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巧珍 王艳]跨媒介叙事视域下的《九歌·山鬼》研究

文化   2025-02-04 19:31   北京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跨媒介叙事视域下的

《九歌·山鬼》研究


顿巧珍 王艳

原文载于《神话研究集刊》第十集。



摘  要


文学经典的跨媒介叙事和跨时空传播对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数字技术迭代升级,《九歌·山鬼》在不同的媒介中被不断地挪用和改编,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九歌·山鬼》神话在不同的媒介中不断地被重新演绎和活化,形成跨媒介叙事的互文,共同建构起复数的神话故事世界。


关键词


《山鬼》;跨媒介叙事;

神话;传播



引 言


2006年,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提出 “跨媒介叙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概念,“一个跨媒体的故事横跨不同的媒介平台展开,每一个平台都有新的文本为整个故事做出有差异的、有价值的贡献”。故事通过不同的媒介讲述或展示,呈现为不同的文本,每一个文本都为故事世界增添了新的元素。在瑞安(Marie - Laure Ryan)看来,故事世界由多个独立故事或情节联结而成,它引导着人们在自己喜欢的世界里环游一圈,她认为这种现象,应该被称为“跨媒介世界建构”。近年来,故事世界与IP创编、跨媒介叙事等之间的关联,在文学、游戏、影视、戏剧等方面备受关注。各媒介中的故事具备关联性,便可纳入跨媒介叙事的范畴,跨媒介叙事得以成功展开,离不开故事世界的搭建。所有评论文本、链文本等的编织,其核心指向仍然是故事世界。故事世界的核心在于其扩张性,米特尔(Jason Mittell)在对美国电视剧《迷失》(Lost)和《绝命毒师》(Breaking Bad)的跨媒介叙事进行对比分析时,将故事的扩张模式分为聚焦于核心文本的延续上的离心式叙事策略和以故事世界中的人物符号为驱动的向心式叙事策略。无论是离心式还是向心式叙事,都是为了吸纳兼收更多的要素,让故事更加立体饱满,引导故事的接受者产生更多的、互动的故事想象。


《九歌》是一组带有巫风色彩的浪漫主义诗作,其原本是楚国南部流传的民间祭神乐歌,经过屈原加工创编而流传下来,《山鬼》属其一,可谓是浪漫的化身。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山鬼》不断被挪用与创编,为人们所熟知,不同媒介对《山鬼》的叙事融入新元素,赋予新内涵。本文以《九歌·山鬼》为例,将考察的焦点投向音乐、舞台剧、国产动画、网络游戏等媒介中相关作品对于《山鬼》的叙事,揭示不同媒介中的叙事策略和艺术表现,以构建更加立体化的《山鬼》神话世界;借助对《山鬼》的探索,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提供镜鉴,以增强民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音乐叙事:

《山鬼》在流行音乐中的改编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电子媒介技术的推广,神话在不同的媒介不断地“变身”,神话叙事被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前有屈原的《离骚》化作音乐传唱至今,后有屈原的《山鬼》流传耳中。李西安曾谈到,在一个现代人的孤独中,听到了作曲家对苏轼名篇出人意料的全新解释,现代技法和传统手段糅合得惟妙惟肖,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凝重和它独具的震撼力量。这或许是东西方音乐的一次深度撞击,触及并重新揭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苏轼的《水调歌头》与邓丽君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虽是同一文本,却有全然不同的阐释。屈原的《山鬼》亦是如此,不仅有经典诗篇的文本流传,更有对于《山鬼》的传唱。歌手“winky诗”将屈原《山鬼》编曲演唱“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该歌曲首发于2015年,后经修改,于2017年又发布一次。《山鬼》音乐化的转变,表明《山鬼》的传播脱离了其产生的具体情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表明神话被从其原本生存的语境移入新的语境中,为不同的观众展现其被赋予的新功能和意义。


1、朝向当下的世俗神话观。在评论区场域中,用户之间的持续互动,将与流行音乐相关的文学知识置于这一场域。由于部分网友对神话的了解程度和接触方式的差异,面对同一神话母题,在评论区场域展现了关于《山鬼》神话的不同观点。昵称为“SC是中锋”的用户于2015年1月份发布评论:“古风歌曲就应当用以前的辞赋来作歌词。现在的人写的古风歌词要不就是语法错误太多,要不就是东拼西凑,结构不严谨,浪费了很多的好曲子。”该评论达到10.8万的点赞,771条回复。从2018年12月21日开始到2023年9月,持续不断有用户对该评论发表看法。有人认为对《山鬼》的音乐改编在丢失传统的情况下复原了传统,有人认为其基于现有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作,也有人认为不必局限于传统文化的遣词造句。用户对于同一神话母题呈现出差异化的观点,正是由于与之前“神话往往与仪式或者权威挂钩”的理解和运用不同,现代观众将神话当作一种文化资源,不断地进行改造和利用,突破了对于神话敬畏和固态的传承模式。他们借助神话,融入现代主流的价值导向,通过知识的再生产,从而使神话具有约定俗成或者正面导向的价值和意义。在评论互动中,评论区的用户成为积极的神话传播者,不断建构自己的神话世界观。在歌手与评论者眼中,神话成为消费的对象和可利用的文化资源,由此强化了世俗的神话观。


2、多重身份对神话的多元创编。在传播过程中,作为编码者的歌手、对于神话的传播和解释具有一定的主导性。他们既是生产者也是传播者,在长期的职业经营中,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伴随着粉丝数量的增加,产出的音乐神话故事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该歌曲作者在评论区于2017年5月15日发表评论,获得85811个赞和808条回复,其在评论中纠正了自己歌词中的错误,认同用户差异化的见解,劝诫评论者不要互相攻击,对于部分用户的质疑也给出了这首歌最早发布时间的回答,也以较为调侃的方式(大表舅和二大爷的比喻)回应了部分情绪激动者的恶意对比。而评论区的用户作为解码者,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抑或是创造神话段子以回应歌手,从而引发了“滚雪球”式的改编热潮。在此,歌手和其他用户作为神话故事的传播者,以多样化的方式参与到了神话的改编过程中。


3、神话“祛魅”与“赋魅”的交融共生。现代人对神话的传承并不是为了讲述神话故事本身,而是因为神话中的某些内容或所蕴含的意义是符合大众现实需求的。正如昵称为“毛毛妈妈Love毛毛”的用户评论道:“说实话,因为这首歌让我把屈原的楚辞都查了一遍,觉得以前不好好学习语文真的太对不起自己了。”该评论发表于2015年5月20日,获65932个赞,相关回复186条。其中主要有用户对《九歌》相关书籍的推荐,还有关于应试教育的探讨,以及对于此类古诗辞赋的喜爱和学不懂之间矛盾状态的感慨等。以上评论虽然是针对《山鬼》神话的,但《山鬼》本质上代表的是一种文学样式,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经典诗作永流传,现代歌手作为新式的《山鬼》神话传承人,对经典神话的态度不再那么虔诚,甚至常常对神话展开解构性的改编与挪用。这种传承可以被命名为“祛魅型传承”。在音乐的叙事过程中,神话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强化了用户的世俗神话观;编创者与评论者以互动的方式参与到神话的改编过程中,在对神话“祛魅”的同时又重新“赋魅”,达成了对神话的活态传承。


二、戏剧叙事:

《山鬼》在舞台剧中的流变


舞台剧作为视觉盛宴的一种重要来源,不仅仅有舞者的表演,还包含布景设计、音效、道具等,体现的是一种跨艺术类别的交融和渗透,是把图文音像融为一体的艺术升华。它经过电脑的存储、编辑、处理、传输、显示和控制,常常伴有音频调控师、视频调控师等艺术家的加入,是技术与艺术高度整合出来的全新的视听图景。神话文本通过编舞、作曲、设计等,用舞台剧的方式加以呈现,也未必不是一种创新。



古金灵作为古典舞的舞者,在B站发布名为《〈九歌·山鬼篇〉B站首发》的舞台剧,呈现《山鬼》的异样风情。此剧由古金灵出演,武帅北舞蹈指导,黄诗扶BGM翻唱,承启少儿古典舞课堂制作视频,该作品播放量达到85.6万,点赞5.1万。由于舞台剧一般以现场演出为主,需要精通音乐、剧本创作、造型设计、舞台设计和灯光等专业知识的人协力配合,是一项极为严谨可贵的艺术门类,不仅对于演员的要求较高,而且观众理解起来也存在难度。正如徐曼所说,当前,观众趋向于复杂化,很多剧作家的舞台剧作品可谓众口难调,有人说无法反映时代特征,有人则是看不懂。此舞台剧根据《山鬼》神话祭祀的属性进行编舞,翻唱Winky诗的《山鬼》歌曲,以该文本为音乐背景,其舞台背景刚开始以黑白的渐变色为主,恰似山中雾气弥漫的场景,正如神话中描述的那般朦胧神秘。山鬼饰演者——古金灵对于祭祀时的脚步——控腿动作的演绎可谓高超,将刚毅、柔美和灵巧身韵相结合演绎了一场浪漫的痴女等待情郎的爱情故事,以及彰显了王臣怀才不遇的苦楚之情和楚地的祭祀文化。


舞台剧对于神话的阐释以感官刺激为主。在《山鬼》舞台剧以及其他关于神话的表演中,以黑白、浅粉、浅黄等颜色布景,以烟雾、彩色柔和灯光和古代服饰及装饰等为元素,以大场面、高科技特效来营造神话氛围。有用户询问关于服饰是否是“降悠堂”这款汉服剪短了袖子而作。实际上,此剧中舞者所穿服饰,并非是照搬照抄《山鬼》文本中“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所描述的绿色萝衫服饰,而是依据创编剧的整体,以汉服为基础进行的改造,颜色以渐变的白蓝色为主,与舞台背景的混沌感相吻合,从视觉上达到场面和谐统一。舞台剧阐释神话的震撼,不仅来自视觉上的冲击,还有来自听觉上的刺激。《九歌·山鬼篇》舞台剧以歌曲《山鬼》为背景音乐,从听觉上营造意境,企图将观众从感官上带入宏大的场景之中,给人以朦胧感和神秘感,使观众产生从七窍到内心的情绪共鸣和深切感触。此剧反复使用神话元素,通过舞台所带来的感官刺激,使观众沉浸其中并产生遐想,帮助观众构建神话世界。


舞台剧对于神话的呈现以营造意境为主。有昵称为“武陵云山道人”的用户对此舞蹈评价道:“谁舞霓裳解春风,花艳瑶池醉芙蓉;芙蓉醉在昆仑镜,玉人舞在云梦中。”此剧给人一种刚刚开天辟地的荒芜感和神话感,现场的烟雾伴随着舞者的动作散开又聚拢,给人以上山遇神仙的错觉。快到结尾时,舞者扶着头慢慢往后伸出一只手,手部动作有神性的美,似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古老宗教意味,好像九天之上的玄女悲悯又淡漠,一会欢欣乐舞,一会又飘然而去,绝不留恋半分。现场的场景布置将山间的烟雾感展现得栩栩如生,将现实中难以出现的场景加入想象的元素呈现在舞台中央,营造出朦胧的意境,满足了观众观看时的心理需求。


舞台剧的表演富有人文情怀。在表演过程中,需要综合各种形式以激发观众的想象力,掺杂多元表演艺术丰富舞台场景,再与观众的情感有效连接。《九歌·山鬼篇》舞台剧以舞者作为主体,舞者曼妙的舞姿和灵动的眼神塑造出山鬼的灵动形象,舞者的肢体艺术形式与楚地祭祀活动中祭巫的跪拜以及献祭动作高度适配,达到了楚地祭祀文化与舞蹈表演艺术之间的融合贯通。舞台剧以简短的剧目,将神话与祭祀文化有效融合,呈现富有人文关怀的作品。古金灵本人在评论区说道:“这个剧目拓展了很多对于肢体表达的认知期待更多像这样创新融合、带着思考和人文情怀的作品。”这种融合创新不断激发用户的想象力,将屈原《山鬼》神话的固态文本所表达的意境用灵动的舞台剧呈现在大众视野中,成为对山鬼神话的独特阐释。


舞台剧对神话的抒写主要从感官刺激、营造意境和人文关怀三个角度呈现。舞者的走姿突破原有的固定姿势,展现出神秘的妙龄女子在幽山中的灵动和俏皮,借助舞台的布景、神话元素的应用及背景音效的加持,从感官上刺激观众,将其带入其中。舞者作为载体,突出显示了祭祀的庄严和隆重的仪式感,这秉承了中国古代重视祭祀的传统,极具人文情怀。可见,神话舞台剧内蕴着神话生产和转化的内在机制,呈现了当代神话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心声,揭示了神话转化与当代社会语境的互动关系。此种文艺形式也用神话弘扬了传统文化,传达了社会价值观,还能起到对以往认知错误纠偏的作用,是对神话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三、电影叙事:

《山鬼》在国产动画中的形象


在屈原所著经典诗作《九歌·山鬼》中,“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未获得天帝正式册封,故称“山鬼”。在此诗篇描述中,山鬼是一位身着绿色萝衫的妙龄女子,常住山中,食饮都是山中自然之物,身边常伴狸猫和赤豹两种动物。而在经典国产动画中,对山鬼神话的化用也别具一番风味。



从人物塑造角度来看,对神话人物外形的塑造具有高度模仿性。国产动画《哪吒传奇》中,山鬼出场伴随着哪吒与石矶争夺安定天下的至宝——盘古石而展开。山鬼的造型是拥有一头墨绿飘逸的长发,上半身衣饰以抹胸吊带为主,下半身搭配粉紫色的裙腰和与头发同色系的裙子,裙子形状类似荷花花瓣。山鬼的两只胳膊上各配有三个蓝色圈圈,其脖子和耳朵的配饰主要是以蓝色椭圆形构成,面部眉间有一个红色标记。山鬼的这一造型汲取了迪士尼动画片《风中奇缘》中印第安公主的灵感,而其眉间的红色标记取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其上挑的眼睛、面部中间两撮头发伸出来或卷翘起,则是在日本动漫人物中很常见的人物设计。不仅是山鬼,还有其坐骑——龙须虎,看上去像虎又像猎豹,拥有长长的胡须、褐色的皮肤、呆萌的眼睛、夸张的发型与尖锐的指甲,其造型与西方动画中老虎的形象塑造高度相似。


动画片中对神话人物品格的塑造具有神圣色彩。当山鬼得知山外之事,山鬼与坐骑——龙须虎一同前往,正好碰见哪吒,得知哪吒是为了争夺安定天下的宝物——盘古石而受伤昏迷。杨戬受石矶蛊惑,偷得哪吒盘古石,山鬼在山中放雾,拖住杨戬,龙须虎引走哮天犬。杨戬在寻找哮天犬的途中摔下山崖昏迷,山鬼救了杨戬。申公豹带着风神兽将雾吹散,山鬼告知哪吒需要问金山童母借长枯草,方可将风止住。在该动画中,山鬼始终是一位胸怀天下的英雄。这样冒险闯关类的故事,让儿童自身的英雄梦想得到投射。因此,国产动画中对神话人物的塑造具有神圣化色彩,习惯将其推向英雄的高度加以诠释。


从人物关系视角来看,神话以大团圆剧终。神话故事总是以冲突或双方对立而展开。在《哪吒传奇》中,杨戬意识到事情的正义与邪恶,遭申公豹谋杀,幸被山鬼救下。在这之后,石矶找来天山冰怪,冻住岐山一切。在与申公豹的决斗中,山鬼快要跌落悬崖之际,杨戬突然出现救了山鬼,并得知申公豹和石矶的歹毒,决心与冰怪作战。最终,杨戬与哪吒一起对抗石矶。山鬼在面对敌人和困难时,聪明勇敢、明辨是非,对朋友真诚相待,在朋友遇难时不顾自己安危给予帮助,并愿意为朋友牺牲自己。动画片塑造了一群愿意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在遇到困难时互帮互助、相互团结的好朋友。刁颖认为中国动画神话传奇叙事中的悲情表现是中国长篇动画电影的特征之一,它既有中国人对大团圆结局的美好想象,还将这种悲情式的演绎建立在道德伦理基础上。动画剧情不断向青少年群体传递勇敢无畏的民族精神,丰满且贴近生活的山鬼形象更易于被观众所接受,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这样的设计中,山鬼与周围人的关系成为受众可感知的友谊等亲密关系的参照物。


国产动画对于《山鬼》的挪用,不是照搬屈原笔下的山鬼,而是将诸多神话、童话、传奇融于一身,将不同神话中的人物角色进行解构,再把各故事或故事元素进行重组,使整部剧逻辑合理、主题明确、角色形象鲜明。正如赵洋所说,“新神话”早已超越了那些对超能力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和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内容框架,已经与宗教和意识形态完全割裂,变成了一种新时代的现代生活产物。该部国产剧不仅传达了价值理念和做人道理,还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演绎中国传奇故事的重要媒介。


四、游戏叙事:

《山鬼》在游戏中的变身


在古代神话中,巫山神女原名瑶姬,未嫁而卒,葬于巫山之阳。历史上有许多描写巫山神女的诗词文章,最著名的当属宋玉的《高唐赋》:“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发轫于角色扮演的RGP游戏《古剑奇谭二:永夜初晗凝碧天》以各主角的使命或追求为发端点,以闯关打败对手为升级模式,而作为人物角色设定的女二——阿阮,身份是精灵少女,武器是巴乌,星蕴名称主要有女罗缠、渡劫波、花叶尘、繁华变等,主要技能为御藤诀、移花接木、春风化雨等。阮是“阮咸”的简称,为一种古老四弦乐器,柄长而直,略像月琴。该剧中阿阮(女二)的身世和造型等方面,化用了屈原的《九歌·山鬼》篇中山鬼的形象。


游戏对于神话的建构在于扩展。在该游戏中,阿阮的服饰带有明显的自然野趣,且身边有阿狸(狸猫)和小红(赤豹)作伴,这即是化用了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乘赤豹兮从文狸”的特征。该游戏还改造扩展了人物的身世、人物关系、技能、星蕴、性格等。正如杨利慧所说:“人们会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的语境中,出于各自不同的需要,主动地、创造性地重新利用和阐释神话,并赋予它们不同的功能和意义。”游戏在设定过程中,通过添加历史的事件或是扩展地理位置,不断扩展人物角色、故事情节等,丰富故事发展,构建更为完整的故事,以实现逻辑清晰、剧情丰富的神话世界建构。


神话人物的身世之谜可以作为游戏的剧情设定。以《古剑奇潭二:永夜初晗凝碧天》为例,百年前,谢衣(偃甲师)为了寻物来到巫山水边,结识阿阮,为保护阿阮,将其封印为石像。百年后,恰逢封印解开之时,乐无异(男一)、闻人羽(女一)、夏夷则(男二)三人想要寻找谢衣各取所需,后遭遇流月城暗杀。谢衣搭救三人,将之带入住处。被困入《桃源仙居图》中的三人碰见巫山女神石像,后得知此石像叫阿阮(身份是巫山神女)。后来,阿阮与夏夷则聊起身世,阿阮道:“神农神上说,我是天地灵气所化,那算来天地就是我的爹娘。”后来阿阮触碰三世镜,得知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游戏角色设定为神话人物,其身世之谜作为游戏中的情节和线索展开,每处情节设置都在一步步解析神话人物的身世之谜。神话人物在关键时刻拯救大家,以及在最终用自己的生命救赎黎民。整个过程中,神话人物的身世是串联游戏情节的关键,加深了玩家在整个探寻真相的情节中自我身份的代入感,使玩家在了解故事线的过程中,一步步探索阿阮这个神话人物的身世,不断加深对于巫山神女神话世界的理解,并在相关游戏的讨论中,作为《山鬼》神话的积极传播者,将自己所知所感传达给其他人。在玩家中还出现了较多的同人小说写手,不断建构山鬼的神话世界。


神话人物的“CP”组合成为游戏玩家间的连接点。在找到捐毒指环后,为阻止流月城迫害下界黎民,一行人前往星罗岩。阿阮意外得知自己并非巫山神女,在茫然不知所措时,夏夷则宽慰她,阿阮也在夏夷则经历易骨的生死边缘后,明白自己心之所属。作为剧情中的男二和女二,二人CP感拉满。而此对CP的故事,也成为玩家一步步过关斩将的调味剂,玩家与游戏间的互动程度提升了神话文本的传播效果。“玩家与计算机,与游戏,及其他玩家进行持续多样交互行为是游戏虚拟世界意义体系产生的基础。”剧情中的CP成长事迹也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和向往。甚至在游戏之外,在各网络平台搜索关于“阿阮”的话题时,有诸多玩家会在评论区发表对剧情人物CP组合的讨论。他们的分享互动都是对神话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建构。


游戏以传达特定精神为归属。此部游戏传达的是问道精神,从乐无异遇到谢衣询问偃甲之术以造福人类,到沈夜与心魔合作以凡人死伤来换取部族一时的苟延残喘,二者都是道,只不过沈夜的问道是血淋淋的弱肉强食的生存之道,而谢衣的问道是寻求办法用偃甲之术避免灾难、造福人类的理想之道。整个故事是两个关乎道的理念斗争,最终,阿阮、夏夷则、乐无异和闻人羽共赴流月城,对抗沈夜、砺罂(心魔)。为了除去心魔,阿阮不惜调用劫火(法术),最终心魔被消灭,天下回归太平。玩家受诸多媒介的影响,会被剧情中的各种神话传奇及所传达的精神吸引,诸如对重生的期待、文化的传承、侠义精神的践行等,都可借助虚拟世界对神话的建构及精神的传达来实现。


因此,游戏对于神话世界的建构,主要在于扩展,无论是以人物身世之谜为线索还是对人物情感故事的构建,其最终目的在于精神价值的传达。神话的呈现不再仅是以文字的方式表达,而是借助科技手段,以图形的变换加以实现。在游戏中,神话脱离现实社会,成为虚拟世界得以建构的叙事资源和文化历史的象征被合理运用。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游戏玩家的另类生活体验感提升,不仅得到了自我满足,而且还可以在游戏图景中,通过历史故事,了解关于神话人物的事迹,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游戏通过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使玩家不断加强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以此来对抗西方或基于其他文化建构的游戏世界观。


五、结  语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是从传统文化中深挖价值内涵,萃取文化基因,提炼核心价值,获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创新性发展是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双向赋能,文学与技术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达形式,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文化滋养。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催生了新的文化样式,《九歌·山鬼》不再是镌刻在历史中的文字文本,而是在不同的媒介中不断地被挪用和改编,在音乐叙事、戏剧叙事、电影叙事、游戏叙事等非文字的叙事文本中,不断被重新演绎和活化,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神话研究院” 2025-01-21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民俗学论坛
中国民俗学会(China Folklore Society)官方账号,本号为纯公益学术公号,旨在为您及时推送民俗学领域的学术动态、讲座通告、非遗资讯、民俗知识、研究论文和田野报告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