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普通人”成为“平庸之恶”的借口

文摘   健康   2024-07-22 17:11   北京  
写在前面:第55篇独立成文,全文2300字。
(图片来源:见水印,950377071)
1


最近温州一家医院,发生了一起针对医生的故意行凶案。受害医生因为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已经去世,而凶手是一个近七旬的男人,事发后也已跳楼自杀。
目前更多前因后果还没有权威的消息出来,但杀人者与受害者本无任何瓜葛,受害医生下了班但因为还在给等候在外的患者加号所以没走而无辜成为凶手的泄愤对象,这已经是确定无疑的了。
网上的声音纷纷都在表达对恶性伤人者的愤怒、对医院安全管理不力的不满时,也有人对流出的视频里,仅有2名男士试图去阻止伤人者,而围观的还有一干人等站在那里无动于衷或者在拍摄视频,对围观的人群表示不理解。
前面的声音就不说了,都没什么争议。
恶性伤人属违法犯罪,搁哪都没理;在公共的、专业场所发生了从业人员被伤害事件,不管是行业管理部门,还是所在单位,责任自然是回避不了。
但最后的一种声音,为什么只有几个人站出来帮忙,在网友对围观的其他人表示不满、不理解时,马上就会有这样的声音出来,试图提醒和阻止不要对普通人有期待:
“都是普通人,在那个时候就是可能会退缩的”
“如果是你,你敢上前吗。如果我在现场,我可能也不敢”
“不要转移主要矛盾了,更要问责的是为什么故意伤人都要处理成是医患纠纷,人为降级事件的危害程度”

我认同一部分,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力量显然不在围观的普通人,但不认同的是,用“普通人”为“平庸之恶”找借口,为矮化“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找借口,为“逆人化”的倒退找借口,为“普通人”从一个褒义词、至少是一个中性词在这种语境中慢慢退化为一个贬义词找借口。


因为,不是所有普通人都这样的,好吗?甚至大部分普通人都不这样。

梅州高速塌方,眼看着翻下去的一辆又一辆的车,跪下来叫停的是普通人,被叫停之后跪下来感谢的也是普通人;成都车辆落水之后,岸上成群结队接力救人的也是普通人;捡到手机请摊主帮忙打电话给失主的拾荒老人是普通人,接到电话赶到并酬谢了老人的失主是普通人。

电视剧《追风者》七宝街的街坊们就是普通人。周姨有点贪婪,有点推诿责任,但她过了那个情绪是可以看到是自己的责任跟旁人无关的;阿文有点贪财,但为了好兄弟可以不要财。

不管是生活中,新闻上,还是身边的例子,以及影视剧等文艺作品里,这样的例子多到数不胜数。

普通人是什么?

他们胆小又勇敢,恐惧又激进,有见利眼开的势利,也有重义轻利的情义,有短视的狡黠,也有基本的大义。他们会因为蝇头小利结怨,也会因为面临公共危机而携手。

是谁说过,历史的主体是由普通人写就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普通人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到如今的高度。从起源于动物的起点来说,人类的发展方向是在向前的,是在让人离动物世界越来越远的。这是普通人的功绩

人性里,善恶两分,是天性,也是自我选择。善恶一半一半,那就是中性的,善比恶多一点点,就是褒义的了。这是为啥我觉得,普通人它是一个褒义词,至少是一个中性词。

人在面临突发的危险状况的时候,逃跑、战斗、不知所措的僵住、吓傻了,这都是本能,没什么可指摘的。

战斗的自然不必说了,是普通人里的勇士。

但逃跑到安全地带之后,去记挂那个还在为病人加号的医生,试图去想着能不能做点什么,这是普通人;危急时刻退缩了,失去救人机会,事后自责、内疚,考虑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如何既能保护自己又能施予救助的,这是普通人。

逃跑了,还觉得自己逃跑得特别对、丢下放弃午餐为病人服务的医生在危险中、没有任何不安和内疚、把逃跑当成成功经验、下次遇到类似情况依然这么做的人,这不是普通人,至少不是普通人的主体。

唯一能让我理解一点围观人群的理由就是,可能在医院这样一个医生作为绝对的可依赖、可仰仗、可治病救人的权威环境里,他们又是病人,心理上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个脆弱的、无能的、需要人照顾的个体,所以成年人的功能在那个时刻已经消失了。

就像在幼儿园里,面对突如其来遭遇被坏人行凶的老师,孩子们是没有能力做什么的,可能会吓得傻了,不知道做什么,也可能吓得跑了。

但即使这样,还是对于在现场能拍视频的人、背着手当看客的人,无法理解、无法不责怪。他们是能做些什么的,偏偏选择了袖手旁观做个看客。

就算是新闻工作者,面对这种时候,如果优先拍摄新闻素材,把救人放到后面,也是一个会引起新闻伦理争议的事件。

在这种时候,就想感叹,人的羞耻心、内疚感真是个好东西,太少真不行啊。

在心理咨询中,有一类人的困扰在于羞耻心过多、内疚感泛化,过多的背负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总觉得如果自己做得更好一些、更多一些,是不是情况就会不一样。那这一类的人的成长方向是学会松绑一些,解除一些超我的束缚。

但还有一类人的困扰则是来自于超我的不足,凡事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理解、体谅、共情他人的能力。那这一类人的成长方向则是建立一些超我,为更多的事情负起一些责任。

羞耻心、内疚感是必要的。太多或太少都是有问题的。

最后,还是想强调一下,不要再用普通人为一些行为和人做借口了。

普通人也许会胆怯、会逃跑,但不会为自己的麻木、冷血找借口,会内疚,会感激,会不安,会提醒自己下一个害怕的当口鼓起勇气做一些不一样的选择。


一般来说,即使是目睹这种行凶事件,普通人也是很有可能留下心理创伤的,需要时间和心力越过去的。

我倒是希望,这些在一旁当过看客的人们,会在某个时刻,体验到创伤的感觉。这是开启感受自己内心的开始和入口。如果能因此而能有一些些的不安、愧疚,相信在下一个、也许下下一个需要普通人伸出援手的时刻,能够做出让自己心安的选择。

但即使持有以上的观念,也不代表需要向具体的个人去问责,更坚决反对网暴。

行为是外显的、可见的,但内在的体验是个体独有的、不被外人所见的。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言行得到完全的真相。

对公共现象的批评,是基于外显的、可见的行为,所以也仅限于现象本身。而作用于个体本身,也是用来律己,而非要求他人。

END

---------------------------------------------------------

图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常在,二级心理咨询师,团体带领者,写作练习生。从军工到IT再到心理领域,从职场到自由职业,体验过教练、个体咨询、团体咨询、释梦等多种成长的方式,资深来访者。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主流和屡次打破期待的非主流经历并存。因为经历,所以懂得。预约咨询或参加团体请加微信:silentbeauty_84,并注明需求

常在观心
欢迎,邀你一起,用心理学的眼睛,向外看世界,向内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