早已萌生,以前诸篇中可见影子。只不过是今天把它归纳了而已。


刚刚好执行
刚刚好执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