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民俗丨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

文化   2025-01-26 19:30   北京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



娘子关位于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史称“京畿藩屏”,为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是出入晋冀两省的交通枢纽。作为历史上的军事重地,屡经战火,先辈们威武不屈,刚烈勇猛,自古崇拜英雄,崇尚武术且习武成风,基于此,娘子关地区孕育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因此,该地区的民风民俗与其他地区相比,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精神内核,都充满了浓浓的军戎特色,其中跑马排就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


起源


关于跑马排的起源,流传着三种说法:


其一是起源于东汉,相传东汉末年,并州牧董卓在平定娘子关下董寨用石块筑城屯兵,人称“董卓垒”,跑马是当时驻军的一种军事训练方式,慢慢传到了街头小巷,成为一种民俗活动。


其二是起源于唐朝时期,村民对于唐军信使来往传递信件场景的模仿:信使携带紧急文书在此地稍作休息,就策马而去。


其三是相传古时曾有一队骑兵在这里驻防。一次打了胜仗回营庆祝时,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不料半夜被敌人包围,等他们从梦中惊醒,敌人已把整个村庄包围得水泄不通。所以人不及衣,马不及鞍,赤身上马,硬是从敌军的一个薄弱环节上杀出一条血路,冲了出去。好在这支队伍久经沙场,训练有素,一个个骑术精湛,又凭着月黑风高和地形熟悉,损失还不算大。从此,这支队伍便把骑赤马奔跑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军事训练项目,常抓不懈。兵换了几支,将变了几茬,也照练不辍。逢年过节表演一番,以增添节日的气氛。逐渐演化成了一项文化娱乐活动至今。


总之,虽然跑马排起源的典故各不相同,不容置疑的是,他们都与军事活动有着密不可的关系。



二活动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娘子关地区的跑马排逐渐表现出极强的娱乐性、情趣性,演化成以祭祀、礼俗、祈福、娱神(跑马、社火)为目的的节日习俗。


每年的正月十六当天,在鸣锣喊话声中,下董寨村及邻村参加跑马排的村民,都会牵着自家饲养用以农耕的马、驴、骡子相聚在下董寨村。跑马前,先要持供献,在“骑士”和大批乡民们的簇拥下,浩浩荡荡,鸣锣开道,到村西神庙进行祭祀后,正式开始跑马排。


最先出现在街头的是载歌载舞的妇女秧歌队和青年男女表演的现代锣鼓队。这两项活动是近些年加入的新项目,它不仅可以活跃气氛,也在为跑马和社火做铺垫。旧时,这前期铺垫是由滑稽秧歌来完成的。涂猴脸,着戏装,扮演猴王的成人在一群装扮成小猴的男童簇拥下,由小锣小鼓开道,举着木制刀枪,猴王尽情地用鬼脸和动作撩逗众人,扮鬼脸,翻跟头,随锣鼓声的快慢节奏,猴王还要骑到一根由二人肩扛的抬杆或扁担上,俗称骑独龙杆,表演滑稽,十分可笑。这些表演,只能在马排或社火到来的空隙表演,马排或社火一来马上撤离。



要想骑马首先得抢马,早有许多人在官道口等着抢马夺缰。跑马的村民年长的接近七十岁,年少的只有十多岁,他们你争我夺,尘土飞扬地循环奔跑在这条古巷,唤醒了人们对古时征战场面氛围的历史记忆。跑完一圈后,现代秧歌或猴群秧歌出来轮番表演。一旦马排回来,秧歌表演必须马上停止,让位,跑马便又是一个奔腾的高潮。



当马上骑手身披彩带,特别是马排头人反穿皮袄,背串铃出现在马上时,就预示着跑马即将结束。七匹马上端坐着七位骑手,各个头裹包巾,身扎短衣,为首的反穿皮袄,背着公文和木架。公文上写着“十万火急、速报警师”、“军情紧急、不得延误”等字样。木架上套着青铜串铃,跑起来一片叮当声响。据老人们讲,这种装束是为适应当时传递要件的公差形象。由于事急,公差常常日夜兼程,沿途驿站换马不换人。所以人不待餐、马不及鞍是常有的事。而头裹包巾,反穿皮袄是为了沿途防风防雨,御寒取暖。公文条昭示刻不容缓,串铃响动则为驱赶行人让路,以求畅通无阻。直到现在,跑马仍沿袭这种形式和装束,由此也对跑马的由来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三文化影响


在和平年代,娘子关跑马排成为一种祭祀活动和马术表演集一体的春节习俗,充分体现了娘子关地区人民在长久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能够极大的满足人民群众祈求来年平安幸福和更大发展的精神期盼,体现了喜庆祥和的春节主题。



    图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山西省旅游协会” 2024-01-22&“阳泉市文化和旅游局”2019-11-18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民俗学论坛
中国民俗学会(China Folklore Society)官方账号,本号为纯公益学术公号,旨在为您及时推送民俗学领域的学术动态、讲座通告、非遗资讯、民俗知识、研究论文和田野报告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