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租房,一年我比别人多花一万块
情感
2024-11-22 12:01
广东
今天的文章呢,是来自我的私教课学员@迎吉。这一篇文章是她在北京的两次租房日记,非常真实。她租房的过程有哪些新奇有趣的过程呢,一起来看看。想必生活还是要多探索,尤其是刚刚接触还没有太多经验的时候。和之前相比,算是物美价廉,不仅节省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成本,又住得很舒服。说起之前租的房子,不禁吐槽自己是个大怨种,租房十分草率。去年每个月花4000左右的房租,每天通勤往返两个半小时,一年光房租和通勤费就50000多,我可真是北京挣钱北京花,一分都不想带回家。同事还调侃我,说我很有钱,当时我和傻子一样,就知道嘿嘿笑。起初刚到北京为了省钱,我还在青年旅社住了一周,然后趁着上班空闲时,在各种app上看房,下班约中介实地看房,看的次数多了就觉得房子都那样,也没啥好筛选,而我也必须在一周内找到房子。那时在北京人生地不熟,没法找人合租,我又担心合租室友不固定,不爱干净,不安全等,便一心想租独卫。可我公司偏偏在雍和宫二环附近,主卧独卫一个月4500左右以上,远远超过我的预算。我只问了几个同事在北京租房通勤的情况,都说:北京通勤来回两个小时是普遍情况,我又不想去赌合租室友爱干净,一股脑只看独卫的房子。我当时都没想着多去实地看看,再研究租房网登记的合租人信息,找住得久的人合租,说不定我的担忧是多余的。在很多问题上我老是一根筋,不懂得变通,不去想办法解决,也不愿多花时间去找找看,只是逃避式地解决。逃避可不是最优解,这不,一年下来,比别人多花10000多,还住那么远。北京很大,东西南北都能找独卫,就看我想住哪。我当时没有想法,也怕麻烦,同事建议我住南边,他说:北京南站、北京西站、大兴机场都在南边,出去坐车很方便,而且他和另外两个同事也住南边,我要是有啥事,他们能及时过来帮忙。我一听反正通勤都1小时起,住哪都一样,离他们近,周末还可以约着吃饭玩。后来我才缓过神来,我是来打工的,又不是天天要去别的地方旅行,离车站近有什么意义,再说大家都有自己的圈子,不可能周周聚。哎,我发现当我没有规划和想法时,就容易被所谓的“好处”所迷惑,实际这好处对自己没啥用。而且更搞笑的是,除了回家我就没有去过车站。咱就说公司在北二环,我住南五环,我妥妥地怎么远怎么住呀。要是我顺应公司方位住北五环也肯定比在南五环近,这样一来通勤时间会大大缩短。不得不说通勤时间长很消耗一个人的心力。刚开始我还想着在地铁上看书,学习,把通勤时间都利用起来,直到我经历了北京的早高峰,才意识到我在异想天开。在高峰期能上地铁,要么等,要么体力好,拼命往上挤。地铁上更是人挤人,压根不怕司机急刹车,摔个狗吃屎,就这玩手机都费劲,更不用说看书了。有时运气不好,遇到有气味的人,真是度秒如年。最让我闹心的是冬天的温差,地铁上25°,外面零下10°,每次坐地铁我都像做了个汗蒸,满头大汗,一出地铁站寒风吹得我瑟瑟发抖,一个不小心感冒就赖上我。好不容易到公司,可还没有开始干活,早已疲惫和心累。我老是安慰自己:习惯了就好了,殊不知是接受了疲惫和心累的状态,强行微笑。真是怀念之前通勤10分钟的工作。我想找房的时候我耐心一点,格局再打开一些,多约中介去看房子,不局限自己的条件,说不定就不是大怨种了。不过,经历都是帮助自己成长的,吃一堑长一智,也算是给成长交学费。九月多我先问了问怀左学长,他也建议我重新换个房子,又能省钱,又能节省通勤,何乐而不为。思路定了之后,我就开始做准备。这次为了租到物美价廉的房子,我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向同事们打听租房的事情,包括通勤、房租、室友等小细节。了解后就开始在app找房子,约中介去看房,尽管很折腾,却一直提醒自己:不要怕麻烦,一定要多看,只有看得多,才有机会找到自己想要的。看了很多套,满意的就一套,我正要租,却被通知已租出去,好房子抢手得勒。在我很失落时,朋友给我发了现在住的二居室,离我公司1.5公里,图片上房间特别宽敞,家具很新,房租还比之前的便宜。我立马约中介看房,确定房子和图片没有差距后,就交钱签合同,这是我租房最快的一次。老实说,像这种物美价廉的房子,犹豫一下,就被租走了,我必须果断一点。当晚,我就感叹:我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像好房子一样——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我搬过来半个多月了,每天通勤15分钟,不用挤地铁,有更多时间去看书和运动,我不再害怕加班晚回去走夜路了。加上在市区,和朋友约个饭,吃完骑车半小时就能到家,让我有了久违的轻松感。闲暇时,我喜欢骑着小电瓶,听着歌在小区周边转悠,像旁观者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尤其是为生活奔波、匆匆而过的行人。我从他们的面孔、步伐里窥见了生活的压力和希望,大部分时间我也是那样,但当时我感受到片刻的宁静。再说说我的室友,是同公司不同部门的男同事,特别喜欢做饭。这让我想起了刚参加工作和师父合租二居室的场景,他也对美食情有独钟,而我时常扮演洗碗刷锅的角色。室友除了爱做饭,还是个羽毛球爱好者,一周有三四天会在球馆待五六个小时。他早上打两个小时球再去上班,下班又继续打三四个小时,晚上10点左右才回来,我都不知道他从何而来的精力。说来,我们合租完全是个意外,原本是和我的朋友合租,中间发生了变故,打破计划。恰好同事在找房,我找室友,简单交流后一拍即合,算是共赢,不过还得谢谢他,要不然我得垫付另一个房间的费用了。对于合租我所担心的问题都没有发生,我们在生活习惯、卫生情况上大体一致。平时有时间就闲聊会,没时间就各干各的事,像朋友一样相处融洽,很轻松,也很自在。老实说,我特别满意这套房子,尤其是通勤只需要15分钟,每天都活力满满。我一般6点半起床,先看会书,再煮碗面煎个鸡蛋,或者蒸红薯做萝卜汤,总之碳水蛋白质蔬菜缺一不可。不慌不忙吃完后,打开B站,拿着弹力带跟博主练习开背10分钟后再出门上班,那叫一个悠闲。我现在的房间还比之前宽敞,它自带小阳台,采光特别好,加上我绿色的床单和粉嫩的桌布,整个屋子充满生机。屋里有一张大桌子,为了看书方便,我还特意网购了学习椅,坐着不累还方便移动。白天,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光线落在书上,随着我的翻页,光线也跟着移动,特别惬意。最近我越来越喜欢读书了,并且和怀左学长约了一个读理论的计划,两周一本,读两遍,第一周读第一遍,先大概了解,第二周读细一些,串一串关键逻辑。本周我读的是费孝通的《生育制度》,本来以为很难,读进去后发现真的是好书呀,后悔没早点读。唉,早点爱上读好书就好了,不过现在也不算迟。最近我的状态都挺好的,每天一醒来就读书,晚上没事也读书,不怎么玩手机,生活也充实起来了。期待我能一步步完成计划,读好书,打开思路,写出更好的文章。也许这些好状态,都是这个房子带给我的,爱了,爱了。我住得越久,就越喜欢这个小屋,准确来说是喜欢这种轻松自在的氛围和状态。不得不说,多花心思找到的房子满意度就是高。在北京租房的这两次经历让我意识到在一些重要的、长期选择上,我总是不规划,胡乱做。可明明我去了很多地方,经历了很多事,工作了三年多,做事为什么还像个小孩,在很多问题上依旧只能看到一面,考虑不到更多的可能性呢。是上天对我太好,没有给我阻碍?还是我都巧妙躲掉了?我一个人独自在外省生活了快四年,大事小事全靠自己做决定,每次遇到需要思考的事时,我都以一种看似最简单,但毫无成长的方式去解决。这些方式大多是逃避性的,要不然就是拖着,最后被别人推着走。拿第二次租房的小插曲来说,本来是和朋友一起合租,合同都签了,但想了想,感觉不合适。后来再一想,万一合租闹矛盾,家明明是下班累了治愈自己的住所,到头来变成烦心的地方,又何必给自己埋雷呢!可我要是在提议合租前多思考,多想想,后续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好在,最后也没合租成。现在再去看这件事情时,只能说我的思考模式有问题,会被当下的好处所局限,以为那就是最好的选择。其实,不仅仅是这件事,这些年遇到需要思考的事情我都以类似的方式解决了,过了许久才后知后觉,错过了更好机会。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我也是。可我的选择都局限于当下怎么舒服怎么选,并不往长远了想,殊不知,很多事情都是前期选择的结果,前期不做好选择,后期只能承担。另一方面,我长时间的独居,形成了封闭的自我,没有见过其他的处理方式,稍微有好的就认为是最好的。今年下半年,我在努力打开自己,有认识新朋友的场合就去参加,想从交流中得到扩宽自己的眼界。上周末就有一个小的突破。我们给同事搬完家,最后各自回住的地方时,地铁上只剩我和另一位同事,平时我俩不怎么交流,我很害怕尴尬。但这次我主动打开了话匣子,抓住他国庆去国外玩的事情,把我感兴趣的事都问了一遍。我发现就这简短的交流,我对去国外玩要准备些什么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对出国玩祛魅了,它并没有高不可攀,更重要的是我主动开启了话题,两个人都聊得很开心。以前我可是把:我不会,我不敢,我害怕挂在嘴边的人,现在当这些话到嘴边,或者发出来时,就立马撤回,换成:我慢慢学,我努力说,我会尝试。当对自己的否定少了,肯定性的语言多了,心态就发生了改变。语言是一种心理暗示,经常对自己表达肯定,就会慢慢变得积极向上。不知道大家意识到没?我们在说否定性的话时,很大程度是被情绪带着走,而不是针对事情本身。反而我们把关注点放在事情上时,就会说一些行动性的话,去指引自己把事情干好。我身边厉害的人就不会被情绪带着走,比如怀左学长、我的大领导。他们从来对事不对人,专注于事情本身,不会否定任何人,只想着事情该怎么解决。我和他们一起做事时,就很舒服,没有任何压力。我也在慢慢修炼中,经常暗示自己:不要被情绪带着走,三思而后语。最近,我又把理论书捡了起来,督促自己读理论书,打开思维。我发现理论书就像硬骨头,初尝没味,越啃越有嚼头,而且还得看纸质书,边画边写边想,就越读越有劲。有时,看到作者把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出来,让我们看清制度的本质,不禁赞叹先辈的伟大,以及惋惜自己的无知。之前会问自己,知道这些有什么用,还不是得乖乖遵守,顺应社会的规则,现在我有了一些答案。当我了解了制度背后的逻辑时,不再是盲目地遵守,而是很清楚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去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对于那些束缚自己的道德,也能以更开阔的视角去看待,慢慢放下对自己的约束,成为一个打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