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中专天才姜萍,不值得家长追捧

教育   2024-06-15 11:21   福建  

1

无需质疑,姜萍就是数学天才。

入围名单上,前11名有普林斯顿剑桥MIT清北,12名之后有清北中科院新加坡国立,中专生在头部杵着,就不可能是一个努力可以解释齐全的。

部分自学教材我看了一下,《高等数学》,《偏微分方程》。怎么说呢?我一个朋友跟我说过她的亲身经历。一开始英语都是不及格,直到初三有天下午睡了一觉醒来,一直到后来的后来,英语几乎都是不怎么念都能满分。

就是这种感觉。你会觉得跟自己不是一个空间的碾压。甚至给一般人近乎邪门的感受。倒不是说这几本教材是天书,就,以小姑娘的教育基础接触这些,还出成绩,是真天赋。

网上很快就沸腾了。声音大多集中在为什么天才漏网?我们的教育体制要如何改革?也有线下家长朋友私信我,大多以抱怨为主,认为咱们的教学就不适合孩子成长。更有网友拉浙大下水,说你们怎么能错失一个天才呢,责任多大知道吗?

既如此,索性详细聊聊这事。

2

姜萍的新闻我前两天就看到了,没特别感觉。前几年也出了一位,好像是快递小哥吧?破解数学难题,还进高校给一众博士生上课。还有一位大专生,凭借努力上MIT。

这样的例子一定有。甚至于,这些都只是被发现的。我们就说,姜萍如果没有遇见王闰秋,她这辈子有可能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毕竟天赋在那里,但就不会有数竞12,也不会有今天的天才传奇。

那么,民间还有没有被埋没的“姜萍”呢?肯定有。我们退一步,不说一定是天才,就这些年看到的,一些孩子真的很可惜。聪明,也没有抗拒念书,但就是因为引导疏忽,走上另一条人生路。

那就有很多家长问了,这难道就不是教育的错误吗?这个问题凸显了几个认知误区,我们来理一下。

首先,公众教育不负责筛选天才。

一个原因是师资。除了部分名师以及顶流初高中教培设计之外,绝大多数教师就是个通识教育水准,这意味着,老师本身没能力识别出潜力苗子。

另一个原因,就是教学方式。我们国家目前公立中学是大班教学,一个老师负责至少两个以上班级,近百个小孩。确认天才不是一眼认出来的,需要跟踪观察,没有哪个老师有这个精力。换句话说,老师过分将精力投放在一个孩子身上,对班级其他小孩也是不公平。

再有,考试。初高中统考兼顾大众,考察综合。姜萍偏科严重,数学再好也基本无缘顶级高中。那你说这样的考试不对吧?什么才是对的?姜萍对了,绝大多数靠综合拿分的孩子怎么办?

那为什么姜萍反而在中专被辨识出来了?很简单。中专只学语数英,压力不大要求不高,姜萍反而有充沛的时间钻研数学。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她遇见了王闰秋。否则,钻研得再深,也不一定会去参加这种比赛。

事实上,去看看教育发展史就会发现,教育这玩意儿一开始是与老百姓无关的,那都是贵族的事儿。全民培训都是冲着为国家服务去。斯巴达,全民习武不给识字,个个肌肉发达跟兽似的。为什么?就是要拉出去打战嘛。要不怎么干雅典。

柏拉图认为教育才能提高素质。他主张全民教育不分男女,但他也明确提出逐层筛选进入社会不同阶层,跟咱们目前的分流很像,年纪都吻合。

为什么要说这个?咱们眼下的初高中乃至大学通识,尽可能在公平层面,让能念书的孩子都有书念,这已经是一种进步。

家长或许不服气,博主按你这么说,活该天才陨落?这是另一个话题。

3

我们前面说了,除非是极少数名师或是顶流中学教培设计有这个可能,否则,鉴别个体特质靠谁?家长。甚至于,即使学校有所察觉,家长不配合的话,大多落空。

但就我看到的,很多家长做法很矛盾。

筛选天才首要条件是什么?因材施教。什么意思呢?悟空跟老祖说不爱学那些打坐参禅,老祖也看出这猴子可教,偷摸给上72般变化,这才有了斗战胜佛。如果老祖不予理会呢?悟空顶多待几年烦了,继续回去当山大王。

开家长会时校长经常讲,让有余力的孩子吃饱,就是这个意思。有余力的孩子潜力大,深挖才能出成果。若也只浅浅刨几下,人参果都得烂地下,谈什么出人头地。

所以重点班为什么实行了那么多年。就是在因材施教,让有余力的孩子窜出头来。

这几年为什么全部阳光分班了?家长不高兴啊,说不公平。

再来,掐尖,竞赛。这是不是在给潜在天才铺路?可家长又不高兴了。上个月我到某头部校教务处喝茶,主任给我看投诉转件,我数了数,一个星期7天,转过来3000多封投诉,都是家长状告掐尖和竞赛。理由很简单,也是不公平。

我没说家长做法不对。我可以理解。掐尖和重点班加大教学分化,也加重了家长孩子的焦虑,我想说的是,咱们目前的公共教育趋势越来越倾向于大众化。包括定向生比例不断加大,也是在力求教资公平。

而天才,其实就是公平的反义词。它本身驳斥了智商公平。

这样的大环境下,家长若想挖掘孩子潜力,或是培养孩子上塔尖,不能全靠学校教育,真得自己多上心。

4

这回二检后有不少家长找我,问能不能给孩子判断一下。

我说把孩子卷子拿出来我看一下。家长拿出手机从智学网调出卷面,我问孩子复盘了吗?把小题分载下来,标准答案打印出来,一题题地,复盘了吗?

家长一头雾水外加不屑地问我,干嘛搞那么复杂,你就跟我说一下孩子这分数能上哪些高中吧。

我旁观好几个家长群,发现咱们的家长越来越喜欢宏观叙事。比如,国家大事,政策走向利弊,天才猎奇,教育反腐金额,学校老师八卦,诸如。唯独对孩子学习的细化部分,没有耐心。

我不是说关注宏观无用,格局观带来细化指导。我的意思是,我们最终是要培养好自家的娃,最终还是要回到孩子学习的细化操作上,才能切实带领进步。

一张张卷子一道道题目,一个个转化,一次次沟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尽管这注定是细碎与寂寞的过程。

姜萍遇到伯乐上了热搜,那之前呢?之前那些坚持,一道道题,一个个理论摸索,看不到出口时的黯淡失落,这些也都是天才经历与摸索过来的。

很多家长口头说关心孩子,其实就是个自我慰解。你让他去收集近几年真题,去筛查孩子缺漏,去跟老师沟通细节操作,去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漫长、枯燥、反复、艰难,但这就是学习之路。

有家长说我不懂学习本身也不是高材生,这也没问题,可以跟孩子聊聊天,听听孩子的苦恼,腾出个肩膀给孩子靠靠,抱抱他说爸爸妈妈支持你。态度到位,办法都有。

事实上呢,我们看到的很多是家长发泄完不满,转身就打开抖音悠哉去了。一边埋怨教育没有挖掘天才,一边又大肆抨击重点班和掐尖。而当孩子需要真实帮助时,就把一切责任推卸给学校。

5

姜萍被大家看到,有几个因素在共同起作用。

天赋和兴趣。伯乐。常人难以企及的坚持毅力。这些都不可复制。但还有一点值得警醒,就是家庭。

根据纪录片描述,姜萍本来可以上高中,因为家里经济不允许只能上中专。

家里经济不允许也注定了,在姜萍的成长过程中,就算早早显露出天分,家里也是不可能,或大概率没有意识去培养。

我们当然不是在指责姜萍的家庭,生活的难处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我是想说,家庭的切实参与很关键。

而对于我们普通家庭,但凡将更多目光放在孩子身上,实打实地解决些力所能及的问题,我相信,很多孩子会成长得更加愉快,与自我舒展。

说到底,与其追捧不平凡的别人,不如赶快去抬高每一个平凡的自己。


黑三子
人生海海 遍地故事与事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