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琳]中国西南洪水神话中的老鹰救助故事来源探析

文化   2025-01-31 19:31   北京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中国西南洪水神话中的老鹰救助故事来源探析

胡琳

原文载于《艺术与民俗》2022年第2期

摘要


中国洪水神话是由多种母题组成的复合型神话,在文本演变过程中,“老鹰救助洪水遗民,遗民回报老鹰”的故事被融入其中。通过分析11个含有老鹰救助故事的中国西南洪水神话文本,文章认为该故事类型具有多个母题来源。老鹰救助故事与彝族洪水神话中的竹草救助母题具有结构和功能上的一致性,并在彝族洪水神话中存在过渡性文本,竹草救助母题是老鹰救助故事的母题来源之一。此外,老鹰救助故事受佛经故事“尸毗救鸽”和民间游戏“老鹰捉小鸡”影响,出现了老鹰吃人肉、老鹰吃小鸡情节,是该故事类型的另一重要母题来源。


关键词


洪水神话 老鹰救助故事 竹草救助母题

中国西南地区流传着上百种洪水神话,这些经历数千年传承下来的神话故事,是各族群先民对洪水灾难的历史记忆。洪水神话的众多异文中,有部分异文包含了老鹰在洪水消退后把人类从悬崖载到平地的故事。目前很少有学者关注该故事类型。陈建宪最早在其博士论文中将老鹰救助故事归纳在动物救助母题中,并列举了三个相关异文,重在对洪水神话进行形态学分析。曹柯平认为该故事与彝族关系更为密切,但未能展开论述。本文从西南洪水神话中搜集出11篇含有老鹰救助故事的异文,通过文本分析探讨老鹰救助故事的母题来源。


《中国洪水再殖型神话研究:母题分析法的一个案例》

作者陈建宪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3年


一、洪水神话中老鹰救助故事的来源

陈建宪在其博士论文中对中国洪水神话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在其专著《中国洪水再殖型神话研究:母题分析法的一个案例》中又进行了完善。在陈建宪归纳的4个主要情节段、7个可变母题中,老鹰救助故事处在第二情节段,“因为B原因,C得到神的护佑或其他帮助,用D法在洪水中幸免于难”,属于可变母题“B获救原因母题”中的一种,并根据该故事出现在苗、仡佬、哈尼、拉祜、普米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情况,认为“老鹰救助母题多与木鼓避水母题相连,而木鼓母题也散见于苗瑶与藏缅两个语族的人群之中,它们的归属尚需研究”。


依据搜集来的11种含老鹰救助母题的洪水神话文本,老鹰救助故事与木鼓避水母题相连的异文虽有5篇,但全部出现在苗族文本中,而在藏缅语族的6篇异文中,仡佬族的避水工具是木葫芦与梧桐木,彝族是木桶和葫芦,普米族是黑牛皮口袋,拉祜族是木蜂桶。这说明老鹰救助故事并不一定与木鼓避水母题相联系,而且在贵州西部的苗族洪水神话中多出现木鼓随着洪水漂流到天上而惊吓到天神,天神派人消退洪水的内容,再联系苗族社会的木鼓崇拜,或许木鼓避水母题只是苗族洪水神话中的常见母题。陈建宪将木鼓避水母题与老鹰救助故事联系起来思考它们的归属问题值得商榷,但老鹰救助故事散见于不同族群之中的事实表明该故事类型在演变过程中存在多个母题来源。


含有老鹰救助故事的洪水神话文本比较少,它们的来源问题也少有学者讨论,笔者只在曹柯平的博士论文《中国洪水后人类再生神话类型学研究》中看到相关论述。他认为老鹰救助故事与彝族的祭祖仪式有关,即“‘老鹰相救母题’,主要见于使用彝语支语言或苗语支语言族群的洪水神话当中,但与彝族等的关系更加紧密。因为关于‘老鹰相救’的观念是作为彝族等的祭祖仪式的组成部分,而渗透入人们的信仰的”。曹柯平所使用的神话文本出自马学良在云南搜集的彝族洪水神话《夷边的人祖神话》:


他这一哭,却惊动了老树上的一只老鸢,它正拥着它的害眼疼病的小鸢在睡觉,哭声惊醒了小鸢,眼更疼得厉害了。老鸢梦见白发老人,告诉他在这树下的岩石上,有一只木桶,假设把木桶蹬下岩去,他的小鸢的眼睛,就不会再疼了。老鸢想起来刚才的梦话,连忙飞出了窝,往岩下一看,果然一只木桶矗立在岩石中间,它气愤了,一脚将木桶蹬了下去。


木桶滚下了岩石,将要靠近岩脚的时候,却被一丛刺竹和丛生的竹节草挡住了,这时哭晕了过去的他,被这意外的侵扰吓醒了,他钻出木桶看时,自己的木桶已离开了陡峭的岩石。


从文本来看,老鹰救助故事与彝族洪水神话中的竹草救助故事进行了融合。根据马学良在云南宣威市普鹤乡卡腊卡村的调查,该地彝族会在山林中建神堂以供奉天、地、神仙、蒙难脱险的祖先、祖先的妻子等5位神灵。其中,祖先神用青浆栎、松树等木材制作,即取两寸长的木段,削成圆锥形,分为两片,中心凿一圆孔,放入一粒代表祖先的红色珠子,再将两片合拢粘好,并以红丝线扎紧,然后用竹子编一个竹箩,将木段放入竹箩里封盖。这里竹箩象征当初保护祖先免于坠岩身亡的竹丛。神堂位置的选择,要后有陡崖,前有平原,岩下种满刺竹,以此纪念祖先曾经的蒙难经历。从中可见,与彝族祭祖仪式关系更为密切的是竹草救助母题。在西南地区普遍流传着竹王神话,在彝族神话中也有许多关于竹草的神话,彝族洪水神话中的竹草救助母题或许与竹崇拜有关。曹柯平虽然注意到该异文与彝族祭祖仪式的关系,但没有指出“竹草相救”才是彝族祭祖仪式的重要内容。基于陈建宪与曹柯平的研究,老鹰救助故事的母题来源问题仍悬而未决,因此本文通过搜集相关神话异文,就此问题做进一步讨论。

二、老鹰救助故事文本的整理与分析

含有老鹰救助故事的洪水神话,共有11个文本。从族属来看,其中5篇来自苗族,6篇分别来自彝族(2篇)、仡佬族(2篇)、拉祜族(1篇)和普米族(1篇)。从采集地来看,5篇来自贵州西部(苗族3篇,仡佬族2篇),4篇散见于云南各地,2篇苗族洪水神话没有标明采集地。11个文本中,苗族的洪水神话文本内容比较稳定成熟,可以视为老鹰救助故事的经典文本,如贵州镇宁苗族《老鹰叼小鸡的传说》:


等洪水消后,兄妹两(俩)被挂在半岩上,上不挨天,下不着地,上又上不去,下又下不来,怎么办呢?兄妹两(俩)很是着急。恰巧,在他们的身边有一窝老鹰,鹰窝里有几只崽崽,兄妹俩各自扯下自己的几根头发,搓成一根细绳子,把几个鹰崽拴起来,使它们不能飞出窝。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鹰崽崽都长大了,还不能飞出去,老鹰觉得奇怪,就到窝里去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当它们发现鹰崽是被这家两兄妹拴住才不能飞出窝的,就对他们说:“请你们把我的儿放了,我抱你们下到地上去。”兄妹俩不相信老鹰能把他俩抱下去,就对老鹰说:“你们若能飞下去把下面的那块大石头抱上来,再把石头抱下去,我们才相信你们的话,才把你们的孩子放开。”老鹰听他们兄妹这么一说,就飞到岩脚下把那块大石头抱上来,又把石头抱下去。兄妹俩相信了老鹰能这样做,就把鹰崽崽的绳解开了,小鹰飞出了窝,老鹰就把兄妹俩抱下岩到地面上。他们很感谢鹰救了他们的性命。为了报答老鹰的恩情,就对老鹰说:“我们现在没有什么报答你们的,等以后我们喂出鸡来后,每窝小鸡你们就来捉一两只去吃吧!”老鹰记住了他们俩的话,从此,老鹰就爱捉小鸡去吃了。


此异文情节完整,是苗族洪水神话文本中比较常见的。在有些文本中,洪水遗民是用自己身上的肉来报答老鹰。萨维纳(F.M.Savina)搜集苗族洪水故事,曾提及“老鹰把一对姐弟(洪水遗民)从低处带往高处,并且姐弟为了报答老鹰,给老鹰吃自己身上的肉,主要是脖颈、腋下、腿弯处的肉”,属于解释人体部位凹陷的释源神话。在藏缅语族的6个文本中,仡佬族的两篇异文与苗族文本具有高度相似性,从采集地来看,分别来自贵州黔西县和大方县,都位于贵州西部,可能受苗族文本影响。在这两个文本中,既有洪水遗民约定以后给老鹰吃小鸡的内容,也有洪水遗民割肉给老鹰吃的内容,它既属于解释老鹰吃小鸡的释源神话,也属于解释人体部位凹陷的释源神话。


藏缅语族文本中,普米族、拉祜族和彝族文本都相对简单。普米族文本的主要情节是“三兄弟中的老三躲在神树顶稍(梢)的‘晓鸡穷’鸟窝里,在洪水消退后骑着神鸟回到大地上”,没有洪水遗民回报老鹰的内容。拉祜族文本的主要情节是“三兄弟中的老三向老鹰求救,老鹰把老三从树上带到平地,老三约定以后给老鹰吃小鸡”,没有兄妹绑住鹰崽翅膀、试验老鹰等内容。彝族的一篇异文在上文中已有论述,另一篇异文的主要情节是“洪水遗民在洪水过后落在了大树上,由天神派一只金雕把洪水遗民带到平地”,没有向老鹰求救、试验老鹰、回报老鹰等内容。


陈建宪将中国洪水再殖型神话分为汉族亚型、苗瑶壮侗亚型、藏缅亚型、南岛亚型四大类,其中藏缅亚型是“兄弟开荒+木柜避水+孑遗(唯一男子)+寻天女(对女婿的难题考验)+生子不会说话+多族一源的由来”。而藏缅亚型与苗瑶壮侗亚型融合产生了交叠变体II型:“兄妹开荒+木柜(葫芦)避水+兄妹占卜结婚+葫芦生人(或生畸形子切碎)再殖人类+多族一源的由来。”曹柯平在其博士论文中也将彝语支族群的洪水神话分为三个变式,并分别考订其形成与流行的时间,即“眼睛母题+天女婚母题+母体生人母题或葫芦出人母题”,流行于商代晚期;“兄弟开荒母题+天女婚母题+母体生人或葫芦出人母题”,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兄妹开荒母题+兄妹婚母题+母体生人或葫芦出人母题”,流行于汉晋时期。本文搜集的11个洪水神话文本,总体类型属于藏缅亚型,其中苗族文本基本属于兄妹开荒型,藏缅语族文本基本属于兄弟开荒型。


基于上述分析,老鹰救助故事主要有两大情节,即“老鹰载洪水遗民飞往平地”与“洪水遗民用小鸡(人肉)报答老鹰”,表明老鹰救助故事可能有两个主要的母题来源。


《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

作者:马林诺夫斯基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


三、老鹰救助故事的母题来源

(一)竹草救助母题


通过前文分析,老鹰救助故事与彝族洪水神话中的竹草救助故事出现在同一文本中,表明老鹰救助故事与竹草救助母题有着密切关系。首先,老鹰救助故事与竹草救助故事的整体结构十分相似。


在西南彝族中流传着许多竹生人的神话,暗含着彝族人对竹子的崇拜,体现出彝族的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竹崇拜等信仰观念。在竹生人神话融入彝族洪水神话后,竹子的生人功能以救助洪水遗民的形式体现出来。马学良在《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一书中收录一则云南彝族的洪水神话,其中有竹草救助母题,记载如下:


云南夷族则传谓古代洪水泛滥时,其始祖渎阿普经太白仙指示,挖木为筒,避身其中,随水漂流,其后水退,木筒漂至悬崖,幸为山竹挂住,祖人得免坠崖,自是后人奉祀山竹,故人死后,即以山竹制灵牌,盖以山竹可以保护后裔。


云南路南彝族神话《阿霹刹、洪水和人的祖先》中也有相关内容:


他们在水上漂呀漂的,漂到一座石山顶上。山上生着一丛野茅竹,几株青㭎树。他们便攀着野茅竹和青㭎树,带着小鸡,在那里住下来。这时,洪水渐渐退了,三弟和小妹妹便对着野茅竹和青㭎树说:“多谢你们搭救了我兄妹两个,我们世世代代都会把你们当神主来供。”


路南彝族的《洪水滔天史》中记载:


老三和妹妹,坐在木柜里,听见小鸟叫,忙把柜门开。抬头来看看,天空晴朗朗;柜子的旁边,有堵高悬崖。低头来瞧瞧,不该长树处,长棵柏栗树,柜停在树梢。上天上不了,下地下不来。老三和妹妹,各人心中急。望望悬崖边,不应生草处,长棚(蓬)竹节草,竹枝连树稍(梢)。老三和妹妹,走出木柜子,拉着竹节草,爬到大地上。


竹草救助故事的主要情节可以分解为:①悬崖遇险/悬挂高树;②竹草相救;③回到平地;④报答竹草。按照前文对老鹰救助故事文本的分析,其主要情节可以分解为:①悬崖遇险;②遗民求救;③老鹰相救;④回到平地;⑤报答老鹰。总体来看,两个母题文本内部的结构具有高度相似性。同时,两个故事在整个洪水神话中所处的位置一致,都处于洪水结束后,人类再殖前的过渡阶段。通过内部结构的相似性与外部位置的一致性分析,足见竹草救助故事与老鹰救助故事的渊源关系。


此外,将竹草救助故事与老鹰救助故事进行对比,笔者发现前者情节比较简单,而后者相对复杂,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情节“遗民求救”,其填补了老鹰发现和救助遗民的空白,即增加了洪水遗民捆绑鹰崽翅膀,老鹰在梦中受指点而发现遗民等内容,不仅丰富了故事主人公的形象,即洪水遗民的机智性格,而且还增加了故事的逻辑性和戏剧性。但在一些较为简单的老鹰救助故事文本中,如普米族、拉祜族的文本,洪水遗民直接向老鹰求救,或者没有求救而直接利用老鹰回到地面,与竹草救助母题的相似度更高。此外,竹草救助故事的情节“报答竹草”中,报答方式是将竹草视为神主加以祭祀,而老鹰救助故事的情节“报答老鹰”中,报答方式是给老鹰吃小鸡或人肉。二者虽然都用于解释某种事物或习俗的起源,但前者是图腾崇拜的释源神话,而后者只是自然事物的释源神话。


神话从口传到书面,从信仰仪式到茶余饭后的谈资,大体呈现出不断“文化”与“合理化”的过程。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一书中指出,神话在原始文化中的功能是“将信仰表现出来,提高了而加以制定;给道德以保障而加以执行;证明仪式底功效而有实用的规律以指导人群,所以神话乃是人类文明中一项重要的成分”,表明在原始社会中,神话被视为存活着的实体,与原始族群的信仰、仪式、道德等密切相关。竹草救助故事中蕴含着对竹的崇拜,并且将文本内容在祭祖仪式中加以展演,表明其仍然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而老鹰救助故事已经与信仰、仪式等有较大的脱离。


在彝族洪水神话中,存在从竹草救助向老鹰救助转变的过渡性文本。笔者共收集到两个过渡性文本,二者存在一些差异。新平彝族《洪水泛滥史》中记载:


沙生照旨行,沙生按旨办,洪水渐渐降,洪水慢慢干。只剩木古水,四个海不干。天神沙生若,下凡来视察:笃慕的葫芦,挂在缅树上,葫芦悬空中,不能降落地。缅树的旁边,有一棚金竹。紧挨金竹棚,有丛尖刀草。天神沙生若,骑马回天宫。禀报扯沟兹,汇报黑得坊。天君与地君,说出一声令,派遣天宫雕,去救笃阿慕。天宫的金雕,盘旋降凡间,衔起悬葫芦,放在大地上。


在这个文本中,竹草接住洪水遗民,而老鹰受天神指派来救助洪水遗民,所以竹草和老鹰共同承担救助角色。此外,马学良在云南搜集的彝族洪水神话也是一个过渡性文本,不同之处在于,此文本中老鹰并不扮演救助角色,而只是把遗民踢下悬崖,成为遗民回到地面的主要原因,而竹草接住遗民,仍然扮演主要的救助角色,保留了保护祖先的功能。由此可见,在过渡性文本中,竹草仍然承担了保护洪水遗民性命的功能,但丧失了解释洪水遗民如何回到地面的功能,反而无论老鹰是否扮演救助角色,它都替代竹草承担让洪水遗民从高处回到地面的功能。因此,竹草救助母题是老鹰救助故事形成的主要母题来源之一,构成老鹰求助故事的第一情节段“老鹰载洪水遗民飞往平地”。


此外,在苗族部分支系中流传着老鹰救人的始祖神话,这可能是苗族洪水神话中老鹰救助故事的文本来源之一。日本学者鸟居龙藏《苗族调查报告》中收录两则安顺青苗的神话,现摘录其一如下:


太古之世,岩石破裂生一男一女,时有天神告之曰:“汝等二人宜为夫妇。”二人遂配为夫妇各居于相对之一山中,常相往来。某时二人误落岩中,即有神鸟自天飞来,救之出险。后此夫妇产生多数子孙,卒形成今日之苗族。


鸟居龙藏收集的两则神话提供了苗族以老鹰为图腾的可能性,岑家梧就在其著作《图腾艺术史》中将未在此处摘引的另一则神话作为苗族的图腾神话引录。如今在黔东南仍然存在一部分自称老鹰后裔的苗族人。吴晓东曾对此有所考证,认为古籍中与三苗密切相关的驩兜族群是以鹰为图腾的部落,他们来自东夷族群,后来逐渐融入三苗集团中,变成了苗民。此外,吴晓东考证此二则神话是明以后出现的文本,因此这类老鹰救人的苗族始祖神话应是促成洪水神话中老鹰救助故事不断成熟的原因之一。


(二)佛经故事“尸毗救鸽”与民间游戏“老鹰捉小鸡”


老鹰救助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丰富,老鹰吃人肉情节被加进文本中,可能是受佛经故事“尸毗救鸽”的影响。“尸毗救鸽”故事主要讲述了释帝为试验尸毗王而令近臣毗首羯摩化作鸽子,自己变成老鹰在其后追逐,鸽子向尸毗王求救,尸毗王就自割身肉饲鹰以换取鸽命。根据夏琳瑜搜集整理的诸佛经中尸毗王本生故事,尸毗王本生故事最早出现于2世纪上半叶。在成书于223—253年的《撰集百缘经》中记载了尸毗王自剜双眼施予老鹰的故事,但该文本中还没有出现鸽子形象。成书于同一时间段的另一部经书《六度集经》则记载了情节比较完整的“尸毗救鸽”故事:


释即化为鹰,边王化为鸽。鸽疾飞,趣于王足下,恐怖而云大王:“哀哉,吾命穷矣。”王曰:“莫恐,莫恐,吾今活汝。”鹰寻后至,向王说曰:“吾鸽尔来,鸽是吾食,愿王相还。”王曰:“鸽来以命相归,已受其归。吾言守信,终始不违。尔苟得肉,吾自足尔,令重百倍。”鹰曰:“惟欲得鸽,不以馀肉,王岂当相恵而夺吾食乎?”王曰:“受彼自归,信重天地,何心违之乎?当以何物,令尔置鸽,欢喜去矣?”鹰曰:“若王慈恵,必哀众生者,割王肌肉,令与鸽等,吾欣而受。”王曰:“大善。”即自割髀肉,秤之令与鸽重等,鸽踰自重,自割如斯,身肉都尽,未与重等,身疮之痛,其为无量。王以慈忍,心愿鸽活,又命近臣曰:“尔疾杀我,秤髓令与鸽重等,吾奉诸佛,受正真之重戒,济众生之危厄,虽有众邪之恼,犹若微风,焉能动太山乎?”鹰照王怀,守道不移,慈惠难齐,各复本身。


在《六度集经》文本中,鸽子飞至尸毗王足下寻求庇护,而在成书于402—405年的《大智度论》里记载的“尸毗救鸽”故事文本中变为了鸽子飞至尸毗王腋下寻求庇护,即“毗首羯磨即自变身作一赤眼足鸽,释提桓因自变身作一鹰,急飞逐鸽,鸽直来入王腋底,举身战怖,动眼促声”。此后其他佛教经典中记载的“尸毗救鸽”故事文本一般多表述为腋下,但也有表述为膝上、足下的。此外,关于尸毗王割肉,该文本中还出现了更详细的细节描写,即“王令人割二股,亦轻不足,次割两踹、两髋、两乳、颈脊,举身肉尽,鸽身犹重,王肉故轻”。


将“尸毗救鸽”故事文本与老鹰救助故事进行比较,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帝释所化老鹰为加害者,毗首羯摩所化鸽子为被保护者,尸毗王作为保护者献出了自己的肉身,而在老鹰救助母题文本中同样是老鹰扮演加害者角色,小鸡扮演被保护者,洪水遗民扮演保护者角色并献出自己身上的肉;其二,故事中鸽子飞到尸毗王腋下寻求躲避的细节,与老鹰救助故事中洪水遗民把鸡蛋放在腋下从而孵出小鸡的细节也具有相似性;其三,尸毗王割肉具有顺序性,即股上肉—身上肉—死后尸体。在“身上肉”这一阶段中,《大智度论》中表述为“两踹、两髋、两乳、颈脊”等处的肉,《菩萨本生鬘论》中表述为“臂胁”处的肉,其中的两踹、劲脊、臂胁等部位与老鹰救助故事中的腿弯、脖颈、腋下等部位也具有相似性。此外,在敦煌写本《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中就已记载汉族洪水神话,而据考证该书原书的成书年代在西晋至隋之间,可能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由此或可猜测,老鹰救助故事中的老鹰吃人肉情节与佛经中尸毗救鸽故事具有某种联系。


老鹰救助故事中老鹰吃小鸡情节是如何产生且变得普遍的?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受到民间游戏老鹰捉小鸡的影响。袁书营、王飞等学者考证指出,民间游戏“老鹰捉小鸡”是在佛教本土化传播过程中,从佛经故事“尸毗救鸽”演变而来的,但他们只将“尸毗救鸽”故事追溯至《贤愚经》中的记载,因而将“老鹰捉小鸡”游戏的出现时间追溯到435年以前。然而“尸毗救鸽”故事最早可以追溯至2世纪上半叶,因此老鹰捉小鸡游戏的出现时间可能更早,其影响到洪水神话中的老鹰救助故事文本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此外,老鹰吃小鸡与老鹰吃人肉二者之间存在可置换性。在含有老鹰救助母题的洪水神话中,洪水消退的预兆一般借用鸡卜,即在进入避水工具时,洪水遗民在胳肢窝下夹一个鸡蛋,当鸡蛋孵化出小鸡时就表明洪水已经消退。因此,文本中老鹰要吃的小鸡特指这只从胳肢窝下孵化出的小鸡,但为了保留鸡种才与老鹰约定以后再给它吃,并由此成为老鹰吃小鸡的由来。老鹰吃人肉在文本中也特指人体脖颈、胳肢窝、腿弯等处的肉,并成为人体这些部位凹陷的由来。可见,小鸡与人肉在位置和功能上具有一致性,并且都成为释源神话的解释对象。笔者认为,可能随着老鹰捉小鸡游戏在民间的普及,老鹰吃小鸡被习惯性地当成一个固定搭配,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洪水神话中的老鹰救助故事文本受此影响,出现更多老鹰吃小鸡情节,而老鹰吃人肉情节也就相应地减少。


《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

作者:马学良

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

出版年:1983年


结语

通过收集、整理与分析11个含有老鹰救助故事的洪水神话文本,文章厘清了老鹰救助故事类型的两大重要母题来源。老鹰救助故事主要包含两大情节:其一为“老鹰载洪水遗民飞往平地”,该情节的母题来源主要是彝族洪水神话中的竹草救助母题,但在文本传播与演变过程中,部分苗族支系中流传的老鹰救人始祖神话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二为“洪水遗民用小鸡(人肉)报答老鹰”,该情节的母题来源主要是佛经故事“尸毗救鸽”和民间游戏“老鹰捉小鸡”,老鹰救助故事受“尸毗救鸽”中的割肉情节影响,出现了洪水遗民用人肉报答老鹰的情节,而后在流传过程中受民间游戏“老鹰捉小鸡”的影响,报答物逐渐从人肉变为小鸡。老鹰救助故事的多母题来源表明中国西南洪水神话演变过程的复杂性,同时也表明了我国西南各少数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活跃,以及文化融合的程度。

    文章来源:《艺术与民俗》2022年第2期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民俗学论坛
中国民俗学会(China Folklore Society)官方账号,本号为纯公益学术公号,旨在为您及时推送民俗学领域的学术动态、讲座通告、非遗资讯、民俗知识、研究论文和田野报告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