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爱”的三个层次,你在哪一层?

文摘   健康   2024-07-29 12:35   北京  
写在前面:第56篇独立成文,全文2900字。


1



关系中,每个人都会给予爱、付出爱,有爱人的需求,同时也会期望获得爱、享受爱,有被爱的需求。
然而,每个人对爱的理解是不同的。
如果问一百个人爱是什么,可能会有一百个不同的答案。但汇集起来,想必所有正面的、积极的词汇都会出现,包容、理解、欣赏、认可、忍耐、陪伴、责任、担当、忠诚、自由、信任、看见等等。
《新约》里有一段名文,就在讲什么是爱:“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所以,爱的涵义太丰富,包罗万象。
一方按自己理解的爱的方式在给,而另一方也按自己理解的爱的方式在期待,就很容易形成错位。一方觉得我已经很爱你了、付出够多了,另一方却觉得想要的爱还没得到。而且双方都会这么觉得。
这也是明明最初有爱的两个人,走到后面慢慢爱就淡了的原因。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透支,得不到补给,就累了、倦了、枯竭了。
所以,人如果想要对生活有更多的主动权,需要主动学会“求爱”,为自己的需求负责,也是为关系负责,避免让本来有爱的关系走向无爱的结局。

2


本质上来说,人都是有求爱的本能冲动的。只是这种本能,表现在外在的行为上,就有不同的三个层次,也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第一个层次,不明白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对自己的欲望没有觉知,只是凭着本能和过往经验去要求对方。

但因为对自己的需要没有觉知,这些要的这些外在行为只是一种替代性的补偿,根本无法得到最恰如其分的满足,所以就总是觉得欠点什么,总是得不到满足的感觉。

总是不满足,就总想要,在一个饥饿的状态里,也就难去考虑对方、主动的给予对方爱。一个人这样,就足以让关系走向破裂,更别说如果两个人都这样了。

第二个层次,明白自己的需求了,求理解、求关注、求认可、求欣赏、求安全感,也可以跟对方直接表达了,但似乎还是得不到满足。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深层次的情感需求是抽象的、概括的、远离经验的,每个人对这个词汇的理解是不同的。

一方向另一方传达希望得到关注、希望得到理解,另一方也有意愿满足,但具体到行为上,怎么做又是存在差异的,那就有可能另一方按自己以为的关注的方式做了,但前者的感受上并没有得到。

所以,这第三个层次就是,不仅明白自己的需求,还需要能够很清楚在具体的事上教对方如何对待自己,当他理解了之后,对方才有可能按照你想要的方式给你。

这里面的不确定空间就大了,如何在关系里沟通,让对方理解你,也让你理解对方,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既需要有沟通的技巧,还需要有迎难而上的意愿,以及对自己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和觉察。

这几个方面都不容易。相对来说,迎难而上的意愿最难得。

沟通技巧是可以学习和练习的,对自己的觉察和理解也是可以练习和探索的,但因为这都不是容易的事,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受伤、努力了却看不见结果甚至感觉更糟糕了,很多人就会放弃,所以,明知是虎山偏向虎山行、屡战屡败的意愿和勇气,则是想要达到第三个层次最最重要的前提。

3


举些实际例子吧。

一个人在关系里很缺乏安全感,如果处在第一个层次,女生常见的表现就是作,制造一些困难考验男方。

比如深更半夜要男方跑半个城市就为买一杯绿豆粉,你不去就是不爱我。但即使男方做了,要么只管用那么一会,很快就又陷入到爱不爱我的焦虑中,于是下一次换更难的要求;要么还是觉得不够尽兴,欠点什么,为什么我要了你才去做呢,为什么我要得这么费劲你才去做呢,为什么你不主动提出来做呢。

男生常见的表现则是控制,特别关注女方的社交,尤其是和异性。

稍有超出预期的行为就会让他们妒火中烧,而超出预期,也并没有稳定的标准,是随着他的紧张程度而变化的。也许心里踏实的时候,女方和朋友吃个饭是OK的,而心里焦虑的时候,女方只是和别人笑着聊会天都会觉得要抛弃他了。

他们也许知道自己希望获得安全感,但对自己行为背后的情绪、需求没有觉察,也不能体会到对对方的感觉,自以为是爱对方,但其实对方体会到的是不信任、是窒息、是压榨、是限制、是被抽走了活力。

如果处在第二个层次,对自己有觉察,也能把自己的需要表达给对方,但因为心理需求都是抽象的、概括的、主观性很强的概念,对方会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去做,所以尽管能收到对方的意愿和努力,但感受上没得到恰好的满足,就总觉得欠点。

就是那种感觉,说他不爱吧,有些时候还真觉得挺爱的,说他爱吧,又有很多时候觉得真没把自己放心上,该在乎的事情不在乎,不该在乎的时候瞎在乎。那种画风就像,一个人明明想吃梨,对方却使劲往你手里塞苹果,说他不爱,冤枉了他,说他爱,自己又冤得

比如吵架之后,可能一方认为爱的表现是,一定要把为何吵架、是在哪些点上双方理解有误差、以后该如何避免等沟通得明明白白、仔仔细细,而另一方认为则是忽略这些细枝末节的吵架、我不会放在心里也希望你也别放在心里、我包容你也希望你包容我。

双方都觉得自己在付出爱、传达了不抛弃不放弃的诚意,但实际感受上,前者更多体会到的是忽略、不在乎,后者更多体会到的是不依不饶、是挑剔。

这样一方继续追着要说清楚,一方继续抹稀泥,即使暂时过去,但也会累积,在下一次争吵的时候再次集中爆发。

那如果处在第三层次呢,他不仅明白自己的需求,还知道具体需要对方做什么,就可以很明确、清晰的告诉对方,我需要你如何做。

这个如何做,不是抽象的希望你跟我交流、说明白等主观性、概括性非常强的词,而是非常具体的、明确的、可做到的指令。

目标管理方法有个“SMART原则”,就是好的目标要具备明确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和愿景相关的、有时限的特征。如果能够把希望伴侣为自己做的事情以这种方法说出来,只要对方有愿意满足你的意愿,基本上就没问题了。这样就避免了一个人觉得可用心、可有爱的付出,在对方那里无感的错位。

比如一个人做饭有些累,在第二个层次,就只会说,你能过来帮帮忙吗,对方就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帮忙,可能越帮越乱。而在第三个层次,就会说,你把青菜洗一下,要淘洗三遍,完了再切成小段,放菜盆里再沥上。

4


说到这里,可能这样会让很多人觉得没意思,这不跟给机器人下指令一样吗?这哪里还有那种我懂你、你懂我、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的爱的感觉?

确实,爱本身是一种心理体验,但同时,它又需要生活里的、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行为满足为基础,因为这是最坚实的现实检验。如果这部分薄弱了,即使心理上可以去加工,理性上知道对方是爱的,但体验上却是怀疑的、虚弱的。

当通过现实的行为得到满足,且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中,慢慢形成了默契,就会自然会有一些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就会做到的默契,就会全身心的体验到爱的感觉。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即使一个人在关系中做到了第三个层次,但也可能会让对方体验到控制。人一旦体验到不自由,被逼着做什么,那必然就没有意愿去满足了。

所以,即使自己做得特别好,也不代表百分百得到满足。

说白了,关系里的爱是双人舞,不是一个人的事。即使自己做得再对,也需要看到对对方带来了什么体验,一起慢慢磨合、探索如何求爱、付出爱,最终两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爱。

END

---------------------------------------------------------

图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常在,二级心理咨询师,团体带领者,写作练习生。从军工到IT再到心理领域,从职场到自由职业,体验过教练、个体咨询、团体咨询、释梦等多种成长的方式,资深来访者。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主流和屡次打破期待的非主流经历并存。因为经历,所以懂得。预约咨询或参加团体请加微信:silentbeauty_84,并注明需求

常在观心
欢迎,邀你一起,用心理学的眼睛,向外看世界,向内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