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一,咨询师的自我在咨询里是需要收缩的,空间要留给来访者,所以,咨询师本人的自我需要在其他地方彰显和释放。
不管什么流派,风格是节制的还是温暖的,咨询师本人特点是i还是e,咨询的首要目标都是都是为来访者的需求服务的。
咨询师说什么、做什么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在做和说之前都需要考虑对来访者的影响是什么。即使回过头来看,当时的某些反应也许不合适了,跟着考虑的也是如何把它变成对来访者有助益的材料。
这也是为什么在动力学咨询,尤其是精神分析里面,有种说法是,咨询师没有做的不对的。因为但凡发生的一切,都可以用来为来访者服务。
这句话有些绝对,可能会招喷,但我认为它成立的前提是,咨询师本人对于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有基本胜任水平,遵守咨询伦理,对人类心灵的痛苦有敬畏,对自己潜意识的理解和觉察经受过一定程度的训练并到达一定的水平。
这些前提都成立了,为来访者需求服务的宗旨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得到保证,这句话才是成立的。否则,但凡缺任何一条,都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自大。
所以,这也导致在咨询的工作时间里,咨询师本人的自我都是没有的,极度压缩的。而这部分,一定会通过其他方式在咨询之外的时间里得到充分表达和展现。
而咨询师们的自我,往往都还挺突出的。本来咨询这个职业,也是在帮助人们发现和理解自己,自我选择,更大程度的为自己的生活做主,所以越是身体力行践行这个理念的咨询师,也越是能够突破过往、自我强大的人。有人说,看到自己的咨询师在网络上的热舞视频,这是有可能的。
私人爱好就不说了,而更常见的在公共领域的方式,则是写作、讲座、直播、开课程、参与公共话题等。这时候,咨询师个人特质的部分就会呈现出明显的不同,甚至也会因为网络的原因而夸大这部分的特质。
前一阵听到陈曦老师的讲座,她是一个已经从业十五年之久的资深咨询师了。她就说,在咨询里她都是沉静的、稳重的、克制的,讲课就会更轻松、随意、风趣许多,要通过说话来释放。
所以,在咨询内外,咨询师的样子反差也许是很大的。咨询室内,他们的个人特点都会收起来,总体来说是克制的、稳定的、涵容的,但出了咨询室,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就如同所有人之间的差异性一样。
和网友互怼干架?也就一点都不稀奇了。演员林更新在网上和人互怼到让人黑转粉,那话术,那反应速度,简直叹为观止。粉丝们觉得是在和他打情骂俏,乐此不疲。不带脏字地怼人怼到这水平,是本事,也是技能。于人于己于环境,怎么看都像是好事。还挺向往的。
3
第二,自媒体时代,让突出、显眼变成一种策略的需要、人设的经营,而非真实形象的呈现。
网络,让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哪怕是呓语,都平等地拥有一席之地,没有完全的权威。在这个喧嚣吵闹的世界里,要想被人看见、听见,喊得声越大,话说得越偏激,情绪越饱满,观点越绝对、越简单,立场越坚定,越能吸引人的目光和关注,喜欢的人就越喜欢,粘性极强。
环境是这样,那些复杂的、理性的、平和的声音就显得特别没有态度、四平八稳,就很没有存在感,甚至在冲突时显得那么讨人厌。
就像两伙人吵架吵得不可开交,你对这事也有自己的看法,也说想说点什么。但如果你说,A有A的理由,理由是怎么怎么样,我能理解;B有B的道理,道理是怎么怎么样,我也能理解;然后你提议怎么怎么样,试图协调他们的立场。
那结局一定是,双方都等不到你说完就会异口同声,“你就说你站谁,支持谁,哪有空听你这么多!”或者两方一对眼,先一起把他叉出去再说,捣什么乱!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真实环境。
尽管我自己对所谓爆款标题很反感,很清楚地知道很多都是夸张的、名不副实的、制造恐慌和焦虑的、就是为了吸引眼球的,但当我刷手机的时候,依然会忍不住点开看,到底讲了啥,有时候甚至就为了看它到底是怎么诓我进来的。
还有时候起了逆反心理,你诱惑我看,那我偏不看,就不看。可即使划过去了,那标题还在心里暗戳戳地挑逗我的好奇心,最后还是会返回去找出来再看看。
要想在这样的环境里获得一些关注,想要有自己的影响力,那只能是接受这个现实,学会如何吸引人看过来。
至于真正想表达的东西,则是第二步才需要考虑的——如何通过精心的内容设计,既能留住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传达自己真正想说的东西。但很多人做不好自媒体,都卡在第一步。
那自媒体做得好的、影响力大的咨询师们,呈现在网上的最粗浅、最具辨识度的形象,就是观点明确的、标新立异的、甚至惊世骇俗的。不仅咨询师是如此,任何其他行业的网红、大V们都是如此。
如果他们的第二步做的好,对于更全面地、深度了解了的他们的人来说,也许网络形象和真实形象差别不大。但如果第二步没有做很好,毕竟第二步大有学问了,做不好很正常,那最后的网络形象与真实形象相距甚远,就是必然的结果。
对于卡在第一步的很多咨询师来说,要不要、如何去适应现实的网络环境往往也是一个内心冲突的点。
心理咨询带给人的一个很重要的成长就是,增强人的自我,发展人的社会功能和个人影响力。自媒体做得怎么样,本身也是自我功能和社会功能的一个呈现,也是有必要去发展的。
所以,如果咨询师有意愿成长和突破这部分,他也会试图适应环境,发展自己在公共领域发声、立足的能力,最终呈现的形象与真实的个体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参考一个同行的话说,就是要发展出自己的自媒体人格。真实生活里是平和的、安静的、理性的,网上可能就是聒噪的、跳脱的、激烈的。
当然,这个偏离真实个体的程度,就因人而异了。有人愿意突破得更多,偏离度就大一些,有人愿意突破得更少,偏离度就小很多。
4
就像此刻的这篇,最终对于题目问题的回应,也不是简单的是或否。
说了这么多,答案总结起来却是一句废话,和网友互怼干架的咨询师,不一定不靠谱,也不一定靠谱。
还是需要多看多听他的言行,以及一些基本的伦理和设置要求是否认可和遵守,综合来判断。形成了判断,也可以随着对这个人和这个行业的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随时修正自己的判断。
说完了,自己都会觉得,我会被叉出去。那得了,我自己滚了。
和同道们在一起讨论如何更好地自媒体写作的时候,有人出主意,如果你两边都理解,那就先写一篇站A的,获得A方网友的关注,再写一篇站B的,获得B方网友的关注,然后两方就会在评论区吵起来,系统也会认为内容很有关注度和热度,推给更多人去看。
大家觉得是个好主意吗?
---------------------------------------------------------
作者:常在,二级心理咨询师,团体带领者,写作练习生。从军工到IT再到心理领域,从职场到自由职业,体验过教练、个体咨询、团体咨询、释梦等多种成长的方式,资深来访者。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主流和屡次打破期待的非主流经历并存。因为经历,所以懂得。预约咨询或参加团体请加微信:silentbeauty_84,并注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