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说了吧。福州一中就是中考卷王界的“照妖镜”

教育   2024-11-10 08:08   福建  

朋友圈前几天刷到一个图片,大家可能也都注意到了。

 

有家长来问,福州一中干嘛排到老六?

教学质量效益评比,大致排序各高中的投入产出。评价的内容很多。投入包括人、物、财,产出有统考或竞赛的成绩、学生综合素养,办学质量等等。

其中,家长关心的是自家娃经过三年高中学习后,是否还能与中考成绩至少同档次输出。

这么讲的话,一中坐后排,不能说很冤枉。

但这事儿,倒也不那么简单。

1

如果将高考成绩作为产出,中考生源+教学手法,算作投入,也应该算作原因。

以往很多家长不满一中的放养,认为学校没抓紧教学,没督促学生学习。

其实大家想想,进福州一中的,至少市排1000。这其中,高分统招与定转统去掉一半左右,定向生占一半。由于各校定向生名额分果果完就那么多,因此,就算是差校挨边进的定向生,也是该校的佼佼者。

什么意思呢?就,一中的学生目前为止,大多数还都是各自中考圈子里的卷王,内驱和自制大差不差。

因此,一般来讲,能够通过学校手腕抓紧的那些事,学生靠内驱就能办到,做不到的,光靠学校抓也没用。你见过几个上985211的学生,是单靠老师抓紧才努力的?

为什么说目前为止?随着定向生比例加大,生源后移,一中确实会有小部分学生需要老师抓紧才会学习。这是后面的事了。

既然之前的放养问题不大,咱们来看生源。这个也是一中被诟病的。

有些家长认为一中拿到了最好生源,也有些家长反驳说,最好生源在三附重点班。

朋友们,问题关键不在这里,而在于,福建中考成绩好的学生,是不是就是高中的好苗子?

换句话说,中考卷王,是不是一定就会是高中学霸?

2

众所周知,近几年福建中考频出“气候灾难”。龙卷风席卷各大校园,几十万学生化身“风中舞者”,无一幸免。

后果就是,中考成绩无法精准筛选出优质苗子。

想想就知道。卷子不难,分数过于集中,导致一平方分的地盘,能挤上一操场的学生。问题是,靠基础分高昂而踩踏上天的同时,智商就一定占领高地了吗?

题目过于简单,尖子生发挥余地受限。2020口罩年中考骤然走易,相当一部分尖子落档,成为了那年中考的新闻。再往后,这种现象越来越常见。

尖子生掉下来,就必定有中上水准的孩子一跃而上。那么,这些孩子进入一中后,会怎么样?

一中的课堂教学略有拔高,内容较之教材本身,涉猎更广些,补充也多。如果课堂反应活跃,很多老师还会适时抛出一些难题,用来激活那些机灵鬼的念头。

课后作业不容易,而半期考与期考的难度比起作业,还要高上一截。

学校提倡孩子自行发问,学生更可以窜班来问老师。晚自习常常有课任老师到场,也需要孩子主动消化知识后发问。

期考结束直接放假,高考前甚至还有近一个月的长假。

可以说,在一中想跟上教学,一样很重要的东西不能少:到位的理解力。

咱不说自制力了哈,前面提了,基本没缺。但,有自制不等于会理解,特别是高中知识,没有理解光靠刷题,甚至会陷入迷宫。

那是不是每个上福州一中的“中考卷王”都有相当的理解力呢?显然不是。前面说过了,福建近几年中考的培养路径,不必然直接导向优秀的理解力。

可想而知,这部分以中考卷王之名,而实际理解力没有到达一定高度的孩子,在一中的日子会比较难过。同时,这种境况也凸显了福建中考亟待改革的窘迫困境。

可能有家长会问,为什么不能是三附呢?

3

这个原因很简单。三附的重点班筛选,一部分上的是竞赛标准,一部分是自设考题,这二者,都直接指向对理解能力的考察。

更勿论,三钱与附创对学生的培养期长,早的5年级就开始跟踪,误判的可能性很小,尖子生的针对就很精准。

反观三附平行班,筛选路径是中考,表现的就一般多了。

厦门高考数据为什么比福州的普遍好看?因为厦门筛选得更早,标准更高。一二检卷难度跟福州比,直接甩出了福厦高速的距离,再根据这个成绩将优质生一场场纳入囊中。你就说,人家的生源是怎样的吧。

不过,就近两年看,福州一中也有对策。

那就是扩大竞赛生源。

通过早期介入小学高年级与初中校筛选,尽可能扩大优质生源选拔。由于选拔的标准是竞赛,因此,理解力成了头号门槛,极大减少了模糊性。

这些学生入校后,即使没有竞赛后续,也能以到位的理解能力参与到统考队伍中去,增强了一中的实力生源。

再者,一中利用对竞赛生的额外课程安排,相当于班级之外另起炉灶,类似“隐形重点班”,虽然不如三附那样全天候,但好歹有了个重点培养。

基于福州一中老师的软实力与硬决心,这套方法必定在几年之后,给一中带来整体变化,并且,是好的变化。

让我们拭目以待。同时,祝福福州一中。

黑三子
人生海海 遍地故事与事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