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2023年Choice数据曾做过一个统计,截至2023年8月16日,国内A股所有上市企业“90后”董事长有56位,“80后”408位。而6年前,A股仅有4位“90后”董事长。
大范围的交接班现象不仅存在于上市公司。2023年发布的《新财富500富人榜》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具备一定规模的头部民营企业家占比已经超过80%,超过八成的企业正在面临接班人的选择问题。未来10年,这些企业均将逐步经历企业掌权者的传承交接。
中国家族企业两代人交接正在发生,这也是全球商业史上少见的大批企业集中面临传承的挑战。逐渐发堕齿槁的一代企业家们,可能有人发出“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的感慨,也有人满是“生子当如孙仲谋”的畅怀。
岁月是馈赠还是诅咒?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对于新生代企业家来说,年龄更像是一种催化剂,权力的交接、观念的冲突、掌舵的挑战,都因为这个因素而变得更加紧迫。
权力的交接
有一句话在新生代群体中颇受认同:每一个想“躺平”的二代背后,都有个能干的爹。
无论家族企业规模大小,新生代都面临一个共同挑战:父辈期望子女做大做强,但又不愿意放权。在中国这种父权制主导的组织权力让渡与转移过程中,父辈在位者很可能陷于赋权和支配子女继承人的矛盾中,他们既有强烈的培养继承人的愿望,但也想继续掌权并保持对子女的控制。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同龄人羡慕的眼光中长大的小新,没想到自己也会面临这个问题:“我曾以为自己是老爸最爱的人,现在看来,还真不一定,他最爱的是工厂。”
在过去近30年的人生中,对于小新的要求父母几乎无不答应。曾经小新随口说了一句“上次吃的那家荔枝木烧鸡不错”,父亲为此下班后专门驱车50多公里,给她买来了热乎的烧鸡,小新当时感动得潸然泪下。这种温情与宠爱,几乎贯穿小新成长的日常。
小新大学毕业后,在广州工作了七八年。有一天,她帮父亲贴治疗腰椎的膏药,听父亲嘟囔着“岁月不饶人”,突然感觉父亲的脊背不像以前那么直了,鼻子一酸、心头一热就向老板打了辞职报告,回到佛山陪伴老爸,也开始学习接班。
“我老爸是很能吃苦且节俭的人,虽然这么多年工厂效益一直还行,但他连一双千把块钱的皮鞋都不舍得买,最喜欢的就是九块九包邮的拖鞋。他基本上全年无休,就算员工放假了,他也要去工厂走一圈,不然心里不踏实。”小新说。
或许是“距离产生美”,父女的温情时光在多了一层上下级关系后,逐渐一去不复返。父亲看不惯在工厂依旧一身奢侈名牌的小新,多次劝说她要穿得朴素一点;父亲对小新大大咧咧的行事作风也看不惯,并私下里对她说要提高成本意识,员工福利不能太好。
对此,小新不以为然:“又不是第一天看我这样穿衣打扮,以前都夸我漂亮,怎么现在老是挑我的不是?况且给员工多发点过节礼物,又花不了多少钱,抠抠搜搜跟个葛朗台一样。”
以前,名校毕业的小新是父亲的骄傲,父亲曾多次在朋友面前开玩笑说小新看不上自己的小工厂,不愿意回来接班,言语间满是欣慰与催促。但等小新真的回来了,父亲再也没提过接班的事。
“‘大权在握’十几年,估计老爸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大概是既怕我干不好,把厂子搞没了,他心疼;又怕我干太好,把自己累死了,他也心疼吧。”小新打趣道。
现在的小新仍旧住在家里,与父母天天见面,偶尔去工厂上班,但她将更多精力放在了与朋友一起创办的文化创意公司上,并小有成绩。奇怪的是,她与父亲的关系不知不觉又和好如初了。
观念的分歧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曾经说:“年轻人在互联网上喜欢的东西我越来越看不懂,这是我最大的担忧。Snapchat非常火,我和几个高管也下载了,互相发一发,用起来觉得没什么意思,但发现12-18岁的女生特别喜欢玩。在这个行业里待久了后,不接地气了,不知道现在年轻人喜欢什么,这是我觉得最可怕的。每天早上醒来,最大的担心是不理解以后互联网主流用户的使用习惯是什么。”
马化腾有句话很好地形容了企业家的这种困境:“没有人能保证一个东西是永久不变的,因为人性就是要更新,你什么错都没有,你只是太老了。”
在李智看来,自己的父母也存在这个问题,但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马化腾那样的清醒认知和自我反省。甚至有一段时间,李智觉得父母不可理喻到无法沟通。
十几年前李智刚回归家族企业时,放眼望去,尽是“看不惯”。“当时工人徒手加工零件,中途去喝水,也不洗手,水壶都被摸成黑的了。卫生就更不用说,哪里都是黑乎乎的,又脏又乱,简直没法下脚,更没法下手。”于是李智提出了一个理念,希望工厂车间的环境向酒店看齐。
“对工厂现状已经习以为常的爸妈默默看着我,不知道说什么,估计心里在想,‘我儿子这是有什么大病吧’。”李智笑呵呵说道。
除了工作环境脏乱差外,因为产品比较低端,只能打价格战,所以工人的薪资待遇和福利都比较差。在李智印象中,2010年前后,工人采用的是计件工资,每位工人月工资在1800元左右,一个月只能休息两天,很辛苦。
李智的“给工人加薪、实行双休、改善工作环境”三项建议全部被否定后,无可奈何的他选择与父母摊牌:既然我什么都不能改,什么都不能做,你们让我回来干吗?
与父母一番辩论后,李智终于明白父母思考的出发点,他们也不愿意做剥削工人的“周扒皮”,主要是因为产品利润太低。如果保证工人收益,就很难保证家族和企业收益,双方进入了零和博弈的怪圈。
由此,李智也理解了父母的难处,但他也非常坚持:如果不改变,企业很难留住真正的人才,也很难实现转型升级。于是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趁父母放权或不注意,一点一点改。”
为了更好地“留人用人”,李智提出要给员工“未来的工资”,也就是比行业薪资高一些,避免员工跳槽,以此留住“年轻的、聪明的脑袋”。他认为企业不能只算人力成本,也要算培训成本、效率成本、管理成本。
“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光是单休还是双休,就反复折腾了很多次,我改过去,父母再改回来,让员工们都无所适从了。”李智明白父母的心结所在,于是着力推动企业实现从生产低端零部件到自动化设备的转型升级,做大蛋糕,一起分享红利。
前不久,退休多年的父亲来到公司,发现有很多员工买了新车,他感慨万千:“我当年去德国出差,他们的员工都是开车上下班,我很羡慕,没想到我们也能走到这一步。”
掌舵的挑战
“看得见的,有形资源的传承,比较容易;但看不见的,无形资源的传承,才是最难的。”深圳的赵志刚坦言,尽管自己很小就跟随父亲出席各种活动,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讲缘分,获得供应商、客户、内部高管、员工的认可,传承父辈的人脉资源,仍然是一件有挑战的事情。
时至今日,赵志刚的父亲虽然基本不再插手具体经营,但有些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的维系,仍然需要他出面。
父亲对赵志刚的影响深远,不仅是他商业的领路人,还兼顾着人生导师的角色。赵志刚回忆,当年筹建新厂时,原址还是一片废墟,杂草丛生,父子二人过来实地考察,一条小蛇突然窜了出来,他捡起石块想砸死它,父亲制止道:“不要这样,它来得比我们还早。”
不仅要保持善良,敬畏生命,在与人的交流中,父亲也坚持如此,他认为要“与人为善,合作多一点,对抗少一点”。赵志刚深以为然,他对待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都坚持让他们“开开心心来,开开心心走”。“短期看,公司的利益不一定最大化,甚至还有点吃亏,但贵在能持续性地获得,并且能带来更多的合作。”
与很多新生代企业家不愿意接班不同,赵志刚从小因为父母的耳濡目染,对家族事业有着极高的认同感,所以大学毕业就立马回到企业工作。而他的父亲也对他委以重任,不仅让他负责筹建新工厂,自己也从公司管理中逐渐抽离,将这份事业交棒给儿子。
“既兴奋又忐忑,毕竟做一把手和二把手是完全不同的,你要对自己的决定负完全责任,而这关系着数百名员工和他们的家庭。”赵志刚坦言,年轻时他认为父母太过保守,对外界变化不敏感,想涉足房地产和金融,但被父亲劝住了,直到目睹了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弄潮儿深埋海底后,他才明白父亲“坚守实业、脚踏实地”的劝诫,也更明白自己肩上责任的沉重。
为了公司更好发展,赵志刚推行多项改革。公司野蛮生长多年,流程和制度不完善,赵志刚推出许多科学化的举措,更为清晰透明、精确高效。就拿绩效考核来说,原先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很多时候依赖父亲的观察和主观评判,对此,赵志刚引入了一套“责任到人、多劳多得”的考核办法,定性定量,使得员工更有积极性。
赵志刚还进行了集团化改革,加强对旗下企业的管控,不仅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也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重塑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文化,让员工们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有趣的是,赵志刚在用制度化、科学化的方法管理公司的同时,引来员工“这里没有家的感觉”的吐槽,他也逐渐感悟到父亲以往情感管理的可取之处。赵志刚觉得“应该把老一套和新一套融合起来。”如今,年近不惑的赵志刚在遇到重大决策时,依然习惯向父亲探讨与请教。
随着年龄逐渐增长,新生代们会发现岁月的另一项馈赠,与父辈的和解好像突然变得更容易、更顺畅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当两代人真正心连心站在一起,也就完成了责任与理念的传递。
(注: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小新、李智、赵志刚均为化名。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本文详见于【《家族企业》杂志2024年11月刊】 未经本刊授权,不得转载;经本刊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
转载编辑:赵熠婷
转载审核:章迪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