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东乡族叙事长诗
《米拉尕黑》
米拉尕黑,又名“月光宝镜”,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地方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米拉尕黑大约产生于明代,在东乡族民间口耳相传已有五百多年。全文共五百多行,可说可唱,反映了东乡族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向往和平、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作为反映东乡族根谱的口传历史教科书,米拉尕黑还充分展示了东乡族民间文学和民间语言的朴素简洁之美,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东乡族是源于十三、十四世纪的中亚撒尔塔人,融合了当地的回族、汉族、蒙古族、藏族而形成。这一时期各民族的神话、传说高度发达,信仰伊斯兰教的东乡族以经堂语来吟唱这一民族诗歌,巧妙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学传统。据有关材料考证,长诗中多次出现的康图巴咋、夷朗姆山等地名曾经是是中亚撒麻尔罕的某些地名,而现如今东乡地区的许多地名如洒勒、阿里玛图、卜隆固等地,最早也是源自中西亚古花剌子漠一代。从诗文中的种种迹象表明,《米拉尕黑》的产生,是以东乡族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为背景的,它对于东乡族的诠释是建立在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兴起基础之上的。
相传该诗来源于东乡族穆夫提门宦,是该门宦穆斯林在守灵时念的拜提,因此一般是由村子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或阿訇来吟诵的。
《米拉尕黑》最早的文字记载保存于清真寺或拱北里的小经文碑帖和古籍 “拜提”中。它起源于13世纪,首次以汉语书面形式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甘肃省本土作家赵燕翼以散文体形式整理出来。
故事内容
《米拉尕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青年猎人米拉尕黑与玛芝璐姑娘同时在同一片夜空下仰望月亮,米拉尕黑飞箭射月,射下了一片月亮,得到了月光宝镜,看到镜面上还留存着玛芝璐的面容,从此一见倾心。在智者的引领下米拉尕黑离开家乡找到了玛芝璐,并以宝镜定情,然而在婚期将至时,康图城里传来战讯,敌国人侵,家园危在旦夕,米拉尕黑告别玛芝璐走上战场。几年以后,战事平息,而玛芝璐却受到了恶少马成龙的蛊惑,失去了记忆,准备委身下嫁。米拉尕黑连做了三个奇怪的梦,然后在伍宦姆山中老人的帮助下,了解到了玛芝璐遭受的不幸,于是归心似箭。被米拉尕黑的真诚所打动,伍宦姆老人给米拉尕黑指引了方向,米拉尕黑攀上悬崖得到雪马,骑马飞至,从强盗手中解救了玛芝璐,二人终成眷属。
流传方式
《米拉尕黑》用东乡族的母语演唱吟诵的,只有两段曲调:一为玉声宫调,一为羽调。其旋律结构不甚定型,随着唱词的长短和变化交替,不断地反复,有较强的吟诵性。长诗集中了歌谣、故事、谚语等口头文学的艺术成果,融合了东乡族人民的集体智慧,数百年来在民间口耳相传。发掘、抢救和保护《米拉尕黑》,对研究东乡族的历史、文化、语言、音乐、艺术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对少数民族民间文艺史的丰富完善也有拾缺补遗的作用。
《米拉尕黑》原汁原味地体现了东乡族民俗民间文化。东乡民族文化融入大中华文明之中,丰富了中华文明。体现了东乡民族惩恶扬善,弘扬真善美,痛击假丑恶,树正气,惩邪恶的一曲英雄的颂歌,体现了东乡民族不畏艰难,勇于追求,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的大无畏民族精神和荡气迴肠的爱国主义精神。
传承保护
米拉尕黑不仅在东乡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也有一席之地。
《米拉尕黑》这种独特的传承艺术,在民间文学范式中并不多见,它的特殊性不仅是对于东乡族民族特性的诠释,更具有非凡的艺术特性,但是由于它对于传唱人的要求相对比较高,现今它的传唱并没有得到更好的继承。首先它是以东乡语吟唱的,而完成整个故事的吟唱需要长达十数个小时,现如今东乡语的流传在交通方便的地区已经开始变异,据了解现今在东乡地区会说东乡语的东乡族人只占70%,而听过《米拉尕黑》的更是少之又少。
2008年6月7日,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申报的“米拉尕黑”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Ⅰ-68。
2019年入选《中国史诗百部工程》。
图文来源:微信公众号“非遗说是” 202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