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羌族“夬儒节”节日民俗的嬗变
柯小杰
原文刊于《上海视觉》2022年第1期。
摘 要
羌族“夬儒节”,指祭山会。向山献祭是羌族人崇拜自然之神和万物并祈求来年好运与和平的重要节日。2014年“羌族夬儒节”入选第四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文通过对四川省阿坝州理县蒲溪乡的实地探访,重点对休溪村羌寨夬儒节活动进行了考察,以采录的羌族夬儒节的民俗事像为据,系统介绍了蒲溪乡的自然环境、夬儒节的祭祀传统、文化内涵及嬗变,并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
羌族夬儒节;释比;
羊皮鼓舞;节日文化
节日民俗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少数民族节日民俗是这一遗产的瑰宝。节日民俗不仅具有历史文献价值,而且具有在现实条件下开发利用的科学和经济价值。目前羌族“夬儒节”[夬(guǎi)羌语音译]尽管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标准,已被列为保护项目,但是由于人口流动,文化交融,正面临着流失的风险。再加上传承人年龄老化,年轻人一下子很难学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给相关项目的传承研究带来障碍。“夬儒节”民俗,随着“释比”为代表的老一辈传承人相继离世,传承岌岌可危。
2018年5月至6月本人两次前往四川省阿坝州理县蒲溪乡进行实地采访,采录夬儒节的民俗事像,其中重点对休溪羌寨夬儒节活动进行了考察。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我们采访传承人韩树康、周礼智,采用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等工具进行田野作业,以4k高清视频记录“羌族夬儒节”节日民俗的全过程和口述过程,全方位地记录“羌族夬儒节”这一传统节日民俗。以求完整记录、保存“羌族夬儒节”这一独特而珍贵的传统节日民俗影像资料和口述资料。
一、蒲溪乡的自然环境
蒲溪乡离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县城约20公里,是隐藏在山谷中的羌族聚居地。自称尔玛的羌族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古老民族,崇拜白石,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负责祭祀的“释比”靠口口相传,来传承其羌民族历史。
蒲溪乡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东部。乡政府所在地海拔1900米,纬度31°29’,整个乡的面积为118.5平方千米。蒲溪乡下辖5个村庄和13个村民小组,有388户1882人,是一个纯粹的羌族居住区。在这个乡镇,山脉和山谷很深,土地人烟稀少。该镇有3460亩农地,其中1503.95亩退耕还林,主要生产玉米、马铃薯、大白菜、青椒、豌豆、洋葱、胡椒、苹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乡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硅石、花岗石、石英矿储量最大,1997年该乡建成投产蒲溪高纯石英砂厂,已成为全乡脱贫致富的龙头企业。该乡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其中,雪龙堡山雄伟独特,蒲溪海子四周都有美丽的山峰,湖水清澈见底,原始森林、雪山和草原是人们回归自然的最佳去处(图1,2)。
图1 远眺休溪羌寨
图2 休溪羌寨寨门
二、夬儒节祭祀传统
(一)夬儒节基本情况
羌族“夬儒节”,指祭山会。向山献祭是羌人崇拜自然之神和万物并祈求来年好运与和平的重要节日。每年农历第二个月的第二天,都会举办夬儒节。在释比的带领下,敲起羊皮鼓,烧起柏树枝和纸钱,敬上美酒,宰牛杀羊,祭祀神灵。人们共同祭拜大自然万物之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请神灵降世,消除虫害;祈求天神和山神等神灵保佑全寨人寿年丰、全寨安宁;众人在祭祀塔前,当着诸神灵的面许下诺言,要在来年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耕织,不偷盗、抢劫。随后,全寨羌民载歌载舞,释比表演脚踩、舌舔火红的铁铧、口喷油火,跳着庄严又欢快的羊皮鼓舞、“沙朗”,五村十寨青壮年跳“恰·肌·热”(龙舞),开启金银财库之门,观看古老而具有教化功能的释比戏——羌戏。夬儒节2014年入选第四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编号X-80,申报单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文化馆),该项目目前没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二)夬儒节祭祀
“夬”,指的是祭祀用的牛、羊、鸡等供品;“儒”就是祭天神。
夬的挑选要提前几个月做准备。家家户户都要提前几个月认真喂养备选的牲畜,以最终被选上为荣。
夬儒节前三天释比要念经,唱经三天三夜,家家户户都要用柏烟把房屋“秋”一遍(秋:方言,熏的意思。就是将柏树枝叶点燃,用其烟来熏),每个人都要来“秋”自己在节日中要穿着的盛装。
夬儒节前一天,释比们集中在一起商量安排明天要做的所有事宜,以及注意事项。制作仪式需要的各种道具:剪纸、做草人(图3)等。边喝酒边制作,边拉家常,其乐融融。
图3 释比扎制羌戏道具“草人”
到农历二月初二,夬儒节这一天,就要请神,就是将活的牛、羊、鸡等所有祭品全部带上。全寨老小都来到神塔前,祭天神、太阳神、山神等,举行祭山会,也叫转山会。祭祀开始时,释比戴上猴头帽,穿上释比衣,拿起法器,爬上塔顶,嘴里念着祭祀经文,对太阳、月亮和山脉表达最虔诚的感谢,并祈祷来年风雨无阻,五谷丰登,人畜繁荣。在释比的指导下,村民们还敲响羊皮鼓,献上酒,献上牛羊,并列队敬拜神灵,祭祀活动充满了宗教色彩。祭神后,祭品牛、羊、鸡等就要予以宰杀。夬儒节仪式完后,还要唱释比经,只有这样人间才能平安。
夬的宰杀很有讲究。
宰杀牛体现羌寨男人的勇猛,是男性力量的彰显。宰杀之前不能动刀,必须在神面前,由一个男子汉把这头牛摔翻三次,相当于他知道今天祭神,牛也知道;要把公鸡的头揪(旋转)三下,这样鸡也知道自己要祭神了,只有这样,今后才能得到荣华富贵,虽然牛、鸡、羊付出生命,但经过这一系列仪式,祭祀当中祭过神的牛、鸡、羊等就具有了神性,成为了有别于平时宰杀的普通牛、鸡、羊的神牛、神鸡、神羊,会在以后得到祭祀。
祭祀品中还有面塑供品,被塑成多种动物形状,当地人称之为“骚物(音译)”(图4)。
图4 释比制作供品“骚物”
骚物,代表一切邪恶的东西,祭神的时候,要诅咒,被塑成的动物形状有野猪、熊、虫等,是代表糟蹋庄稼的动物,释比唱经的时候,警告这些动物别来糟蹋人类的庄稼。
夬儒节祭祀活动就是祭祀神灵,习俗以羊皮鼓舞,烧香柏枝、蜡、纸钱,敬上美酒,宰牛杀鸡杀羊予以供奉等为代表内容。
(三)夬儒节娱乐活动
夬儒节祭祀活动结束后,大家聚集在一片开阔的坝中观看羌戏,重温乡规民约,在娱乐中规劝各种有悖伦理行为的人,让其反省。
娱乐活动还有“沙朗”,脚踩、舌舔火红的铁铧、口喷油火等绝技绝活,还有大家都能参与的活动。
(四)禁忌
夬儒节那天,来月经的妇女是最为禁忌的,节日期间不能出门。现在老年人,提前要告知年轻人。再就是媳妇娘家的人,祭祀时,媳妇的母亲是不能在这个寨子待的,父亲兄弟姐妹都可以留在寨子过节。
(五)主要传承人简介
夬儒节的传承人主要是释比。
“释比”,在不同的羌族地区,其称呼又有不同,“许比”“释古”“释比”等。是古代羌人遗留下来的一种原始宗教和文化现象,也是羌人最权威的文化和知识整合者。在古代羌人原始的宗教文化中,人们相信万物有灵,信奉多神教,而释比则被尊为一个能够连接生死和直接通往神灵的人。他们是夬儒节民俗的代表性继承者。
在众多的传承人中,有一位叫韩树康的我们不能不介绍他。
他出生于羌族释比世家,自幼就跟爷爷韩松庭、父亲韩保常、叔父韩权保到各个地方参加释比活动,在家族文化传承的影响下,他非常熟悉诠释文化,属于家族传承。通过与祖父母和父母一起不断学习和收集民间礼仪、民歌、民间故事、传统舞蹈文化等,现在已经很好地掌握了释经,并且可以用羌族和汉族语言唱一些“释经”和比较经典的内容。还能用羌、汉两种语言唱出“释比经典”的部分内容。同时,还擅长跳羊皮鼓舞(熟悉释比诵经时的跳神、祭祀、喜事等10多种跳法),在独具风格的理县羊皮鼓舞的“蹲步跳推击鼓”“上下摆手击鼓”“晃手击鼓”“商羊步跳击鼓”“蹉步跳击鼓”等动作组合的动律中惟妙惟肖地承袭了祖辈的舞风。自1980年进入茂县羌族歌舞团以来,他一直致力于继承和研究理县传统羌族舞蹈“羊皮鼓舞”和“瓦西切斯马”“石魁玉奎”和“哟蹉步”。他参加了许多县、州、省和国家的艺术节和交流表演,对羌族地区的民间舞蹈文化遗产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释比戏是羌族人民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的寄托,韩树康从老释比那儿找回了释比戏的记忆,他重组了一个队伍,重现古老的释比戏。近几年,韩树康连续参加夬儒节民俗活动,每年都提前参与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同时参与羊皮鼓舞表演。
正是因为有释比和韩树康这样的羌族文化传承者的坚守,羊皮鼓舞、“沙朗”、羌戏、绝技绝活才能得以传承,羌族的节日民俗才可以得到复兴和弘扬。
三、夬儒节的文化内涵
(一)夬儒节的神性崇拜
夬儒节的核心活动是祭拜神灵。包括:天神、太阳神、月亮神、山神、水神、树神等。体现了崇拜大自然,崇拜万物。
(二)夬儒节祭祀活动
中的传统艺术
“羌族夬儒节”的祭祀活动之一羌族羊皮鼓舞(图5),为国家级非遗,申报单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文化体育局。
图5 释比在祭祀现场表演羊皮鼓舞
羊皮鼓是“释比”的法器,而并非一件乐器;“释比”做法事的基本形式主要是击鼓、舞蹈、演唱《坛经》等。释比口诵经文,经文分三部分:《上坛经》《中坛经》和《下坛经》。用鼓伴唱时,鼓点则比较单一,节奏上循环往复,舞蹈动作小而少。以鼓伴舞时,鼓点节奏就不同于伴唱时的鼓点了,其节奏沉稳热烈、变化多样。羊皮鼓舞在羌语中有多种称呼:“莫恩纳莎”“莫尔达沙”或“布兹拉”,是“释比”在法事活动中跳的一种祭祀舞蹈,因此又叫“跳经”,是具有鲜明羌族文化特色的羌族祭祀舞蹈形式。羊皮鼓舞后来演变为民间舞蹈,在民间表演羊皮鼓舞时,其表演形式更为豪放,舞蹈语言也更为丰富。它生动地反映了古代羌人的生活条件、宗教信仰和内心世界。羊皮鼓舞最初是巫师在祭祀神灵、驱鬼、祈福、发誓将死者灵魂送上天堂时表演的仪式舞蹈。祭祀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整个祭祀过程非常严肃认真。羊皮舞是羌族“释比”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羌族生活习俗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表现形式。羊皮鼓舞是一种肢体语言,应该说用肢体语言表现,释比开始打手鼓的时候大家就围聚起来,打的时候肩一定要抬起来,表示对神的尊重。
其另外一项活动“沙朗”,是羌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沙朗”主要是一种圆形舞蹈(也有排成一排或多排的),叫做羌族锅庄(图6)。每当有什么事情发生时,就会跳“沙朗”,通过唱腔区分是“忧事沙朗”还是“喜庆沙朗”,或者是“窝克日那(座山会)沙朗”“木那(丧葬)沙朗”和“篝火沙朗”等等。所以,夬儒节也离不开羌族沙朗,最后所有村民,包括游客,都不自觉加入到舞蹈中的队伍去,成为其中一员,尽情舞蹈。双手的摇动节奏可以和两肩的摇动相匹配,这是惊人的表演技巧。
图6
全寨的村民加入到表演现场跳起欢快的锅庄
再就是五村十寨青壮年跳“恰·肌·热”(图7),开启金银财库之门。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同样崇拜龙,在夬儒节就有跳“恰·肌·热”的习俗。“恰·肌·热”,汉译为“龙舞”,表演的都是羌族男女青壮年。他们手牵手,连成龙体,龙头领舞,龙尾配合。寓意为羌族人要在龙身上找到开启今年丰收的金钥匙,龙头会保护藏在龙尾的金钥匙,反复比斗,最终经过羌人的努力,找到了金钥匙。最后所有跳龙舞的人,把找到金钥匙的羌人围起,捧在手上,抛向空中,连续抛三次,感谢龙恩,庆贺新的一年,五村十寨的金银财库之门就开启了。
图7 蒲溪乡各村村民跳起“恰·肌·热”(龙舞)
夬儒节还有一项活动——羌戏,是韩树康深入民间收集整理出来的一项表演活动。羌戏又称释比戏。羌语叫“刮浦日”,它是由寨主、会首、端公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需要为本地区的平安、和谐、富有共同拟定创作的。共有12个角色,扮演者都是残疾人,意为:我们是身心残疾的人,都能自食其力,邻里和谐。而有些个别身心健康的人却有不孝敬父母、不好好教育子女、爱搬弄是非、不管好自己的牲畜、乱砍树木、奸淫乱伦等不良行为。如果以后发生这样的事,全寨人要把这种人做成草人,诅骂他、刺杀他。号召五村十寨羌族儿女,尊老爱幼、勤劳致富、爱护环境、讲究卫生、养成良好习惯。羌戏表演时间,将近半小时。
四、夬儒节的嬗变
夬儒节是羌族最古老的节日,但如今这个节日在整个羌族地区已经快失传了。茂县、汶川原来有夬儒节这个节日,但是已经失传了,仅继承下来的只有理县的蒲溪乡。夬儒节民俗活动在理县的蒲溪乡得到复兴。
(一)夬儒节民俗活动的复兴
蒲溪乡是理县羌族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从2012年到2018年,该乡连续七年举办了“夬儒节”。每年这个节日,蒲溪乡每个村庄的老少都穿羌族服装,手持柏树树枝,准备祭祀用品,聚集在祭祀塔前祈祷(图8)。唱诵经文和献祭是夬儒节的重要环节。仪式结束后,村民们还将表演羌族歌剧、原生态锅庄等节目。
图8 释比往祭祀塔里添加柏树枝
随着当地的宣传和推广,夬儒节越来越受到关注。2014年6月,夬儒节被评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夬儒节文化旅游经济功能
的呈现,推动旅游经济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要求,不断挖掘羌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以夬儒节的节日文化促旅游发展,以旅游带动节日文化繁荣,不断提升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促进节日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对推动理县蒲溪乡的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018年3月18日,在夬儒节之前,理县还与四川联亨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该公司计划投资一亿元在五个地点建设理县的房车和汽车连锁营地集群,如蒲溪乡的休溪村,并计划通过三年的建设和发展来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
(三)羌戏的诞生与复兴,
进一步丰富夬儒节节日民俗活动
蒲溪乡人大干部周礼智说:“释比戏的表演,其实就是一种惩治偷盗拿摸,惩治坏人的传统办法。在历史上我们羌族人他是用自己管理自己,对违法乱纪的人是可以通过所有村民都参与进行这个惩罚(图9)。跛子、瞎子等特殊人群都可以参与在这种活动当中。也就体现出我们大众管理自己的这个村规民约,这个也是我们祖辈历代就采取的管理自治区的一种方式。今天看来它就是一种戏剧表演,同时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传承。所以说这是我们蒲溪乡最宝贵的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方式值得挖掘。”
图9 夬儒节批斗的草人
由夬儒节当天现场处罚违反乡规民约人员,演变成羌戏表演,从羌戏消失再到羌戏的复兴。羌戏丰富了夬儒节的节日文化活动内容,夬儒节的复兴,其实质是羌族节日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
五、夬儒节的研究
截至2018年9月10日晚,百度“夬儒节”搜索到相关结果4780个,大都是对该节日民俗的新闻报道,以及百度百科、360百科、互动百科,对其进行简单的解释。该项目尚无学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角度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尤其是传承人关于该项目的传承口述史更是没有系统的文字与视频记录,因此对该课题的研究有着抢救、传承之现实意义。《中国节日影像志》子课题申报推荐名单中列有羌族夬儒节,然而目前还未立项实施。像“夬儒节”这样的羌族节日民俗之传承、发展,当务之急要从长远的战略高度入手,首先要从基础做起,做好记录,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培本固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否则,独特的少数民族节日民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只是时间的问题。
(一)夬儒节习俗的田野点
阿坝州理县蒲溪乡夬儒节习俗的田野点是一个多层级的文化空间,这些层级主要从夬儒节习俗的关联度来区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蒲溪乡的家庭祭祀习俗的文化传承特性,更深入地把握、更详实地记录这个羌族村落的自然崇拜观念和日常生活智慧。为此,我们将田野点分为参考点、主要点、核心点三个层级,从外而内,由大至小,由浅入深,力争全面而系统、宏观而具体地完成蒲溪乡夬儒节习俗的调查、记录与研究。1、田野参考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相邻的本州区、县,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相邻的州外区、县;2、田野主要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所辖行政区域(蒲溪乡、河坝村、半坡村等);3、田野核心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蒲溪乡的休溪羌寨。
(二)夬儒节研究的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对夬儒节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理论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载体和对象是分开的。继承的过程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进行的,即口头、身体示范、观念或心理积累,因此是抽象和无形的。从历时性的角度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依赖于代代相传,它通常是口头的叙述和精神的领会。一旦继承活动停止,就意味着死亡。因此对“羌族夬儒节”节日民俗的调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对羌族节日民俗文化传承有着指导示范的作用。少数民族节日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弱化,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更是盲点,少数民族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是民俗界的问题,更应该是全社会的问题,因此对“羌族夬儒节”等少数民族节日民俗文化的记录传承是国家文化传承的问题。
应用价值:一是保存民族节日民俗文化。二是节日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从文化、科技项目、传承培训、法律法规等方面不断完善和补充。三是在促进和推广的基础上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特别是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民俗得到很好的传承,同时能够成为旅游文化的亮点,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点。
(三)对策研究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发行为给理县蒲溪乡当地文化主体带来一定的实惠,激发地方文化主体和政府保护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的热情,但是如果不考虑当地村民的现实,则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或移居临近的城市,如若为了刻意打造夬儒节节日习俗,政府干预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让其返乡参加节庆活动,可能会得不偿失,甚至引起部分人的反感。因此,既要保护传统节日活动的正常开展,又要维护民众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传承保护羌族传统节日民俗,由自发传承转为自觉传承本民族的节日民俗文化活动,弘扬羌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乡村经济。
羌族节日的传承、保护,以及合理开发能够传递文化模式和强化文化观念,增强集体认同感和群体凝聚力,维持社会和谐稳定。节日的开发不仅是改善少数民族物质生活的重要途径,也能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成为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的动力来源。此外可以在加强文化和情感交流、调节人们的情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发展民族节日有利于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
(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神话与民俗叙事” 2025-01-06
图片来源:原文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