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第62篇独立成文,全文1700字。
2
方励导演拍摄了这部电影,尽管他没有这么说过,但我感受到了他对于这件事的使命感。
使命感是一个很玄的东西,很难说怎么做,一定会形成使命感。
可能有人来自于家族认同和传承,比如出身于医学世家、教育世家、体育世家之类,而自身也完全认同来自家族的职业使命。
也可能有人来自一些特别的、长久的人生经历,比如在一个地方、一个职业、和一群人待久了,处出深刻的感情羁绊了,就有了发自内心的想为这个地方、这个职业、这群人做更长久的事的想法,比如张桂梅老师。最近正在热映的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就是在讲述她和华坪女高的故事,也能处处体会到那种使命感驱动的热情和动力下做事的感觉。
也可能就如方励导演这样,就只是因为某个契机,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就是想做,就去做了。他做了十年,成功了,完成了,圆满了,而有的可能一做就是一辈子。就某个时刻,你选择了它,它选择了你,人与使命的双向奔赴。既浪漫诗意,又厚重恒久。
但在方励导演身上,我有一个猜想,他做这件事的强烈动机,其实来自于父亲的创伤传递。
影片里有说,他的父亲活了100岁,95年里都在寻找奶奶的墓地。我猜是没有找到的。一个5岁孩子的执念,影响了2代人。
所以,别人听到这个故事,唏嘘一阵就过去了。而在他这里,想到不为世人所知的深埋海底的英国士兵,想到他们的家人该如何想念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他们,他就被拽住了,觉得这事不做不行了。
所以,哪怕卖了房子租房住,也要完成这件事情;所以,在对受难者家属的采访过程中,又会想到自己掏钱请那些已是耄耋之年的孩子们来到这片海域,给他们举办一个哀悼的仪式,携带着自己和家人的思念,与父亲、叔叔、舅舅们告别。
完成这件事,不仅是对那些家庭的救赎,更是对导演自己的。父亲的这份执念传递了两代人,在他这里完成了一次救赎,这也是一个壮举。同时,于所有人,这都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无论从哪个方面,个体、国家、人类。
同样如此的还有那个救助的渔民老人林阿根,当时的他才只有15岁。而他的父亲正是在出海的时候消失了,所以,即使看到有开机枪扫射的日本军,他依然要去救那些漂在水面上的战俘。他一个人就救了十几个。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啊?让一个少年不顾自己的生命也要捞上来那些在水里挣扎的人。是至亲离世的创伤。
创伤带来执念,执念带来救赎,救赎带来意义。
创伤其实是一个太宽泛的词,于每个人、每一次事件都有着具体且不同的意义。
但,还是可以说,有些太深重的创伤,忘却或许是一种还不错的方式。正如影片里的那位乐观高寿的幸存者,说我不活在过去,我活在未来。
有些创伤,如果不能忘却,由此而产生执念,也许完成这些执念,就是救赎和找到生命意义的一种方式。
---------------------------------------------------------
【招募】工作生活娱乐咨询之外的第五空间社群,成长路上的自然自发地相伴,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加入
作者:常在,二级心理咨询师,团体带领者,写作练习生。从军工到IT再到心理领域,从职场到自由职业,体验过教练、个体咨询、团体咨询、释梦等多种成长的方式,资深来访者。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主流和屡次打破期待的非主流经历并存。因为经历,所以懂得。预约咨询或参加团体请加微信:silentbeauty_84,并注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