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总结回顾——几点显而易见却不容易践行的心得

文摘   健康   2024-12-31 14:36   北京  

写在前面:第72篇独立成文,全文4200字。


(摄影作者:Taryn Elliott)
分享这一年感受最深的几点心得吧。它们并不新鲜,单拿出来说很平常,但的确是在这一年里再一次、更深切的体会到,真是这样。
1 不要放过细微的冲动,想到就去做,哪怕只做最少最小都可以


这是帮助我们提升自我效能感、自我感觉良好的重要方式。
其实大部分时候,人们感觉很不好、自我效能感差的来源,并不是来自多么大的挫折,而就是来自于生活里那些细细密密的小事。
大的挫折会让人处在高强度的战斗状态,只要不是被完全击垮,度过之后也许会后怕,但它是会让人的效能感提升的,让人看到,哇哦,原来我这么厉害、我都没有想到我会撑下来,是会激活人的力量和活力的。
而小小的不适感,更像是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就失去了所有。不舒服吧,好像还能忍。能完全忽略过去吗,好像还是留下了划痕。
比如,我们燃起一些动力的时候,就会想去做一些改变,给自己立一些新开始的的flag。但当那股热情劲儿下去了,再去做好像就变成了对自己的勉强和压力。内心里就容易想,这点小事,不做就不做了吧,硬要去做也不是不可以,但好像没必要这么逼自己,做了也没什么回报等等之类的。
这些都会带来些微的不快感。
内心立了flag的事情,如果就这么放弃了、真的不做,不是没有损耗的。尽管它很小,但从性质上,它也是一个未完成事件,会在心理留下一个小小的坑洼,是会让人的自我效能感减分的。内心那个os,哎,我立下的flag又倒了一个,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没做,真的是不自律、不太行啊,就会被喂养得粗壮了一分。
这种细枝末节的退让和放弃累积多了之后,往回一看,就会发现,好多曾经起心动念的事情都没有去做,呼地一下,不好的感觉一下子劈头盖脸就遮过来了,瞬间心灵的天空就阴霾了,还说不清具体是什么时候、什么事情让自己这样了。
所以,对于那些有过一点冲动、一丝激情、主动想做的事情,可做可不做的时候,还是要去做。
哪怕只做了做少、最小程度,只要它从性质上还算是起先想做的事,那也是值得推自己一把的。这样它就从未完成事件变成了完成事件,喂养的就是我行、我可以的那个声音,挤压的就是我不行、我不好的声音。
就像此刻我的这篇回顾,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逼了下自己,才写出来的。
因为这两天追一个综艺,打乱正常的工作节奏了。原本打算为这刚刚过去的一年,好好地做一个盘点与回顾。但这种需要主动筛选、思考、整理的事情,一旦中断,过了那个劲儿,再次启动就有点找不着感觉。
然后枯坐了半天,犹豫着要不要放弃的时候,一边看看这一年记下的点点滴滴,一边新的想法就冒出来了,哪怕只是把那些零零碎碎的思维碎片摘录一些出来,也算是给了自己一个交代了。
而实际上,最后呈现出来的,还是比只摘录要完整了很多,比自己设定的底线是要好的。这样做完感觉就很好了。
2 接受现实,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持续的状态,不是一个手起刀落的动作


人的所有痛苦,可以说都来自于对现实的抗拒。

为什么我不可以有更好的伴侣、更好的工作、更满意的孩子、更满足的心理状态,都在于有一个理想的标杆在那竖着,而现实和理想差着距离呢。现实的是我不想要的,想要的又抓不住、甚至还看不见,所以就有了痛苦。

所以,接受现实,享受已经握在手中的,放弃幻想,就是提升幸福感、满足感的核心。

但为什么都知道的道理,都难以做到呢?

即使人们嘴上说着我接受现实了呀,我早就不抱什么什么期望了,但实际上,他并没有,他只是放弃了最遥远的期望,还有从现实到最遥远期望中间的n多期望呢,这并不是真正的接受现实,所以他还是痛苦。

原因就在于接受现实的过程,它就像是从最遥远的期望出发,一步步踩灭路上的泡沫,走到现实的路程。

这每一步都像在刀尖上行走,忍受着一次次做出努力、尝试但无果的愤怒、挫败、沮丧,最后不得不放弃抗争,直到对现实心悦诚服。每一步都伴随着这样的过程。

所以,它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一种持续的状态,不是一个干脆利索的动作,咔嚓一声,今天接受、明天就好了。

我这几年,一直都在接受一个现实,就是从一个完完全全的职场人,到一个需要兼顾孩子和工作的身份的转变。直到今年下半年,我才稳定了很多,接受了我就是没有那么多的工作时间,我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样有那么多的工作时间了。

前面一直就在抗争,但每一次努力收到的都是挫败,最后筋疲力尽,才接受的现实。

今年帮我看清楚现实的,就不得不说一个小工具——“时间日志”APP。

在没有使用它之前,我对自己计划要做的事,总是有一种过高的估计,结果每次都完不成,感觉也很不好。但今年试着用了2个月,就帮我看清了,原来我每天的实际工作时间远远低于我的预期,而花在网络上的时间远远高出我的估计。

有统计的数据,血淋淋的事实摆在眼前,我不得不接受,在目前的状态下,完成想象的工作量就是不切实际的。而且,想要工作时间更长一点,数据也显示了方向,刷手机的时间要不要减少。如果不愿意减少的话,那你就踏踏实实接受这样吧。

相比几年前,我在工作上接受了一部分的现实,这是一个走了挺长时间、站定了回顾的时候,才会看到的结果。这个过程里面,是由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一个又一个预期的破灭累积而成的。而未来,还会在这条路上继续,每踏出的一个脚印,都是期望、失望、再期望、再失望、直至接受、坦然的过程所熬出来的。

包括使用时间日志工具本身这件事,使用过程和效果其实也没达到我的预期。但我知道,它是可以帮助我优化时间安排的。如果后面再继续,那还是要再多花时间琢磨,如何让它帮我一点点破灭不切实际的期待,夯实我可以做到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对自己满意的确定感。

当然,这个过程不全是失望。痛苦过了、接受了,就会体验到接受现实之后的稳定感、踏实感、力量感、自主感。就很值得啊。


3 做喜欢的事并不意味着坦途,依然困难重重


关于职业选择的困难,一般会在两个阶段出现。
一个是临近毕业季找工作的时候,学习的专业不喜欢、甚至厌烦了,喜欢的方向又看不到切入的入口,而找工作又迫在眉睫,到底该如何选择。
一个是工作了5-10年左右,出现职业倦怠的时候。
对现有的工作内容极其熟悉和厌烦,发展空间和出路也都可以看得明明白白,好像都已经没有吸引力了,这时候也容易生出一些念头,我这辈子难道就这样了吗,像围着磨盘转圈的驴?工作中的不愉快因素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刺眼、越来越难以忍受,又会重新面对能安身立命但很厌烦的工作和有喜爱热情但可能从头开始充满未知的方向之间的选择。
这时候,似乎所有的出路都指向一个未知但充满吸引力的方向,就是跳出去,做喜欢的事就好了。
但我要说,这只是这一种美好的幻想。做喜欢的事当然是重要的,它能让我们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生命的意义,但是,是否要把它作为职业、以及能否、如何把它作为赖以生存的职业,这中间还有大量的未知需要去探测清楚、诸多的困境需要突破。
这里面极有可能会出现的两个困境。
第一,原有的状态已经帮我们规避了某些不利的因素,如果跳出来,这些不利的因素就成了不得不面对的困难。
第二,在原有状态下难以面对的困难,可能会改头换面在新的路上等着呢。这类困难,往往和我们更深层次的内心模式、自我认同有关,这是避无可避的。
就以我自己为例,在转行之前的十几年里,都是从事技术工作。专研、深入是我的舒适区,做市场、营销、用户设计、商业类工作则是我不擅长的。
上班的时候,这些我不擅长的工作,是被组织其他部分所承担了的,我可以待在舒适区做自己擅长且愿意的事。但如今,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这些原本被规避的工作,不得不独自承担起来,也是在迎难而上。
在被保护的时候,我们对于那些规避掉的困难是缺乏真实感知的,只能想象到浅表的、外围的层次。而真到扎扎实实、投身其中的时候,它为什么不擅长、为什么不喜欢,都和更深层的自我有关。如果一个人尝试过多种喜欢的事,但最后没有探索出来,反复在某地方停下,那往往意味着,碰到的就是这类困难。
此时,又该如何选择,是接纳自己的限制和局限,接受现实,还是迎难而上,用现实的石头打磨自己内心这块石头,或者一边选择、一边尝试、一边探索,走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第三条路,都是真正避无可避的。不管重启多少次,都一定会遇到的,它们可能会以不同的具体表象存在,但核心都是直指我们内心,我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过怎样的人生。
所以,如果说要有什么建议的话,那可能就是,在保证自己基本舒适的生活基础上,在承担起最核心、最必要、且最少的义务和责任之后,为自己挤出来一些空间和精力,在喜欢的方向上扎扎实实做只是做的过程就会让自己开心的事。
如果有条件gap year,那花一年的时间去尝试,也未尝不可。一年没有,那就一个月,一个月没有,那就一个周。一个周都没有,那就每天花2小时。依此类推。
这个过程的关键点,就在于不要想结果,不要预期、不要计较我会获得怎样的成果。一旦开始想要结果,心里就容易怀疑,我是不是真的喜欢、难道这就是我想要的吗、我还要不要继续,就难以坚持下去了。
咨询见的人多了,也特别感叹,人和人的差距太大了。热爱的事,不代表你一定做得很好。不喜欢的事,也不一定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有一些人,痛苦得一塌糊涂,一点乐趣都感觉不到,觉得自己老糟糕了,但上学成绩优异,工作成就斐然。有一些人,明明自己很喜欢、很愿意做的事,但费尽了力气也只能做到一般水平,苦于付出了这么多,怎么就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呢。这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每一个新尝试的人,不管过去的经验如何,在新的方向上就是一个新人。从起跑线入局,还有自身天赋、能力的差异,长期看不到成果很正常。这时候,唯一能让我们坚持下去的,就是我们的初心——做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让我开心、幸福的事,成绩只是附带的添头。
而那些也许你很痛苦、不喜欢的事,偏偏做的还不错,能够帮你摆脱基本的生存压力和家庭责任,让你有安全的空间去思考和探索自己人生的乐趣和意义,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是渡江的筏子,也是护我们周全的救生衣。
如果你喜欢、有热情的事情,偏偏难以负担你的生活,此时贸然纵身一跃,可能本来只是生活质量的心理困扰,结果却变成生存与否的现实问题了。那还是要先造筏子、造救生衣要紧啊。
当在喜欢的方向上造出了新的筏子、新的救生衣的时候,才是可以选择要不要跳跃的时候。也或者,即使一直没有造出来,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愉悦的、享受的,也会不费力气地持续下去,成为理想生活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就是这样小步慢跑,积累起生活的希望和自我好的感觉,之后,不管怎么选,都可以不后悔、不遗憾,享受生活的万般滋味,感受生命的活力,体验生命的意义。
END

---------------------------------------------------------

图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招募】

【限时优惠】人际动力网络成长团体限时优惠招募进行时


作者:常在,二级心理咨询师,团体带领者,写作练习生。从军工到IT再到心理领域,从职场到自由职业,体验过教练、个体咨询、团体咨询、释梦等多种成长的方式,资深来访者。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主流和屡次打破期待的非主流经历并存。因为经历,所以懂得。预约咨询或参加团体请加微信:silentbeauty_84,并注明需求

常在观心
欢迎,邀你一起,用心理学的眼睛,向外看世界,向内看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