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当我还是一个早晚一个半小时地铁、不管刮风下雨都要雷打不动按时到班、不定时下班的上班族时,就曾经苦苦挣扎,要不要跳出这个围城。也曾经在一个寻找未来理想生活的练习里,郑重的写下它的样子,可以就这么一直过到老去也觉得很满足的样子。印象中,我当时是这么写的,“生活非常规律,每天就是咨询、读书、写作、运动,偶尔换个地方体验下,休假的时候出去转一转、看一看,这就已经完全符合我的想象了。”那么,如今我已经自由职业4年多了,有没有实现这个想象的画面呢?外在表象上实现了70分。每天确实就是咨询、读书、上课、督导、体验、朋辈小组、写作等,所见的人、所做的事、时间等,都是我自己可以把握的。当然,除了运动、娱乐和休闲,这部分连及格线都没有达到。而内在实质上,可能一直在60分上下浮浮沉沉,远没有达到想象的自由。自己想做的、爱做的、擅长做的事,可能也就占6成左右,是有动力、有激情、有意愿去做的,还有4成左右,则依然是乏味的、枯燥的、不擅长的、退缩的、薅头发的事。上班,都是团体合作,各司其职,只用做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就够了。即使有浮动,也都是在职责范围周边的浮动。而自由职业,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行政、财务、市场、销售、设计、交付等,都是自己一个人。这里面,可能只有不到一半的工作,是属于乐于去做、享受去做的事,剩余下的,都是无可奈何、不得不做、满是“班味儿”的事。在乐于做、享受做的事情里, 也不全然是身心泰然的。只要你还想要提高,想要拓宽新的认知,想要精进,那么在真正拥有新的能力之前,在拓宽精进的过程中,反复的练习、打磨,也会觉得枯燥、乏味、看不到成果,也会有折磨的感觉。就像写作于我,我有意愿写,但表达自己、写得爽是一回事,但你想通过写作影响一些人,扩大知名度,让别人主动找你咨询,那就得写让读者容易看、喜欢看、看得懂、有帮助、事实清楚、观点明晰、有感染力的内容,那就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了。前者是自嗨式写作,把满足自己放在第一位,享受过程,这是我最想做的;但后者则是公众写作,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先,这对我来说就是想做但还做不到、于是不得不做的挺难熬的事情了,浓浓的班味儿。而那些做得比较好的自由职业者,无一不是在满足市场需求、体贴观众或读者感受等方面很擅长的人,上得一手好班。普通的班,领导安排什么,是不太有选择的余地的。对于个人来说,没有决策成本,我要不要做这件事是无需考虑的,只剩下我如何做这件。做的过程中,如果需要支援,是可以寻求上下级团队支持的。而自由职业的班,在我要不要做这件事上有巨大的决策成本。做之前,就会考虑,做的代价是什么、收获是什么、值不值得做。过程中遇到阻碍,随时都会回到决策上去,我还要不要继续做,继续做该如何获得资源支持。这都是耗心力的。所以,哪里没有“班味儿”呢?只要你有凭劳动挣生活的需求,只要你还想做点不一样的事,只要你去突破一些舒适区,就得要做班味儿的事。---------------------------------------------------------
----------------------------
【招募】
人际动力网络成长团体限时优惠招募进行时
12月29日15:00-19:45 团体沙龙招募,一年的末尾,欢迎一起来聊聊
作者:常在,二级心理咨询师,团体带领者,写作练习生。从军工到IT再到心理领域,从职场到自由职业,体验过教练、个体咨询、团体咨询、释梦等多种成长的方式,资深来访者。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主流和屡次打破期待的非主流经历并存。因为经历,所以懂得。预约咨询或参加团体请加微信:silentbeauty_84,并注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