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鸭先知
大家可能都知道了,两会这回重提教培。不是严禁,而是“推动”与激发教培消费。
政策有个酝酿与试探的过程,往往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从新东方和好未来最新公布的财报看,两家公司近期在教育业务上的扩张,都很迅猛。
截至5月份,新东方线下教学点达到1025家。根据财年计划,未来教学点将以20-25%的速率增长,逼近“双减”前的1600多家。
学而思线下教学点也已达400多个,增加速度超过预期,并且主打线下培优。
双减后的那段时间,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教培完蛋了。中概股跌得只剩零头,一夜间千万教培老师失业。
还记得小董“谷贱伤农”那件事后,有教培老师在某乎上谴责网友,理由是,连老师都当起了网络乞丐,大家怎么就不能放过呢?
这话有理没理不讨论,倒是可以看出彼时教培失落。读书人上吆喝,这层薄面拉不下。
也因此,尽管东方甄选火力大开,卖货这事儿,搁老俞那里始终是个过不去的坎,也注定了他不会把重心完全放在电商上。
可大家也看到了,只要小董在,老俞就别想得清静。加之教培势头又郁郁葱葱。
因此,请走小董,跟老俞准备再战教育,不无关系。
事实上,有心的家长会发现,至少从去年开始,政府就不再明令禁止教培。再往细处瞧,各种线上线下,特别是学校附近小区或是酒店某神秘大楼,多的是老师学生进出。
根本禁不住。
你是想不补,但架不住其他家长马照跑老师照请,临了成绩碾压,你是跟呢还是跟呢还是跟呢。
这样一来,除了更隐蔽,与由此带来的培训成本高涨之外,“双减”形同虚设。
结果就是,家长更焦虑了。
可能有些朋友感触不深。这个夏天我呆农村老家,看着每月拿几百块农民补贴的家庭,买斤丝瓜4元还是3.5元都能讲上半天价的,转身送孩子去补课,一节200。
我问邻居,这钱舍得?对方就是苦笑。看着心里很不是滋味。
为什么非补不可?就因为分流?肯定不全是。
Kiasu,与歧视链
咱们上一篇写德国教育时提过,德国孩子最早在11岁就普职分流。
为了应对分流,德国家长也送孩子去补课。但是,他们确实没咱们这么卷。睡眠和基本的玩耍是保证的,另外,如果孩子补课成绩不理想或是抗拒,家长也就不会太勉强。
究其缘由吧,大致几点。
一个就是德国普职之间有顺畅流通。选择职高的孩子如果心意转换,丝毫不耽误回来念高中。再一个,就是职业工人找工容易,收入甚至不低于大学生。
反观国内,孩子一脚踏入职高大门,再想回头念高中很困难。并且,国内目前职业工人的薪资落后,可以说大多数还在底层游走。
那是不是如果职业工人薪资高,就不补课了?也不是。看看邻国新加坡就知道。
新加坡这几年就业一直不错,高水准的职业工人甚至供不应求,收入也比较可观。导致国内很多留学机构把新加坡夸上了天,说什么水电工过去两年就买房云云。
但谁能想到,为了抵制分流,新加坡补课堪称惊悚。
跟德国一样,新加坡也是六年级分流。小学下午2点放学后,绝大多数家庭都会将孩子送到补课中心。
5岁补到18岁。年年孩不同,岁岁课相似。
按理说,这么个经济发达国家,全球2023年良好政府指数位居榜首,有房可住有老可养,低收入有政府托底,找工也不愁,为什么还卷成这样?
就是因为在新加坡人际社会间,有很深的“歧视链”。
比起内卷,新加坡有一个历史更久远的同义词:Kiasu。闽南话音译词,就是“怕输”。
90年代,一位新加坡漫画家创作了漫画人物“怕输先生”,30年后,这位“怕输先生”仍坐拥无数粉。
想赢,要做人上人,看不起不如自己的。这层“Kiasu”心理,早已嵌入新加坡人的血液,成为教育图腾。
因此,就算职业工人收入不错找工不愁,那又怎么样?我坐办公室你通下水道,我吹冷暖风,你披星戴月。
说到底,教育制度根植于社会文化。若社会看不起职业工人,教育筛选呈现在个人层面,就一定会极力规避成为这种人。
可见,职业歧视,才是新加坡人卷不停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咱们国内“补不停”的核心推力。
既然谈到恢复,又有媒体说当时“双减”错判了两大巨头。
这点我完全不认同。补课之诞生固然不能怪教培,但新东方学而思风头极盛时的手法,堪称作“恶”。
如何约束?
这里放一篇旧文校外培训的那些“不作不死”。
那时我就提出,教培助长了焦虑。通过强调负面情绪,颠倒逻辑,夸大不实效果,
导致思绪不定的家长在话术的营销催化下,犹如被架上烧烤架的蚂蚁。
教育资本化,比房产金融化更可怕。
都是刚需,后者可以自作选择见好就收,前者在营销的刻意渲染下,紧紧hold住家长心绪命脉,恐惧成了无底洞,怎么填补都不够。
“你不参加培训,我们就培训你的竞争对手”。将教育做成对立,利用家长焦灼来填充自己的钱袋子,冲着这句口号,就不能算错判。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要给这条“巨龙”松绑,如何将其合理约束?
除了场地硬件、资金监管与价格约束之外,我希望能够取缔教培机构的宣广功能,只保留对师资实力、课程内容与课表的正常展示。
至于手法,大众监督之余,可开启家长举报途径。只要老师分发营销式劝说或危言耸听,家长可凭截图举报。
立足于学校的系统教学,要不要培训,怎么选择培训,让家长孩子根据学习情况自行决定,而不是被校外培训制造出来的焦虑恐惧所裹挟。
如此,让教学回归知识,还培训界一方善良与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