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个热搜,大家都看到了吧。
提升师资学历。幼儿园小学的要求本科以上,中学的以研究生为主,包括硕博。
其实,这早不是新闻。
这回提的是全国示范,一二线城市早就由于岗位稀缺人才拥挤,抢先开启了一地博士互相背刺。
深圳21年喊话博士任教,一些地方收揽师资就像搞“博士竞”大比拼,福州前年也有职业学校招聘体育老师要求博士学位。
体育博士给职校孩子上体育课。你品。
为什么会这样?无非硕博扩招向下兼容。真正需要硕博的岗位没那么多,外加经济下行。
参照北大核物理博士应聘城管,武大研究生上流水线,学历越卷越高,匹配却越来越低。
博士不值钱,人人考博士。
文凭越来越贬值,孩子家长越来越拼命。
伴随而至的,是近乎绝望的极致卷。
每年开学季,孩子抑郁都要刷一波热搜。
除去器质性病变,抑郁的本质就是个人价值受挫,转而对内攻击。
极致卷,将孩子的个人价值绑定在一张文凭上,心灵需求被物化,不抑郁就真见鬼了。
首先,得是没啥玩乐吧?我记得我小时候,那叫一个漫山遍野。同学约起来,家家户户窜起来,也没耽误人人有书念。
现在是课间憋尿课后补习晚上没个好觉。小学6年中学6年,好容易熬到本科结束,好家伙,硕博说来就来。人生一晃近30。
那个退休的高校老师怎么讲来着?现在的大学生就像药渣子被挤干,还能正常?
再来,人际感知单纯,难适应社会。
这个好理解,高强度卷出来的,眼里只有题,跟人交流都像是在解题。
说这个事儿,是因为感触太深。我记得大致就10年前,公司招的大学生,7月份来的,年底就能笼络上下安排统筹。处世历练灵活,融入人际很快,尾牙晚会啥的,一股脑交给这些孩子很放心。
现在可好,简历一个赛着一个美丽,硕博头衔看到眼花,到头来,技术拎一拎还行,领会客户意思方面,只能十有二三。对人情话语很陌生,仿若来自另一个世界。
很难用,更不好提拔。
还有,不会变通。
过于漫长的求学,执着于单一赛道与价值标准,思维运作单调,都导致了不撞南墙不回头。
你跟他解释吧,他能高度自洽地一顿反驳。你说不对吧,课本上好像说得通,你说对吧,现实中尽挨着锤子。
读书很好,但如果不是确凿走科研路子,在通识教育(一般是本科)之后进入生活实践,很有必要。
大20几年埋头题海,在应该历练与见识人性的年纪死磕公式,相当概率会把人生走堵。
很多人表示,这不就是市场规律吗?供过于求,于是有了惨烈竞争。
什么是市场规律?优胜劣汰,对吧。这是人类群体的理论规律。但是你要知道,社会运行到一定阶段,政府出面干预市场,也是必须的。
这种干预,有时恰恰保护了弱者。
解释一下。
僧多粥少放纵竞聘,于是人人钻研硕博。可是,每个家庭都培养的出硕博吗?
只说一个小事。bu ke。大家都在喊双减,君不见,初中bk在高中面前就是个小弟。各公寓别墅酒店,遍地组班家长。一科一节200-300不过分吧,小班名师翻几番。一个学期15-20节,一学年两个学期加寒暑假,这样三年。你算。
硕博更复杂。学费住宿之外,学术导师圈层的那些事,你想。
这样的支出,有的家庭洒洒水,有的家庭呢,怕是缩衣节食还要愁眉苦脸,毕竟生活还有大把吃喝拉撒。
那你说我补不起,只念个本科好吧。行啊,不过找工时等着受锤。
最关键的还有一个问题。就算拼出硕博,得到了什么?
众所周知,本科通识硕士攻专,博士进入细分科研领域。既如此,你一个职校体育老师,要体育博士干嘛?教中学数理化,博士真比本科好使?念完北大核物理博士需要付出多少知道吗就给上城管了?不应该。
大家看出来了吗?学历贬值一回事,孩子穷尽小半生的辛苦努力变得不值钱,这才是最让人痛心的。也是家庭与个人生命资源的极大浪费。
卷死卷活拼出圈,就赚那么点汤汁,个人价值被严重抑制打压,这对极力追求的人生公平吗?
于是你看到了,不生养早躺平,倦怠但紧张,戾气一触即发。这样的社会,对谁都没有好处。
市场规律具有指导价值,但当供求过于悬殊时,它就会把博弈发挥到极致,无人性地将单方面价值贬到最低。这时候,就很需要政府出手调节。
首先,扶正纠错。什么性质的岗位匹配什么学历。低了当然不行,高了也不收,不做无谓的浪费。比如,博士一般就是科研领域,来应聘中学老师,不好意思,不需要。
类似。
由此,不必要人人无尽头地卷硕博,年轻人将更多的精力思想,放置在创造生产成果当中。
另一面,孩子的努力与能兑现的价值匹配起来。学有所得,本科有地方工作,硕博也不至于太窝囊。知识获得尊严,人才得到尊重。
其次,加大职业校与企业的实践合作,提升职业学生的能力,加强对口用工,参照德国二元制小学毕业就分流,大学生退学去上职校。德国的职业教育真比咱们强?一篇文章把它说清楚。实际上,咱们这边已经在试点。
最后,做大做强综合高中,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有公立高中上。
这样一来,合理清晰地规范了各层面用工,不同的孩子自行选择各自发展,社会自下而上地搭建起稳固的金字塔架构。
而不是任由“丛林法则”般竞争厮杀,所有力量一股脑往上踩踏集中,伤者无数,而其下方空虚疲软,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