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名来访者,你会选择怎样的咨询师呢?
是一个总是会为你头疼、好像总是在怀疑自己是不是足够胜任、花费比其他来访精力加起来都多的咨询师呢,还是一个落在他的舒适区、成为他不怎么需要费精力就可以满足需求的咨询师呢?
书中的治疗师朱利亚斯,也是亚隆先生自己的化身,是一名颇有建树的治疗师。当他在得知生命只有最后一年,他花了一些时间接受这件事之后,他除了继续像去年、前年那样一样生活之外,他还做了一件事——去找二十年前他认为治疗最失败最受挫的一个个案——菲利普,也是叔本华的化身,去跟他确认那三年的治疗到底对他有什么影响。
这只是故事的开始,朱利亚斯获得了菲利普的一点点确认——治疗中有那么一句两句话帮助到了他。
故事的高潮和结束是,朱利亚斯把菲利普拽到了自己的团体治疗中。
通过一年的治疗,菲利普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终,他接过了朱利亚斯的衣钵,成为了一名团体治疗师,坐在了朱利亚斯曾经坐过的座椅上。
特别推荐读一读。(书其实是把叔本华的个人传记和菲利普的团体治疗穿插起来写的,两部分篇幅各占一半)
前面提到的这个问题,也正是来自于朱利亚斯去找菲利普后的内心活动。
书里花了几章的篇幅去讲菲利普如何是一个难以被治疗的人,不仅在过去的治疗里,而且在这次朱利亚斯去找他的过程中,两个人的交流都显示出他是一个极其困难的来访。
以至于朱利亚斯这次找他的过程也很受挫,回来后在日记里反思:
“我自己却放不下这个麻木不仁、不肯付出的家伙……为何我在众多的患者中偏偏选中了他来联系?……这就是为什么他从我这里得到的关注和精力比我其他的患者加起来还要多?在每一位治疗师的工作中,总有某个患者会消耗治疗师大量的精力和注意力却没什么疗效。菲利普就是那个让我如此费心费力了三年的患者。”
即使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治疗师,依然也会有特别挑战他的、在胜任力边缘疯狂跳舞的来访。
这让我想到了开头提出来的问题。
2
通常来说,来访者不会确切地知道,自己对于咨询师来说是不是困难的。
来访者在选择咨询师的时候, 往往只能通过咨询师的既往经验来判断。如果一个咨询师在自己的困扰领域经验丰富,接待过几百上千个类似的来访,往往就会更安心,是能够帮到我的。如果是一个资历尚浅的咨询师,自己心里也会打个折扣,试试看吧,也许可以呢。
所以,一般来说,所谓在挑战区的和舒适区的咨询师,都是根据接待来访的经验丰富程度来判断的。
基于此,这两种不同的选择下的咨询,会有怎样的不同呢?
最大的不同在于,咨询师本人自己的情感卷入差异巨大,相应地会带给来访者的情感体验也有着巨大的不同。
一个让咨询师头疼、总是怀疑自己的来访,也是一个让咨询师牵挂的来访,一个拓展咨询师舒适圈的来访,一个会带来全新体验的来访,他会占据咨询师大部分的时间。
来访者除了拥有在咨询里的时间,还拥有了咨询师额外的很多其他时间。
因为来访带来的挑战和困难,咨询师可能会在其他任何时候谈到或者想到来访——在体验里谈、在督导里谈、在日记里写、出书做讲座的时候也会谈;ta还会作为一个持续的谜团在后台活动,激发咨询师的学习、思考、领悟。
总之,咨询师的生命里,到处都有这位来访者的存在。这种情感上的牵挂、放不下,来访者一定是会收到的。
其实并不只是新手咨询师才会这样,就算已经是颇有建树的大咖了,依然也可能会这样。只是,越是在咨询师从业的早期,这样的来访者比例越大,越到后期,随着自身成长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比例会越来越低而已。
在最近这次中美班的培训上,我就亲眼见证了让人牵挂的来访和咨询师之间的那种关系的深沉、厚重与美好,如何让人肃然起敬。
有两位在专业领域已是世界知名的老师,讲座的内容都是来访的故事带给他们的专业见解上的思考和生命印记的感悟,且两位来访均已离世。
一位老师,已经是多次以和这位来访的治疗为素材来写论文并做学术讲座;而另一位老师在讲的时候数次哽咽,全场200多号人都一起在那种肃穆、悲伤的气氛中,情绪奔涌。
一段深刻的关系,影响是相互的。这样的来访,对咨询师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他们是在探索人类的潜意识领域一同携手并肩作战过的战友,曾在一起一同体验过面对浩瀚的无意识时的恐慌、无助、茫然、焦虑等,也共享过柳暗花明时的欣喜和喜悦,以及抑郁、平和和宁静。
因为曾经一同经历过那么多只有这两个人才完全懂得的急怒悲喜,他们的生命曾紧紧相连,所以当他们离开之后,咨询师也会有旷日持久的悲伤,会在这么多人面前,在不同的人面前,去讲述分享来访带给他们的影响,也是对他们离去的哀悼。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也达到了某种程度的永生。只要心理学还在,只要精神分析还在,老师们的书和故事还在流传,他们也就还在。
而一个落在了咨询师舒适区内的来访,对于咨询师来说是容易工作的。
那些困扰都曾有过丰富的应对经验,只需要凭着已经锻炼出来的、潜意识本能就可以工作。越是经验丰富的咨询师,对潜意识的理解越深刻,觉察潜意识的能力越强,越能存在于当下,就越能和来访在咨询里同在,咨询时间里的咨询质量就越高。
但相应地,他们越来越擅长于活在当下,他们也就越少地在咨询之外想到来访。
这种情形下的咨询体验,可能是来访者会感觉到咨询师很稳,无论自己谈了什么、怎么谈的、情绪怎么样、有什么的需求,对方似乎都可以安稳的接住,永远都能保持着在前后半步的距离,同时又能跟着自己的节奏,或疾或徐地,想冒险时有方向,想退缩时有依靠,让人可以踏实安心地往前走。
在《心理咨询有什么用》这篇文章里,作者作为来访者,描述她和咨询师之间的咨询过程。不管是来访内心怀疑还是不满,不管是讨论迟到,还是在两人沉默之上展开的对抗,都可以看到,这里的咨询师就是做到了这种稳稳的、既有托底、又有托举的感觉的。
这样的咨询师带给来访的安全、稳定、踏实感,是无可比拟的。
如果说前者,就像是两个人驾着一艘破旧的小船在浪里颠簸的航行,一同开拓各自的未知区域,有一种同行者的感觉,而后者就像坐上了豪华邮轮一样,既安全,又新奇,有一种引领者的感觉。
3
不同的咨询师,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相应来说,也对应和满足的是不同的需求
首先事关费用。
经验越丰富、舒适区越广阔的咨询师,费用也是不菲的。考虑基本胜任但应对起来有些费力的咨询师,来访者选择的空间也会大很多。
如果没有费用的障碍,想找哪个找哪个,那考虑不同的咨询师,就纯粹是对过程的体验需求了。
其次,不同的选择,反映了不同的关系需求。
让咨询师殚精竭虑、80%的精力都要花在他身上的来访,在现实层面的关系上,已经成为了咨询师心中最受关注、最特别的存在。哪怕关系结束很多年,咨询师依然会清楚地记得关于来访的很多事情。
而我对另一个人来说是最特别的、是非常重要的、会被永远记住的渴望,其实也是每个人都会存在的需求。
很多新手咨询师早期的时候来访很少,可能一段时间里只有唯一的一个来访。如果这个来访不来了,咨询师的职业身份感都受到了威胁,我都没有来访了,我还能不能笃定地坚信自己是一名咨询师。这时候,来访者对咨询师这里的重要性要远超过咨询师对来访的重要性。
事实上,咨询师确实会对自己的第一个来访者记忆深刻,甚至永远记得。
所以,选择自己的议题在胜任能力边缘摇摆的咨询师,可以体验到你对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而一个不管来访怎么样都能hold住的咨询师,从结果上来说,他可以让来访得到最适宜的、最大程度的治疗目标的满足,在咨询过程中,也会让来访体验到我是无条件被爱、被关注、被记住的感觉。
但还有一层事实是,出了咨询室,离开了咨询关系,你对他的影响很小。越是经验丰富、越是资深,你对他越没有影响力。你需要他,远甚于他需要你。
如果你确定自己对于咨询师的需求,就是寻求最大程度的咨询目标,你对他本人没有太多影响力的需求的话,那么找经验丰富的咨询师就对路了。
也许还意味着其他的需求,以后想到了再补充。
4
最后,再补充一点。
上述的划分也是简化的、二元对立的,而事实上,人是变化的,需求也是变化的,即使对过去事情的解读也会发生变化。
一方面,作为来访的需求,可能是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也许这个阶段,我希望一个能够完全承接住我、帮助我自我了解的咨询师,到了另一个阶段,就想找一个性价比高的、能够持续的、我们彼此影响的咨询师,也是有可能的。或者反之。
另一方面,咨询师和来访者本身也都是在变化和成长的。
可能一个本来处在咨询师舒适区的来访,也许工作到了一定阶段,走到了新的未知领域,此时可能就没那么轻松了,就会阶段性的进展困难,成为有挑战的来访。也可能一开始觉得困难,但走着走着,觉得可以自如地应对了。这都是可能的。
还有另外的一种可能是,来访者感觉咨询师是后者的状态,温和又坚持,深情又坚决,什么都接得住,但咨询师自己的感觉却是已经挑战得不行了,面上镇定得一批,心里已经兵荒马乱、CPU烧干。
就还挺多可能、挺丰富的。
PS:每周五下午14:00-15:30,我在同名小红薯上直播讲读《叔本华的治疗》,目前刚刚读完菲利普和朱利亚斯达成协议,进入正式的团体治疗。今天下午,将读他们的第一次团体活动。欢迎前来围观、交流。为保证来访者的咨询体验和效果,避免咨询外的互动和接触,建议和我正在咨询中的来访者保持距离。
---------------------------------------------------------
作者:常在,二级心理咨询师,团体带领者,写作练习生。从军工到IT再到心理领域,从职场到自由职业,体验过教练、个体咨询、团体咨询、释梦等多种成长的方式,资深来访者。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主流和屡次打破期待的非主流经历并存。因为经历,所以懂得。预约咨询或参加团体请加微信:silentbeauty_84,并注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