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洋】《金刚经》管窥之五十

文摘   文化   2024-10-22 00:01   云南  

以上的五种感觉,在人们的心目(现在指头脑)中产生的判断和分别,即产生意识。六根各有功用,以心、眼为例:心能思维,心思心想心念;目即眼,眼能看,能欣赏,能见种种色。正如《唐伯虎点秋香》里的一副对联,上联: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下联:八目尚賞,賞花賞月賞秋香(“賞”为“赏”的繁体字)。意根缘法尘产生意识,六根缘六尘产生六识。前五根为四大所成,是属于物质的;后一根为心所依之根是属精神的。对于六根表现于外的器官,佛经中有很生动形象的比喻:“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sǎng),意如幽室见。”

回顾一下第18品中谈到的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指局限在肉体感观上的世俗知见,往往见表不见里,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天眼,比肉眼高一层的知见能力,能够由表及里、由远及近、由前而后,较为深入地观察事物。天眼是借助定力获得的能力,因此修习禅定,观照自心,就能够突破肉眼的限制。慧眼,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法眼,不仅具备慧眼的能力,而且能将这种能力无私地传递出去。佛眼,即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和能力。

 

和云华 摄

“五眼”在佛眼的统摄下,通达如一,能全面地体验万事万物,既知整体,又知局部;既晓宏观,又晓微观;既有看透一切的超然觉悟,也懂得世间的美好。关键是通达。在佛眼里,一切众生都是佛,是无见无不见。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见见”,就是懂得了真实相,明白了自己能见的这个与虚空是一不是二。“之时”,即到了这个时候,这个境界。“见非是见”,明知道能见的这个法亦无自性,仍然要把它空掉。“见犹离见”,连空掉知见这一念也彻底远离。“见不能及”,达到“知见不生”的境界。

如是,按照禅宗的说法即是无心;按华严宗的讲法就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按三论宗的讲法就是离真、俗二谛,当体即空而合于中道;按密宗的说法就是无修无证,三密相应;净土宗则说是一心不乱,阿弥陀佛。如是即不生法相,也就是说,法相宗、律宗所立的种种法相名词、律仪,包括生活中所有世出世间种种法相,是名法相,一切是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如是如是。有人说,这种境界太高了。高,实在是高!然而又极其平凡,人人都做得到,人们常常是做到而不知道。

 

刘宿臣摄

生活里大家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就很轻松地做完了一件又一件自己认为是很平常的事情。比如说,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包括最简单的买菜、做饭,饭做好了就吃,吃完了就来个“活儿完,手下清”,把锅碗瓢盆一齐收拾干净等等。又有人说,这些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呀。然而,试问谁又能常常保持这种境界呢?生活中不论何时何地,每件事都能这样对待吗?成功就是因为能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地、反复地做下去。

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知道了,明白了,开悟了,方知平凡处见神圣,神圣者最平凡。正如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在其一诗中所云:“说平凡亦不平凡,平凡人事不凡心。道不可以亦可以,可以天地可微尘。无论帝王无论氓,尽在平凡见纯真。管他圣贤管他氓,亦可自得精气神。”

 

赵丹莹摄

本品关键词:真理是不可穷尽的。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佛的认识及其《金刚经》的内容是富含真理性的。真理是客观的,这表现在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要学佛一样,以五眼知,以五眼见。若有人说,那是佛,我又不是佛,哪来的这五眼?那么,这个人的经算是白读了。

为什么呢?因为生出了知见呀。不生知见,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看不见。是见道了,般若智慧开启以后,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无见、无所不见。正如佛在本品中对须菩提所说的:“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知”偏重于内证,“见”偏重于外照,“信解”则是知见的总名。如果我们不能去除心中的种种妄想、分别、执著,那么诸佛纵然说经千卷,也不能度脱我们。如果不能深入了悟经典的真实本义,则读经也仅仅是种下一点善根而已,离破迷开悟、超凡入圣还差十万八千里。

 

李宗颜摄

《金刚经》自始至终都在破一切法相,揭示空性的真理。虽然佛在经中说我说人,说世界说微尘,说圣者说凡夫,实则随说随破,随举随扫。为使大家更加明白这一点,佛再次问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佛恐世人随文取义,断章取义,依“语”而不依“义”,因经中一直在说四相、四见等,便以为佛所说的我见等都是实有的,而不知此为方便说法,故有此问。须菩提同学当然知道“四见”并非实有,故回答:如果有人这么说,这个人就不解如来真实义。

为什么呢?因为佛说“四见”等,是为了令众生明白自己病在何处,指出众生的病根。众生病在妄想、分别、执著,执假为真,因为无明,外见我、人等相,内起我、人等见。若能明了我见等本来也是虚妄,则众生之病便可连根治愈。如果佛不说出众生的病根,众生不明白病灶之所在,病又怎么能治好呢?所以佛说有“四见”,并不是第一义谛中真的有,而只是世俗中的假相,是为了令众生离于一切人我之见。接下来佛说:“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则是为了令众生离于一切法我之见,这是因为一切法本来就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赵丽军摄

佛又恐众生因听到应该“不生法相”,又执“法相”实有,随即又破法相道:“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苏轼《花影》诗云:“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对于法相,众生始终缠绕心头,如同诗中花影一般,挥之不去,“剪不断,理还乱”。针对这种通病,告诉众生所谓的“法相”也只是假名无实的引导而已,并非胜义中有。“法相”尚且非真,当然更无“非法相”,所以切不可避溺而投火,才出虎穴又入狼窝,不执“法相”又执“非法相”。远离一切“相”和一切“见”,才是真见。若有所见,即非真见。

空性甚深,远离一切名言,若有言说,都是方便,切不可执以为实。真理是不可穷尽的,我们既要相信真理,不能因为真理的发展变化而怀疑、否定真理,混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要防止认识的停滞和僵化,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永不停步,对于佛法也理应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理来源于实践,具有客观性,但它并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活的思想。”真理不可穷尽,这是因为作为人们认识对象的物质世界是无限的,存在着无数的事物和现象,其运动变化又永远没有完结。

 

和江华摄

因此,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必然没完没了,既不可能有“剧终”之时,也不可能有终极之处。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古人有副对联,上联:顿渐虽殊,成功则一,何分南北?下联:圣凡暂异,根性却同,莫论东西。成佛的路有千万条,等到成功的那一天,都一个样了,没什么两样,“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嘛!法无高下,应机则妙;药无贵贱,对症则良。诸法是平等的。只要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也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有句话说得好:“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用它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因缘是恰如其分的。鞋可由各式各样的原料制成。最简陋的是一片新鲜的芭蕉叶,最昂贵的是仙女留给灰姑娘的水晶鞋。不论什么鞋,最重要的是合脚。故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见也是平等的,没有好坏、优劣、高下之分。所以哪里有什么“四见”?病了,得吃药,吃药还得对症,否则就是“吃错药”。病好了,药就不要了。你没病吃什么药?没病吃药是会生病的。此时此刻,似乎听到老子那深沉而通透的声音:“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作者简介】余建洋,男,纳西族,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任玉龙县政协文史委主任,致力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

李佳健 摄


执行主编  和志菊
投稿邮箱  704210558@qq.com

                            

第3453期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不易,转载请注明文章公众号来源。

关注我们,有纳方大

纳西话賨
努力建设一个融汇不同区域、文化和观念的交流平台,提倡和合共荣,共创共享,唯有团结和合,广纳博取,方可成大致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