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澳门土地信俗
“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神祇之一,信众认为其掌管一方土地,保护居民的生活、健康和财富。土地信俗在澳门传承已久,无论大大小小的店铺,街头巷尾的普通人家,又或高楼豪宅,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供奉着“土地神”。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土地诞,俗称“头祃”(又称“头迓”),主角“土地公”可谓最“贴地”的神仙,光在澳门这个弹丸之地,已有近10所供奉土地的庙宇、约200个公共土地神坛,家宅和商店门前供奉土地的神位,更是多不胜数。
澳门作为中华文化根深叶茂的地方,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各地华人将原乡的土神和信俗带到澳门,形成历史悠久、独特鲜明的土地文化,并以三大土地庙:沙梨头土地庙、下环街福德祠、雀仔园福德祠为核心,以及分布全澳约200个土地神坛为支柱,传承土地信俗。
信仰土地神已融入澳门华人的日常生活,土地公的祭祀及神诞庆祝活动更由来已久。每逢宝诞日,信众们在给自家供奉的土地神供奉贡品并烧衣纸致谢,同时还会携带三牲、元宝、香油等供品前往所在社区的土地庙、福德祠等进行祭拜;除了“头祃”,信众们还会在农历每月初二和十六,进行“打禡(迓)”祭拜活动。沙梨头土地庙相传建于明末,殿侧墙上的乾隆五十四年(1789)石碑,可证建庙至少230年;雀仔园福德祠庙内碑文证实,原旧庙建于清代咸丰年间;下环街福德祠的碑文,更描述了150年前的土地诞盛况。
三座大型土地庙的贺诞活动大致相似,包括上香拜祭、醒狮、神功戏及敬老宴等,皆祈求“土地公”护佑一方平安,街坊邻里互助和睦,社区热闹祥和,贺诞活动已成为澳门民间节庆活动之一。
澳门土地信俗是澳门华人社群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体现了澳门居民对国泰民安、家宅安康等美好愿景的精神追求,包含了居民对其所生活土地的归属感和精神连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澳门一脉相承的重要体现。
图文来源:微信公众号“澳门日报” 2022-03-04&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