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教改又“作妖”。这回冲着选拔去,叫“0.5+3”模式。
简单来讲,就是以教育集团为单位,开启内部优先选拔。
集团初中成员校的学生,在初三上学期结束后,有机会直升集团龙头高中或是本校高中。比如,56中符合条件的初中生,可以选择上北京四中,也可以选择56中高中部。当然,都不选择的话,就继续初中课程,参加全市中考统招。
选拔的依据,是初中两年半的综合素质评定,以及初三上学期期末全区统测成绩。
这波教改比起取消小四门,家长群显得波澜不惊。要不觉得与中等生无关,要不就是对北京教改早不以为然。
在我看来,家长们过于掉以轻心。“0.5+3”无论对中等或是顶尖生源,都影响重大。
首先,为什么改?
初升高选拔之前有两种模式。一个类似2+4。就是将选拔时间点定在初二下的期末,通过筛选的尖子生在初三就介入高中课程。还有一种,就是在一二检的时候选拔。
“0.5+3”,选拔时间介于二者之间。很有可能是经过对2+4的考察,发现预判错误率过高。也就是说,初二下选拔为时过早,无法合理评估到生源水平。而虽然一二检后筛选的错误率收窄,但那时候再开始高中知识传授,又迟了点。这才将直升时间又挪了挪。
从技术面讲,改变选拔依据,将日常纳入考核,也有利于延长观察时间,减少误判。
那为什么要在教育集团内实施呢?
很简单。促进集团内互助。
一开始成立教育集团,互助就是口头上的。但正所谓无利不起早,没好处别人怎么上头?这回教改就是给甜头,窝边草先供自家兔子吃。那你说,谁最关心草长得好不好?
一句话,大锅饭换成责任入户承包,别的不说,积极性一定是提高的。
问题来了。头部高中不好的教育集团,怎么办?
直升肯定不划算,尖子生一定参加统考争取重点高中。问题是人家那边已经收得七七八八了,还能剩多少给你?竞争更加激烈。
划到重高集团内的生源也不划算。以前只要一个考试成绩,现在提前到初一开始的日常,除了初中无时无刻战战兢兢,小学提前卷是一定的。更辛苦。
还有一些中等生家长窃喜,认为这下好了,尖子生提前走人,定向名额下移到自个儿身上。相当于新政策朝自家丢了一块馅饼。
朋友们哪,你不想想,重高招生计划没变,尖子生划走一部分名额,统招与定向生的数量减少,这对中等生就是利空。
说回福州。
2020年6月份,三中率先成立了第一个老八所教育集团。今年1月份,随着二中教育集团落地,除了一附之外,老八所收官。
加上更早些时候的延安集团,21年的屏东集团,福州优质教育资源基本都有了着落。
至于附中,人家不加群是因为与初中部血肉相连,早就形成一个密不透风的圈。
剩下就是福一,确实有点孤苦伶仃。初中部不争气,三牧又不能明目张胆地拉进群。
喏,这就是老八所集团构成。大家瞅瞅。
以福州这样的成员校构成形式,如果也搞“0.5+3”,一附之外的老八所格局会被完全打乱,毕竟很多成员校根本不够看。再者,延安集团的成员校尖子生会上延安高中?一定是突围统考。屏东也一样。
那么,如果福州也搞集团内责任承包,弱校的头部直升老八所之外,剩下的继续吃老八所定向生。而弱集团的初中名校会更加奋不顾身考老八所,加大了对剩余名额的抢夺。
为什么我说短期,因为这样趋势下,强校教不到尖子生,弱校吃不消尖子生。老八所会被彻底打乱,大概率整体教育水平下滑。福州教育格局完全洗牌。
还有一个事儿。
现在福州即使房价下调,学区房仍还相对矜贵。如果也搞0.5+3,家长必定会转向优质教育集团的成员校,房价命运的齿轮随之开始转动。
不知道福州敢不敢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