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伟 布仁巴雅尔]布里亚特民间故事中的灵魂寄存及其派生母题——以《阿拉坦沙盖》为中心的考察

文化   2025-01-16 19:30   北京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布里亚特民间故事中的灵魂寄存及其

派生母题——以《阿拉坦沙盖》为中心的考察








马伟伟 布仁巴雅尔

原文载于《华西民俗研究》第3辑


摘要


在锡尼河布里亚特民间故事中灵魂寄存母题较为常见,它是布里亚特人生命崇拜文化的表征与体现。锡尼河布里亚特民间故事集《阿拉坦沙盖》中的灵魂寄存母题可分为灵魂内寄(身体及其各部位)母题和灵魂外寄(气体、植物、动物及物体)母题,而且这些母题随着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发生嬗变,形成了变形母题、焚烧母题、预兆母题、魔法母题及复活母题等派生母题。这些嬗变有助于完善主人公形象和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关键词


《阿拉坦沙盖》;灵魂寄存母题;

派生母题




1918年初,布里亚特蒙古人的一部分陆续从贝加尔湖畔来到呼伦贝尔草原,其中有160余户700余人于1922年迁入今鄂温克旗锡尼河西部。仁钦道尔吉认为,今天锡尼河布里亚特人传承的很多散文体民间故事是俄罗斯境内布里亚特共和国流传的英雄史诗的散文体异文。就目前来看,道·乌兰夫于1987年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旗锡尼河布里亚特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后出版的短篇民间故事集《阿拉坦沙盖》,是较全面地搜集整理锡尼河布里亚特民间故事的研究资料,该民间故事集收录了在布里亚特人中流传的33篇短篇故事。


目前,国内学界有关布里亚特民间文学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一、将布里亚特民间文学置身于蒙古民间文学或东方民间文学体系中进行比较研究;二、研究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布里亚特蒙古人的民间文学(其中主要以民歌为主);三、介绍俄苏学者研究布里亚特民间文学的学术成果等,但尚未见到从灵魂以及灵魂寄存母题的视角和方法去研究布里亚特民间文学的著述。爱德华·泰勒曾在1871年出版了人类学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原始文化》,并创立了学术界至今沿用的术语——万物有灵论,以及界定了灵魂的概念。J·G·弗雷泽在1890年出版的《金枝》中界定灵魂概念的同时认为灵魂可以寄存于人的身体部位、动物和植物。孟慧英在《格萨尔与萨满文化》中探讨了寄魂物母题、化身母题和占梦母题,认为这些母题是普遍的原始宗教思维表现。尼玛在《灵魂·偶像·信仰》以蒙古族英雄史诗《阿拉坦嘎拉巴汗》为研究对象探讨蒙古族原始的灵魂观念以及灵魂寄魂物。瓦·赛音朝克图在《蒙古人的生命崇拜》中列举50多部蒙古民间故事及史诗并指出灵魂寄存于器官、动物、植物中。席·哈斯巴特尔在《灵魂及其文化嬗变》中把寄魂物分为体内和体外寄魂物,从而分析灵魂的文化嬗变。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本文对锡尼河布里亚特民间故事集《阿拉坦沙盖》中有着灵魂寄存母题的11则故事之灵魂寄存母题进行分类、分析,进而归纳和探讨普遍存在于布里亚特民间故事中的灵魂寄存母题及其派生母题。




一、《阿拉坦沙盖》中的

灵魂寄存母题

故事集《阿拉坦沙盖》收录的33篇故事中《羊尾巴儿子》《十五岁的王汗》《阿塔克丹巴》《六个好朋友》《阿拉坦沙盖》《兄弟俩》《猪头卦师》《希日勒岱、宝日勒岱汗》《白天鹅传说》《额尔敦孙杜布汗》《特格勒吉格贺讷》11则故事带有灵魂寄存母题。笔者曾将灵魂寄存母题分为灵魂内寄(身体及各部位)母题和灵魂外寄(气体、动物、植物及物体)母题做了系统探讨。本文以此分类为基础,对民间故事集《阿拉坦沙盖》中的灵魂寄存母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灵魂内寄母题 


在许多民间文学中都可以看到灵魂内寄母题:灵魂可以寄存于体内某一安全的地方。而这种母题和观念是由灵魂寄存于尸体的观念衍生出来的,即人们逐渐认为将灵魂寄存于某个特定部位能够更好地保护灵魂不被发现和伤害。民间故事集《阿拉坦沙盖》中灵魂内寄母题较常见,见表1。



在蒙古族民间文学中头颅代表着蟒古思灵魂、生命和力量,英雄砍掉蟒古思头颅是认为蟒古思的灵魂寄存在他的头颅里,所以这是最典型的灵魂内寄母题之一。而且头颅的数量往往与蟒古思的力量成正比,头颅越多或与头颅相关的器官越多,他的力量就越强。布里亚特民间故事中蟒古思会被形容成有着多个头颅的、强大且怪异的掠夺者和抢劫者的形象,其中15个头颅、25个头颅、35个头颅及75个头颅的蟒古思非常常见。除此之外,布里亚特民间故事里,魂命物越小就越隐蔽,灵魂可以更好地得到保护。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蒙古族英雄史诗和民间故事中战马通常以英雄助手的角色出现,它们不仅毛色不同、体态各异,而且能通人性,会说人话,在战斗中被塑造成英勇善战且智慧超人的形象。如上述布里亚特民间故事中,战马是知悉蟒古思灵魂寄存处或致命弱点的先知,英雄在它的提醒下才能够战胜蟒古思。笔者认为其中蕴含着四种意义:英雄是凡人,但战马是拥有灵性的、能够与灵界沟通的超凡智慧的代表,英勇无敌的英雄只有连通灵界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英雄代表的是个人英雄和正义之师,但他的英勇并不是绝对的,只有得到第三方或更多人的支持,才能证明自己是正义之方,只有通过团队协作才能取得胜利;力量固然重要,但它必须在科学的指导和技巧的陪衬下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换句话说,方法论更重要;英雄的对手蟒古思必须要强大,这是突出英雄强大的主要因素,也是说明正义来之不易的必要因素,但正和邪总要分出胜负,故事总要有结尾,而战马的提醒是导向故事大结局的关键因素。


(二)灵魂外寄母题 


灵魂体外寄存是民间故事中广泛存在的母题。在布里亚特民间故事中,角色们的灵魂会被寄存在各种各样的地方,其中有动物形态的,也有植物形态或无生命物体形态等。民间故事集《阿拉坦沙盖》中出现的灵魂外寄母题,见表2。



1.寄存于植物。人的生命有时同草木的生命联系在一起,草木的枯荣关系着人的生命力的强弱,故事中有一套完整的灵魂寄存体系,灵魂寄存也因此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脉络。在这里,从草木的枯荣可以看出寄魂者的生死或可推断出寄魂者的运势。


2.寄存于动物。人们除了将生命与植物联系在一起,有时还将生命寄附于动物。故事中英雄与蟒古思的实力相当,有时开展几年的战争也无从打败蟒古思,这时找到对方的寄魂物不仅成了战争的关键点,还是故事完结的转折点。所以我们从灵魂寄附于动物这一母题可以看出,消灭对手并不是直接与敌人交锋,而是先要想方设法找到敌人的寄魂物,设法将它摧毁,然后消灭其肉体。民间故事中,找到且破坏寄魂物不仅成为战胜对手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还使故事情节更为丰富。


3.寄存于物品。在民间故事中,无生命的物体也会成为寄魂物。《白天鹅传说》和《额尔敦孙杜布汗》中迎娶女主只需要找到其灵魂所在的寄魂物,从而可以看出,灵魂不仅简单地寄附于物体之上,而且获得魂命物便可以征服寄魂者。


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的寄魂母题既可出现在正面人物身上,也可出现在反面人物身上,而且出现在后者身上的数量更多,频率更高,程式化的特点更加突出。笔者认为,将灵魂寄存母题可视为一种符号,在这些符号里包含着象征意义,从表面上看英雄或蟒古思的灵魂寄存于一物体内,实则隐含的是古老的灵魂不灭以及灵魂与肉体分离的观念。


(三)灵魂寄存母题传统根基


作为民间文学内容构成的基本单位,母题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对锡尼河布里亚特民间故事《阿拉坦沙盖》和布里亚特传统史诗《阿拉坦沙盖胡布恩》《阿拉坦沙盖》以及其他蒙古英雄史诗故事情节和母题之间进行比较,既能够阐释锡尼河布里亚特民间故事与俄罗斯布里亚特传统史诗之间的关系,也能够探究锡尼河布里亚特民间故事传统根基。


民间故事《阿拉坦沙盖》和史诗《阿拉坦沙盖》《阿拉坦沙盖胡布恩》故事情节基本相似,民间故事只是对史诗情节进行删减的结果。两者均为由“英雄身世—迎娶公主—返回家乡发现家乡遭到侵略—出征复仇—英雄战死—儿子使英雄复活—共同杀敌—与家人团聚”等情节构成的串联复合型故事。史诗《阿拉坦沙盖胡布恩》《阿拉坦沙盖》多出英雄出征时遭到威胁、公主使英雄复活、英雄结拜兄弟,以及突出描写英雄助手和敌人的内容。基本故事情节的相似表明,锡尼河布里亚特民间故事《阿拉坦沙盖》是在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民间流传的英雄史诗《阿拉坦沙盖》《阿拉坦沙盖胡布恩》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史诗或民间故事的情节母题,形成了独特的《阿拉坦沙盖》散文体异文。尤其是两者灵魂寄存及其派生母题的比较,更能直观地说明其间的联系,见表3。



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出,史诗和民间故事都将蟒古思的头颅认为是寄魂物,即使除掉蟒古思也要将它的头颅一一砍断,使其无法复活。焚烧母题也与灵魂寄存于尸体观念有关,英雄认为蟒古思有多个寄魂物,所以即使是砍掉蟒古思头颅,也要毁掉其尸体,于是由镇伏蟒古思尸体的母题派生出焚烧母题。虽文化习俗、地理环境、演唱者等多重因素导致故事中变形和复活的主人公以及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蕴含着变形母题和复活母题。无论是用圣水还是聚齐尸骨将英雄复活,在某种意义上都与萨满教和文化习俗有关。英雄史诗《阿拉坦沙盖》《阿拉坦沙盖胡布恩》中的灵魂寄存及其派生母题并没有一成不变地保留在民间故事《阿拉坦沙盖》当中,而是被创造性地镶嵌在各个情节故事当中,即省略了阿拉坦沙盖的寄魂物——尸体,更换了使英雄复活的人物及其变形体和英雄复活的方式。


除了比较同一故事的变体外,还可以通过比较布里亚特民间故事和蒙古族其他民间故事来了解灵魂寄存母题及其派生母题的普遍性。下面对布里亚特民间故事《阿塔克丹巴》和蒙古族民间故事《淡黄烈马的传说》进行灵魂寄存及其派生母题比较,见表4。



我们从对比中可以看出,虽然两则故事情节不同,但都存在灵魂寄存母题、变形母题和法器母题,这表明灵魂寄存母题存在于蒙古民间文学古老而广泛传播的文本当中。故事中,寄魂物都与战争产生了紧密关联,只有破坏敌人寄魂物才能真正战胜对方,而且英雄都是通过帮助龙王的寄魂物——蛇得到法器,法器对战胜敌人有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蒙古族民间文学中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灵魂寄存母题,这些母题在故事口头传承传播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然后组合成完善的母题链,最终造就内容完整而丰富的民间故事。




二、《阿拉坦沙盖》中的

灵魂派生母题

派生母题是指在根母题的基础上派生出的具有个性或特色的新母题。纵观关于灵魂寄存母题的研究,对灵魂派生母题的研究还未深入开展。笔者发现布里亚特民间故事集《阿拉坦沙盖》中灵魂母题的派生母题大致可以分为变形、焚烧、预兆、法器和复活母题等,详见表5。



笔者在制作对照表格过程中发现,欧亚地区很多民间故事中包含民间故事集《阿拉坦沙盖》中的灵魂寄存母题,这说明锡尼河布里亚特民间故事中有不少世界性的古老母题,进而表明锡尼河布里亚特民间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


(一)变形母题


变形是一个世界性母题,如国外有奥德维的《变形记》和卡夫卡的《变形记》,国内有《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多部作品均有变形母题出现,布里亚特民间文学中变形母题也很常见,其主要分为人变形为他人、动物和物品。大多数民间故事中英雄的变形主要集中在追赶蟒古思或探查敌情的时候,而蟒古思即使变形成人,最终也变回蟒古思或被杀死。


“万物有灵”观念认为,一切东西都有灵魂,而且灵魂不死,还可以暂时脱离身体,本领越大的人越会变形出更多的异类。所以在民间文学中描写主角的寄魂物和变形是突出其有着超强本领的常用手法。也有学者认为,该母题的文化内涵在于英雄的身份转换,由于史诗和英雄故事中他乡和蟒古思的领土通常被幻化成另一个世界,因此,英雄从家乡进入他乡或蟒古思世界时,必须经过身份的转换。


(二)焚烧尸体母题 


杀死蟒古思或敌人后焚烧尸体或碾成粉末后扔掉的母题普遍存在于民间故事和英雄史诗。焚烧蟒古思尸体及家园的母题源自人的灵魂寄存在躯体内的观念,认为烧掉蟒古思身体之后它就不可能再通过其他的方法复活。有学者认为,杀死并焚烧蟒古思的母题起源于印度民间故事《喜地呼尔》里的焚烧蟒古思尸体的情节,同样的情节也见于藏族民间故事《尸语故事》。由此可见,焚烧尸体母题也广泛存在于印度和西藏民间文学中。


(三)预兆母题 


布里亚特民间文学,尤其是在民间故事和英雄史诗中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自然征兆和梦兆来预测人和事件的吉凶祸福。梦兆从预兆内容而言,有政治国事、感梦而孕、金榜题名、个人生死以及命定姻缘,本书《阿拉坦沙盖》中主要以预知政治国事,也就是预知敌人来袭为主。


这些故事表明:(1)布里亚特先民之所以相信占梦的真实性,主要是认为人在睡眠状态下才会做梦,通过做梦灵魂离开身体在外神游,当梦魂与鬼神观念产生联系时,梦便成了神灵或者祖先对后代的启示,梦境也会因此具有预兆意义;(2)在梦预兆的帮助下,出征迎战的主人公都赢得了战争,说明这一母题对故事情节的正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梦兆是一种预叙,是对未来事件及结果的伏笔或暗示,把以后将要发生的事情提前叙述出来。


除了上述的梦兆母题外,民间故事集《阿拉坦沙盖》中还存在自然预兆母题。在布里亚特民间文学中,自然征兆主要是观察天象以及事物出现的变化来预测人和事件的吉凶或成败。民间故事集《阿拉坦沙盖》自然征兆主要集中出现在恶兆方面,其中包含宝马的嘶吼、宝马高高地竖起尾巴、天空中红尘滚滚、乌云卷卷、乌云铺天盖地、狂风大作、刺骨的寒风、宝刀的把柄脱落、城楼的风铃坠落、碰见乌鸦和狐狸等。这些恶兆可以总结为四个自然现象:(1)天象的变化——天空中红尘滚滚、乌云卷卷、乌云铺天盖地、狂风大作、刺骨的寒风等等;(2)动物的异常——宝马的嘶吼、宝马高高地竖起尾巴、碰见乌鸦和狐狸等等;(3)物象的变化——城楼的风铃坠落;(4)超自然的神秘现象——宝刀的把柄脱落。这些现象推理演化出它与人和事件吉凶的关系,为读者预示着故事的发展走向,从这个角度分析自然现象存在隐喻的功能,但其背后是古老的万物有灵观。


(四)法器母题


法器一直被大众认为是灵体(灵魂)所灌输到的器皿,被赋予了人自身的某些特征、特点以及神秘的色彩。它为先民抵御大自然的变幻无常、祈福消灾提供了心理上的支持,具有丰富而神秘的色彩,所以也可以被理解为是灵魂寄存母题的派生物。故事中主角因为善良或者在他人的帮助下得到法器成为真正的英雄。尽管蟒古思凶恶、力量强大,但英雄在宝物的协助下拥有非凡的能力,使得蟒古思与英雄斗争时显得愚蠢、不堪一击,最终英雄取得胜利。


(五)复活母题


复活母题作为古老的神话母题,布里亚特民间故事和史诗中复活母题大致可以分为聚齐尸骨复活、用圣水复活和用草药复活。各个地区、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复活母题虽然各具特色,但在叙事模式上基本相同:英雄被杀害—出现搭救者—通过聚齐尸骨、用神药或圣水、念咒语等方式复活英雄。在布里亚特传统习俗中就有用“九泉之水”净化、复生习惯,由此看来,民间故事中的用圣水复活死者的母题与传统习俗有关。




三、结论

作为锡尼河布里亚特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民间故事集《阿拉坦沙盖》记载着祖辈对世界的朴素认知和美好想象。灵魂寄存母题是布里亚特民间文学中的经典母题,其通过文学文本的意指过程获得丰富的象征意义,继而成为展现布里亚特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间文学中的灵魂寄存母题以及派生出的一系列母题成为描绘布里亚特人精神层面的独特展图,表达着布里亚特人对于生命的崇拜,成为了解和挖掘布里亚特文化意识形态结构的一把钥匙。正如文化本身会不断更新一样,这些古老且意义深远的母题也会通过不断的创新和交融派生、衍生出新的母题,使锡尼河布里亚特民间文学更加璀璨,更具生命力。




(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文章来源:《华西民俗研究》第3辑

    图片来源:原文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民俗学论坛
中国民俗学会(China Folklore Society)官方账号,本号为纯公益学术公号,旨在为您及时推送民俗学领域的学术动态、讲座通告、非遗资讯、民俗知识、研究论文和田野报告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