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与你见字如面”
现在我就喜欢安安静静读经典的感觉,速度放慢,一边读一边做做笔记,联系生活做一番思考。为什么我说推荐年轻人读读这本书呢?真的,里面有太多可以拿来就能直接用的智慧了。
过去我还以为只是兵法,但只有自己认真读了之后才发现,除了兵法之外,很多思维也可以放到生活当中。你想哈,打仗费钱费人,这事情不容易办,所以兵法的目的,肯定是想小成本大收益。
那么,对照我们的生活。年轻的时候虽然机会多,但摔一个大的,很久也爬不起来,而且年轻时候容易冲动,考虑问题不周密。刚好,《孙子兵法》就是教这个的,督促我们做选择要慎重,要多方考虑,怎么避实击虚,怎么拿下大收益。
简直就是高价值版本的成长手册,所以我真心推荐大家去看。
接下来,我将分享过去两周我自己读了半本书后的读书笔记,字数不少,但相信会有某个点,触动到你。
(一)站在一条战线上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里面提到计算实力要关注的五个基本点,分别是道、天、地、将、法。读的时候我在思考,为什么把「道」排第一呢,简单聊聊。
原文中,「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这里的道,并不是《道德经》中的道,而是特指政治基础,要让人民和君主在一条线上,君主可以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放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你做什么,别人支持你,大家思路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统一思想非常重要,因为人的想法不同,只有把思想统一了,事情才好办,做事才有人支持。
所以咱上班,看到了吧,最多的就是开会,各种大会小会,没完没了。
没事也要说两句,好像废话还一大堆,就是为了统一思想。
三国中后期,曹丕逼着汉献帝玩了一把禅让制,承接了汉家的天下。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蜀汉那边,传一个消息,说曹丕把人汉献帝整死了,简直篡汉狗贼。但其实,汉献帝活得好好的,要吃有吃,要钱有钱。
为什么要放那个消息呢?因为刘备打的大汉的旗号,汉家天子都把江山给人了,刘备这边显得有点尴尬了。
你可能会说,禅让是假的呀,但这个事情,上层知道,老百姓是不知道的。就像我们现在,敢说新闻报的都是真的吗?具体情况咱也不知道。
这里我又想到一个点,说上古时期,尧舜的禅让,我怀疑是不是也是这样整的?我们听到的,是其乐融融的故事,真实事件,是不是刀光剑影呢?回到蜀汉,那边通过说曹丕弄死了汉献帝,激发人民的仇恨,进一步增强了政治合法性,然后刘备抓出窗口期,赶紧称帝,表示要继续扛大汉旗帜,顶大汉的后腰。
到现在我逐渐发现,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日常生活中,小到伴侣,再到家庭,到团队,到更大范围,统一思想的工作要一直做,当然也不能所有都统一,抓大放小,大方向的一致性,必须要抓。
写到这里,我也理解为什么宋江当梁山老大,演的戏那么足了。刚开始晁盖嘎了,大家让宋江上,他不上,扭扭捏捏,其实也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表演,给众人传递一个信号:我不想哈!是你们逼我的。
后期收了一系列朝廷战将,收一个宋江就让一次位,也是在传递这个信号,试探梁山众人的底线,并且暗示招安的事情,看大家反应。一来二去,把大家磨的,再也没有当初那股干倒一切的劲了。
思想是啥,这是基础,也是核心,所以《计篇》把道,放第一位。
(二)拆分问题
《计篇》,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也就是说军事是特别重要的,关乎国家兴亡,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
ok,到了这里,问题就出来了,确实重要,那么如何研究,到底该怎么研究呢?
看内容的话,下面接着就是五个要素的论述,但这是人家作者的论述,放生活中,关于许多重要的事情,如何研究,如何做,我们通常是懵的,抓不到要点。
比如学习,比如选工作,比如选择伴侣,从哪些具体的方面去研究和考虑呢?我们以前上学时,大人和我们说最多的,就是去了学校要好好学习,什么是「好」,具体怎么展开,并没有说。学习态度、方法、习惯;如何规划精力、时间……等等这些,都得靠自己摸索。
长大后,关于工作和伴侣等重要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靠自己摸索。那么这个时候,再去看《孙子兵法》的论述,就能发现,有具体的核心点,知道如何去发力,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有关键要素,就有了指路明灯,高效、精准;没有呢,只能跌跌撞撞,盲人走路一般,一路摸下去。
关于研究军事的五个点,分别是:道、天、地、将、法。道是政治基础,要获得广泛的支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天地就是天时地利,是客观环境,看看有哪些可以为我们所用的优势条件;将领的素养和能力,也是决胜的关键;最后法度、管理、用人、后勤等一些操作,也都是必备品。
模仿这五个要素的话,我们要去做一些事情,也可以从类似方面去考虑。
1、有没有人支持,尤其是身边亲近的人。有助力,做事会更有信心,能获得精神和物质的帮助,做起来更有动力。即便支持力度小或者暂时没有,我们也可以去争取,不要总是憋着一股劲,觉得你们都不懂我,我要单枪匹马。把支持搞得多多的,很重要,最起码心情也好。
2、结合实际情况,一定要实事求是,看看有哪些具体困难,有哪些优势条件;哪些地方我们可以发力,哪些地方发不了力?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可以发力的地方做到最好,无法使劲的,交给运气,尽人事,看天命。
3、个人素养和能力。能力可以去学,可以去培养,另外态度、内在力量也很重要。遇到问题是严阵以待,还是慌不择路 ,区别是很大的。
4、精力和时间的管理,计划的设定,物质条件的保障等,是我们做事过程中每天都要考虑的。合理规划,有持续的保障,心态良好而稳定,才能持续做下去。
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
(三)基本盘要扎实
《孙子兵法》的核心不是奇谋诡计,而是实打实,所谓的兵者诡道,其实就像踢球时的假动作一样,做这些是为了迷惑对手,但这只是辅助,真正的核心还是基本功、身体素质、传切配合和团队整体实力。
《计篇》中讲了诡道,如:「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但前后各有一句关键句,要注意一下。
前面的是:「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这里强调的是基本盘打硬之后,我们再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情况去变化,去做假动作,去迷惑敌人。你带一帮老弱病残,假动作再多,也是去搞笑的。没人能只用假动作就可以取胜,即便迷惑成功,也得需要雷霆手段。
后面一句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说明所谓的假动作,是为了调动对方,让其大意、展示弱点,然后我们抓住其薄弱点,直接痛击,用小代价拿下大收益。
这里我小结一下:1、稳固的基本盘是核心;2、非不得已,不要硬刚,多调动别人,出其不意,尽量减少成本。
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并没有。
书在这里放着,大家都读过,你可以确定你能骗得了对方,而不会被对方骗吗?在基本盘稳固的情况下,还有一个关键的硬实力——判断能力。
对方也来骗你,你一下就上当,出去就被人吊打,多难看呀。所以历史上真正的名将,判断力都是非常强的。举一个《三国演义》中的例子,东吴打魏,张辽守城,东吴方用了一个计策,派人半夜四处放火,然后喊城里乱了,乱张辽这边的军心。
大家想想,如果咱晚上睡觉,楼里的人都喊起火了,咱跳起来一看确实有火,而且别人都在跑,那咱大概率也会赶紧跑,哪还有什么判断力,无非就是赶紧那块被子、毛巾,打湿,披在身上、捂住口鼻,压低身子跑。
张辽面对乱象,身边人也慌了,他冷静下来判断说,不可能全城起火,更不可能内乱,一定是有间谍在放火和发假消息,然后立马派人去查,果然如此。解决了这个问题后,他将计就计,设下伏兵,打开城门,也放假消息,说城里乱了。结果东吴名将太史慈直接往里冲,被乱箭射死。
读这块时,我被张辽的冷静程度、精准的判断力,以及反应过来后的将计就计震撼,名将就是名将,真不是一般人。
就拿我们来讲,先不说假动作,遇到困难、遇到急事的时候,是能稳住、冷静应对,还是慌得不行,焦虑不堪,满世界找人求助呢?
需要学习和修炼的东西,很多很多。
(四)准备工作要做好
《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讲的不是打仗,而是打仗前的准备工作,要算成本,要做一个细致的规划。孙子不是那种起哄的,让我们干就完了,而是反复告诉我们,打仗要死人,很费钱,要把仗算好,能不打就不打。
放现在社会的话,孙子是那种,让我们好好挣钱,但也要好好攒钱的人,靠谱又实在的大叔。看他算账,很细致,如「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日费千金,十万之师举矣」。
打仗就是烧钱,就是打后勤,别的都是虚的。
开篇就算账,这也是孙子提醒我们,做事,尤其是重要的事情,开始之前要好好谋划,能不能做,能做的话,物质能不能保障,别充大的,要实事求是。
放在生活中,我觉得很有启发,比如买房,按照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别跟着别人瞎买。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小了可以慢慢换,别一下子直接买能力范围外还很多的,稍微遇到点困难,就可能火烧眉毛。
把账算好,心中有数,非常重要。
我们很多时候只能看到好的,光鲜亮丽的一些,而容易忽视实际的、真实的、隐秘的一面。带十万人出去打仗不容易,就咱们现在出去旅游一周,有火车有飞机,都得花最少几千块钱,十万人呢?中午吃顿饭,十万人得吃多少,一人拉一泡,一座小山都有了。
为什么后期宋江着急着要招安?一方面他自己确实想,本人是从体制内出来的,吃了很多红利,而且想要名要利;另一方面,梁山后期几万人,光靠抢粮食吃大户和山下几个饭店,根本靠不住。
说的挺好,什么到了山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咱就按6万人来算哈,还基本都是老爷们,一人喝半斤酒吧,一顿就喝三万斤,天大大呀!吃一顿黄焖鸡,每人按照半只算,三万只鸡没了,土豆、青椒、酱油、醋、料酒都是海量的,从哪里找?
李逵负责哈哈大笑,大口吃肉可以,但作为老大的宋江,各种问题都得考虑呀。都说婚后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咱经营自己的小家庭,几口人,都费劲,别说宋江管理几万人了。
招安,就可以转移矛盾,让朝廷去接手,消化矛盾。
再看看《西游记》,一个日常节目不是打妖怪,而是化缘。走着走着唐僧就饿了,然后就要叫唤:哎呀,饿死了,谁给为师去化缘。大多数时候得孙悟空去,因为猪八戒只想摸鱼,走几步就找个地方睡了。
这才是日常。
凡事,都得算账,会算账,能赚钱,经营好,才是硬功夫。
(五) 控制成本
《孙子兵法》第二篇除了算成本之外,还重点强调了战争的害处,提出「兵贵胜,不贵久」的作战指导思想。文中的胜,指的是速胜,本来筹备战争的成本就高,拖的时间越久,钝兵挫锐,危害巨大。
这里我学到了两点:
1、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要认识到代价与成本,不能只看到收益;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先说第一个,我们看别人做什么,拿了什么成绩或者物质奖励,往往只能看到好的,看不到他人的努力和机遇,或者只把他人的成绩简单归结为努力,觉得自己努力也可以。另一方面,成功的人也会把真实机遇隐藏起来,给人讲故事的时候,做一些简单的归因。
比如孙悟空回来做演讲,说他之所以能练成七十二变,就是因为自己努力,当年远渡大海,穷的连裤衩子都没了,后来一直端盘子、洗菜,一点点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下面的猴子听得热血沸腾,觉得自己也行,立马就去饭店端盘子,但其实人家遇到了菩提祖师,根本没和你说。
我们得有个基本的判断,不能全信,不能盲目,更不能被当下的利益所迷惑。《孙子兵法》里讲「不尽知用兵之害者,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说的就是一定要有代价思维,凡事皆有代价,没看到,也要想到有代价。
再来说第二个,兵贵胜,不贵久,这里的胜,指的是速胜。
因为打一次仗的代价太大,所以长期远距离作战的话,有可能会把国家拖垮。放在生活中,有非常典型的案例,比如准备考试,尤其是一些缺乏环境,更多要靠自己自律的大考。
比如考研、考编、考公等,有些人虽然考了好多年,但每次都是快考试了才准备,准备的时候也不用心,多次下来,自己心气也没了,还没考就觉得没希望。更好的状态是什么呢?前期先认真了解,大量搜资料,参考别人方法,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备考安排,然后尽全力去考。
尽了全力,哪怕一次没考上,也能看出来自己的努力天花板。如果成绩差不多,至少知道该继续往哪里发力,当然如果尽全力了还差很远,那尽早放弃,不是那块料,也能减少一些沉没成本。怕的是什么,就每次都不认真,每次都觉得自己可以,一晃好多年就过去了。
要么不做,要么尽全力做,这才是真正的高效率。
(六)低成本,高收益
《孙子兵法》第二篇中讲到,善用兵者,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简单来讲,就是尽量吃敌人的,抢敌人的,因为打仗消耗巨大,长期作战会让国库亏空,所以吃对方的,好处多多。
跳出来看,这其实是一种思维,即做事的时候,讲究「低成本,高收益」。
当然,这不是说咱们在生活中光占别人便宜,去了别人家又吃又住又弄铺盖不走了,而是说,当我们面对问题,面对新局面的时候,先不要埋头苦干,而是多动脑,多考虑如何可以节省成本,轻松拿下。
前面第一篇,孙子讲,不要只讲军礼,兵者,诡道也,即调动敌人,攻其无备;第二篇讲取用于国,因粮于敌,也是少消耗自己,多消耗敌人。孙子在反复强调,多思考,抓主要矛盾,尽量不硬刚。
读三国时我注意到了这一点,有时候魏国这边出动了,蜀汉这边,常规思维就是咱怎么打,但诸葛亮几乎每次都会和东吴那边招呼一声,想和他们联合出战,或者让他们去牵制曹魏。当时我读的时候,注意到的是诸葛亮的思维,咱们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会焦虑,会蛮干,人家总是先想怎么调动最大资源,怎么省力一些。
这个思维,很重要,在生活中的适用面很广,比如工作、比如交际、比如经营感情。
少蛮干苦干,多用一些巧劲,说不定事情做得很好,咱这边消耗的成本也低。
做事很重要,如何节省成本也很重要,而且很多时候,往往是出力不讨好,即咱很努力,但效果很差,那有没有想过,是不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光蛮干了,却根本没去分析呢?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孙悟空。
很多人说感觉孙悟空也不行呀,而且战斗力好像作者写崩了,前期好像很厉害,一般人都打不过,结果取经路上,遇到一个妖怪,就要去找帮手,再遇到一个,还是要找帮手,好像谁都打不过了。
咱们排除作者写崩这个可能性,结合现实生活的的话,前期猴哥在创业,经常面临生死局,不拼命不行,打的时候得尽全力;后期是打工,一个月几百块钱玩什么命啊,能摸鱼就摸鱼,能让上面的人自己收拾就去收拾,所以很多时候看着像玩一样,遇到妖怪就立马出差,能摸鱼,能旅游,能交朋友,还不那么费力,何乐而不为呢?
要知道他可被压了五百年,即便刚出道的时候像个愣头青,500年的冷静期,能想明白的早就想明白了。
尽量低成本,尽量高收益,多好。
(七)最高目标
第三篇《谋攻》,开篇提出了: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前一句可能有点反常识,都百战百胜了,还不行吗?
其实已经很厉害了,但作战必有损耗,层次上比起「不战而屈人之兵」,还是差了一点。
但这里要注意,「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即便再厉害的人,不是每一次作战都可以实现。所以孙子是先提出一个最高目标,让人心中怀着这个目标,能实现,那肯定是最好的;实现不了,也没啥。
此,为孙子的追求,然后,取上而得中。
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抢地盘,江东专注于地理位置更好的荆州北部,刘备他们抓机会去拿荆南四郡。荆南好拿,大部分地方望风而降,刘备集团没费多大力气。同样的,刘备取西川,打到最后,本来刘璋还可以坚守城池而战,但他没有,选择了投降。
这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己方实力保存,对方财务和人力保存,并能为我所用。但刚才我说了,这是最好的状态,但不一定都这样,刘备后来带兵打东吴,被火烧连营,结果就没那么好了。
ok,到这里,其实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即什么情况下可以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最起码,要满足两个条件:1、你实力够强,对方觉得和你打,毫无胜算;2、即便对方实力尚可,但战斗意志薄弱,已经不想打(案例,刘璋)。
比如咱俩身体素质,半斤八两,你甚至觉得可以打败我,那咱俩单挑时,你基本不可能直接认输。可假如你面对的是重量级职业拳手呢?面对是巨石强森呢?算了算了,何必呢?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嘛,投了算了。
第二种,我可以打败你,但打赢了坐牢,打输了赔钱,你来打我吧,我躺地上直接看车,早就想换新款了……
类似的,第一篇提到的「兵者,诡道」,也得有强大的实力做支撑。诡道,也就是各种假动作,迷惑敌人。但如果你没实力,即便你把敌人暂时迷惑,敌人反应过来后,你还是打不过。就像米国之前的名街球手教授,假动作确实很多,但最厉害的,还是他稳如老狗的中投。没有这一手,做再多假动作,也是笑话。
实力是基础,诡道是手法,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目标。
(八)代价前置
《谋攻篇》,谋的是什么呢?是尽量以不损伤、小损伤拿下敌人。为此,孙子强调百战百胜,不是最好的,因为会一直有损伤;强力攻城更不好,这是不得已的办法,死伤惨重。
同时他把攻城的惨烈状态描述得很生动,并且写了代价,可能「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为什么要写这个呢?这里有个思维——代价前置。
我们看一件事情时,尤其是有明显利益时,往往只能看到利益,被眼前的好处所迷惑。但凡事皆有代价,拿到好处的另一面,肯定会付出代价,只不过有些代价在明面上,有些在暗面。
看不到不代表没有,生命中所有的选择,都标好了价格。
孙子在反复强调成本、代价、死伤、消耗,他是在提醒君主和将军,打仗是一件成本巨大的事情,所以咱一定要动脑,行动以「小代价大收益」为原则,没事就往这方面去琢磨琢磨。
给我们的启示,在生活中,当我们准备做选择,尤其是大一些的选择时,要多考虑,各方面的东西最好都能考虑考虑,尤其是代价。做了这个事情会损失什么呢?做不成的话会付出什么代价呢?如何才能低成本拿下呢?
不要直接去做,要先多动脑。
具体在打仗时,孙子说,「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不若则能避之」,这就是说,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说起来好像特别简单,对吧,但其实我们的常规操作是,能拿下的,不尽全力,导致失败;拿不下的,非常装叉,充大的,损失惨重。
比如我之前提到的考试和买房的案例,重要考试,应该倾尽全力,集中资源,尽量毕其功于一役,但很多人嘴上说重视,做的时候总是被焦虑和懒散支配,最后其实都不用考,根本不行;买房的时候呢,非要买大的,超出能力之外的,借贷很多,遇上风险,立马嗝屁。
能拿下的,保证拿下;拿不下的,压根不开始,这需要判断力,需要强大执行力,需要耐心,需要水平。
「五则攻之」,说明即便能拿下的,我方占据大优势,也不要飘。即便拿着屠龙刀去杀鸡,也要按部就班去执行,保证自己不出现失误,平平稳稳拿下。
又稳又辣,全程冷静,这话感觉真好。
(九)知己知彼,很难
第三篇的最后,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后面还接两句: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这样的金句,过去我们都听过,但那时候大概率没有深刻的认识。所谓的知己知彼,即要达到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的统一,清晰认识自己,同时全面了解规律,在这样的统一中去做事,成功率会高很多,达到百战不殆的境界。
在生活中我们有类似的感觉,面对一个新局面,如果我们有实力,且对自己的实力非常了解,那首先最起码是有底气的。如果对新环境再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就可以想到更好的对策。
拿猴哥来举一个例子。
猴哥刚开始和唐僧走上取经之路时,和唐僧说自己的本事,那基本是遇神杀神,遇佛灭佛。遇到白骨精,三棒子打死,然后被唐僧赶走;遇到金角银角,准备收拾了的时候,太上老君来了,说这是我的两个小童,给我留下。
后来猴哥就明白了,以后遇到怪,得先打问打问,一看有没有关系,有关系的不打;二看有没有激发唐僧的同情心,激发起来的,缓一缓再打。
他对自己的实力是非常了解的,这是知己;对路上妖怪的设置,走了几段路后也逐渐摸清了规律,后期干活就更顺一些,逐渐达到了主客观的统一。
了解自己,类似走夜路拿着一个强光手电;再熟悉情况,那和白天走路就没什么区别了。
具体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需要先了解自己,没事多思考、反省、对比,批判,才能更加深刻的了解自己。
不要觉得我还不了我吗?事实上,确实不了解。因为许多时候,我们的观念是被他人灌输的,而且我们总会极力掩饰自己、避免直面,所以我们感受到的,是隔了很多层的自己。
真正的了解,需要在实践中,冷静观察自己的感受、思想、习惯和行为,该鼓励鼓励,该批评批评,客观冷静地反思,然后在与他人的广泛对比与对自己的深思中,才会有切实的认识和进步。
了解自己很难,需要花费很多心力。接着,了解事物的全貌与规律,同样需要我们花时间去钻研。在了解外物的过程中,分析自己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把能做的做好,暂时不能做的继续等机会,实在做不了的就放一边,这样就有了清晰的做事思路。
拿焦虑来讲,要么是不了解外物,要么是不了解自己,将自己交给恐惧支配,平白耗费许多心力。后来我有了一个习惯,即事后看看,自己最害怕的出现了没有。大概率没有。所以下一次焦虑时我就会暗示自己,不要想太多,把手头的做好就行。
踏实做事,路就会出来。
(十)先为不可胜
《孙子兵法》第四篇《形篇》,是我最喜欢的一篇,里面有一个核心思路:做事不着急求结果,先稳固基本盘,把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等待时机,机会出现,顺势拿下。
原文:
1、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2、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3、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标了序号,我们分别看一下。
第一句,说明厉害的人,都是先做好防守,稳固基本盘,能拿下的直接拿下,暂时拿不下的就猥琐发育,等机会。
第二句,这里是区分哪些我们可以做,哪些不由我们控制。我们能做的,或者先做的,是做好防守,不被打败,而胜利,需要时机,需要对方失误。我们无法做到百分百胜利,但可以尽全力打好基本盘。
第三句,一个小结,胜利可以预测,但不能百分百拿下(要看时机)。
放生活中,可以直接应用,尤其适用于常焦虑的人。焦虑源于恐惧,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胡思乱想,易焦虑的人在碰到问题时,很容易把问题放大,5分的问题,放大成10分,然后还要继续分裂出多个,越想越焦虑。
应用上面的思维,我们可以把事情先做一个区分,哪些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哪些不受我们控制;即便在可控的事情内,哪些是长期的,哪些是短期的。把可控的,扎扎实实做好;不可控的,放一边。短期的事情直接去做;长期的事情,日拱一卒。
这样一想,你会发现,担心的许多事情,其实都是不可控的,既然不可控,想那么多干什么。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就拿房价的升降来讲,这个不受我们控制,我们能做的,无非是结合自己的需求和实力,想买的话,买个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
还有人经常担心未来工作的情况,孩子的情况,伴侣的情况……活在当下,咱就始终抓好,自己可以控制的,稳固稳固,再稳固。
读到这里,越发感觉到孙子稳如老狗的做事风格,反复强调,一定不要冒险,要稳固基本盘,能碾压的尽量碾压,暂时打不过的,积累力量,有了大胜率,再打。
下面一句,他强调「守则不足,攻则有余」,这其实是一个倒装句,不足的时候就防守,不要浪;有余之后再去攻,不是势均力敌,而是强调有余,去碾压,这样损失小。
然后呢?「自保而全胜」。
保全基本盘,不要去赌,拿不下的可以慢慢拿,稳扎稳打,孙子的思想,太适合指导我们普通人做事了,主打一个稳。
(十一)等待本身是一种智慧
《孙子兵法》第四篇《形篇》,讲两个让我觉得很实用的思维,一个是「等待」,一个是「有余」。
先说等待,等待本身就是一种大智慧。孙子在书中强调,不足则守,然后扛住对方进攻,积累力量,等待机会。
教员在《论持久战》中,通过对全局和局部的分析,得出抗日战争我们要经历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即扛住对方进攻,转入相持,敌我力量发生变化,我方实力增强后,开始反攻。
为什么说等待是智慧呢?
因为我们都太急了,着急要结果,着急成功,着急在单位时间内做很多事情,成不了,要么崩溃,要么放弃。但事实上呢,好事多磨,能带来好结果的,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我们去慢慢做。
就拿我个人来说,30岁以后,我发现在读书上,能真正静下来了。之前我读书也是囫囵吞枣,现在就喜欢读经典和深一些的理论,一天读一小部分,慢慢琢磨,思考,然后把想到的写下来。这种日拱一卒的感觉,是我现在喜欢的。
《孙子兵法》我就是这么读的,两天读一篇,细细琢磨,每一篇我能平均产出三篇读书笔记。
越是喜欢的,越应该细水长流,相互陪伴,享受长期滋养的感觉,着什么急呢。不得不说,慢下来的感觉真好。
再说有余。
有余以后再去进攻,其实这里孙子强调的,还是不要硬拼,不要赌博式冒险。因为硬拼可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许能赢,但本钱没了。有本钱,就有机会,本钱花完,东山再起不是说着玩的。
这也是我喜欢读《孙子兵法》的一个原因,因为我们的人生,就是努力攀爬的过程,用个人努力换取各种生存资料,这其实和打仗,原理是一样的。把孙子的思想套用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转化为:
1、持续积累实力,能沉得住气;
2、想换工作,也不要裸辞,要骑驴找马,并且下一家,一定要比前一家好;
3、多攒钱,少浪费,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4、想买大件,有余则攻,即咱买下,即便分期,也要保证有余,能力之内的。
有余,可以让人感觉到安全感,从而才会有轻松感和掌控感。挤压太重的生活,人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就没有空间放松和思考了,更容易因为焦虑而犯更大的错误。
不足则守,有余才攻。
(十二)胜于易胜者
《形篇》中,讲到了一个关键点,原文是「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句话很有意思,甚至有点反常识,等等,怎么个意思,善于打仗的人,打的都是能拿下的仗?
这其实是符合孙子的一贯思维的,冒险的事情咱不做,赔本的事情咱也不做,打不过的就赶紧跑,要打就要准备好,最好还能迷惑敌人,尽量打击敌人的软肋,然后猛踹几脚。
所以他在前文说,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一战成名天下闻的战斗,在孙子看来,并不是最好的,因为能达到这种传奇性,必然是不好再次复制的,即便能复制两次,也不能一直复制,早晚都得还回去。
我想到一个案例——武松打虎。
武二哥在景阳冈打虎后,天下皆知,但我们了解故事后会发现,一来他当时也吓个半死,二来和老虎打的时候,但凡有一点点失误,比如被扑倒了,被老虎尾巴扫到了,体力提前耗尽了,二哥都得交代在那里。所谓的天下曰善,都是口头上的事情,转瞬即逝,但再次让武二哥去做,那可是要命的事情。
太传奇的,会要命的,可能赔本的事情,孙子都不建议去做。
他说真正善于打仗的人,厉害的地方在于几乎没失误,然后顺利拿下可以拿下的敌人。所以「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败而后求胜」,有足够的胜算,做好准备,再去打,直接下去瞎打的,大概率会败。
这给我的启示有两点:
第一,做事前,尤其是面对要花许多成本的事情,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做大量的调查研究,不要瞎不拉几直接上;
第二,做选择的时候,尽量选择自己可以拿下的,即便是预想中有点超难度,也尽量选那种踮一踮脚就可以够到的,完成比完美重要,拿下比失败更有意义,然后积累小胜为大胜,持续积累成就感和自信心,一点点取得更大的成绩。
拿一件我自己的经历讲。我当时考研,先选本专业内比较不错的学校,然后选择招人相对多一些的,最后锁定了华中师范大学。也有再好一些,但招的人少的,但考虑我的备考时间、学习能力和成功率,我觉得考上华师的可能性有70%以上,然后就选了华师。
胜于易胜者也,我非常赞同这个思路。适当冒险是可以的,但大多数事情上,尽量拿下能力范围内的。
稳一些,追求成功率,一步一个脚印,就挺好的,很适合普通人的发展之路。
(十三)保持观察
第四篇《形篇》,讲的是军队的实力建设,属于战前;而第五篇《兵势》,讲的是战争力量的运用,即战时的管理与战术配合。《势篇》主要讲到的一个点,是奇正。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就说先用部分部队在正面或攻击、或钳制、或者诱骗敌人,然后安排着预备队,等待机会去抓胜机、抓敌人薄弱点,出其不意攻击对方。
举个形象的例子,我上去扇他一巴掌,赶紧跑,这是正兵;哥们在路边拿麻袋和棍子等着,这是奇兵……
这里指明了一点,不要把所有的部队一下子都压上去,要有后手,有预备队,要讲配合,讲战术。战争中的奇兵,至关重要。读《三国演义》,诸葛亮每次安排打仗,基本都是谁谁,上去诱敌;谁谁,在半路伏击;谁谁,负责收尾。
分工严明,配合有度。
正兵在钳制敌人的过程中,统帅可以观察战场形式,抓到机会,再派预备队去拿下。这给我们的启示,即在日常生活中,做事要留一手,不要去赌小概率,不要一把全压,咱不干那样赔本的事情,一定要有后手,没后手的事情不做。
比如之前一个朋友和我说,家里有亲戚说有个赚钱的生意,让他投钱,说不用管,到时候等着拿钱就行。问我,我说这生意你了解吗?他说完全不了解。我说不了解,不用干活,只用收钱,你评估一下你和亲戚的关系,看看这掉馅饼的事情,为什么落在你的头上。
当然,不是说一定会赔钱,而是自己一点把握也没有的事情,尽量不去做。不做,至少不赔;真赔了,你还指望人给你钱吗?这也是孙子一直强调的,不做完全没把握的事情,尽量去拿下自己可以拿下的。就当下这个经济形势,你不理财,财就不会离开你。
即便是有把握的事情,也要留一手,要有余粮,要有腾挪空间,要预想万一遇到危机的情况,不要把自己逼在绝路上。
另外一个启示就是,在认真做事的过程中也要保持理性和思考,随时分析情况,关照大局,等待机会的出现。正合,奇胜,这个奇胜,也不是说奇兵上去就一定能胜利,而是需要统帅的分析和观察,把适当的力量安排在适当的地方。
放我们身上,即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也要一直思考,不要丧失自己的观察的思考能力,万事万物都是在变化的,当下不好,可能过段时间就会有转机;当下很好,也可能很快就会出现危机。机会是观察分析到的,并不是别人平白无故扔给我们的。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持续积累,不断提升思考能力,也很重要。
(十四)奇正相生
《孙子兵法》第五篇《势篇》,讲的是调配与战术的运用,我来说四个点:1、奇正变化;2、积累;3、实力加持下的变化;4、任势。
第一个,奇正变化。「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这里强调了奇正的配合,同时也说明,奇正配合的手法,是无穷无尽的。
所谓的奇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理解为自己做事要留一手;可以理解为做事时不同手法的运用;也可以理解为与他人的配合,尤其是难一些的事情,不要只靠自己,要和人配合。
拿篮球比赛来讲,五个人在场上,肯定不是硬杵在原地,而是有持球手,同时其他人配合、挡拆、跑位。出现机会的时候,把球交在最合适的那个人手里,然后他争取把球投进去。同时,持球人是不断变化的,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去控球和传球。
在具体的生活中,灵活做事,手法也是多样的。说一个小事,在家庭生活中,尤其涉及与双方父母的相处,我和媳妇其实也是在相互配合。比如给她父母买东西,我上;给我父母买东西,她上,钱都是我们的钱,但这样一交叉,一变换,显得就更好看了。有时候我买了东西,也说是她给买的,我爸妈就觉得这儿媳妇真好。
第二个,大量准备。
原文「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可以理解为,善于作战的人,会把势能积累到最大,把释放能量的距离拉至最短,然后造成最大杀伤。那如果往前推的话,可以看出,善战者,为了达到最大杀伤,做了大量的准备。
前期的积累,筹划安排和布局,耐心,对敌人的预判等等,都是需要花费大量功夫的。另一方面,最大杀伤,我们可以看成最大成果,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一次性把事情拿下。一次完成、做好,是效率最高的。不用心、不尽力带来的反反复复,其实是对自己的最大消耗。
第三个,实力加持下的变化。
原文「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一种理解是,治、勇、强,才有能力去表现乱、怯、弱。比如诸葛亮安排赵云出战,只许败,不许胜,把敌人诱骗到我方埋伏的地方。赵云实力强,才能表演打不过,如果他势力弱的话,上去就被人串糖葫芦了。
有了强大的实力,才能伪装,才能变换形态,而且伪装是有目的的, 为了达成某些目的而做的,指向性很强。就像我们说的外圆内方,心里有自己的坚守,道理都懂,但在具体的环境中,又能具体去适应。
第四个,任势。
原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我们可以把势,理解为调度安排,也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氛围的营造。放个人身上,同样一个人,状态好和差的时候,完全不一回事。所以《亮剑》李云龙说的一句话,我觉得很经典,他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而他带的独立团,战士个个嗷嗷叫。
这个点给我的一个启发是,在生活中和人相处时,要注意氛围的营造,要关注情绪价值。有时候我们着急说事,但氛围到了以后,事情可能水到渠成。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十五)主动
第六篇《虚实篇》,上来就提出了一个核心原则「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这里的“致”是调动的意思,即我们要调动对方,而不是要对方调动我们。
一个关键点,即「主动权」。被人调动就会陷入到被动的境地之中,下过棋的朋友都知道,一旦被调动、失去了主动权,那感觉,就跟当人家沙袋没什么区别。放在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上也一样,失去主动权,一直跟着人走,被环境调动,是非常憋屈的。
反思一下我们的成长经历,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是恋爱还是婚姻,我们在其中争取了多少主动?大多数时候,是随大流、被动走的,还是说是经过自己的规划、积极争取到的?主动与不主动,区别很大。
很多时候是这样的:咱自己不主动规划,别人就回来主动规划咱们,然后我们落入到了「致于人」的境地之中。
而且就我的感觉来看,许多选择,当时看好像轻飘飘的,但回头再去审视,相当重要,最起码对咱自己是重要的。
比如我大学专业选的文学,这就是我自己选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喜欢读书,是那种真实的、可以自我感知的、就觉得读书很爽的喜欢。所以我看了一圈专业后,就选文学吧,能多读点书,多点快乐,就挺好的。
这样的一个选择,别人可能会觉得不好,说你应该学什么什么。但无所谓,我觉得好就行,而且在过程中我主动参与、主动选择了,这种主动规划的感觉,很宝贵。
把主动权时刻拿在手里,我们才会有更多选择。人生中的宝贵时光其实不多,一味地被安排,当意识到真的不适合时,回头已经晚了。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教员也反复强调了主动权的重要性。他写到:无论处于怎样复杂、严重、惨苦的环境中,军事指导者首先需要的是独立自主地组织和使用自己的力量。被逼迫到被动地位是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恢复主动地位。
这段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类比一下,即便我们身处逆境,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力量,去争取主动。哪怕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多少能争取一些主动的内容。主动是最重要的,只有先主动起来,把东西拿在自己手里,自己可以去决断,才有更多可能。
反过来看,如果我们本身是一个没主见的人,对自己认识不清对周围环境缺乏感知,那无论是和人交往还是在做大选择时,很难看到主动的希望。多年之后再抱怨,当初如何如何就好了,……
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十六)致人而不致于人
继续结合生活聊聊「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个真的大智慧。这里的致,是调动的意思,其实也就是要有掌控感,而不是被安排和被掌控。
想要有掌控感,首先得有主动权,没主动权,谈不上掌控感。而最初培养主动时,得勇敢,不怕失败,知道很多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勇气是主动的第一步,在生活中什么都怕的人,肯定活得很被动。
那我自己来讲,我就是一个一直在争取主动的人,并且我很享受主动给我带来的感受。上一篇读书笔记提到我的大学专业是我自己选择的,读研的学校也是我选的,毕业后的城市,买房结婚等,基本都是我自己规划的。一个是因为家里能帮的比较少,另一个就是我习惯了主动掌控。
当然,不是所有事情上我们都能拿到主动的位置,但肯定会留一些空档,只要我们愿意去抓,总会有一些主动性等我们去拿。接下来,我放在人际关系里,继续聊这个点。
很多人会抱怨伴侣,说对方如何如何不好,但类似的事情我听多了之后,也发现了一个核心点,即抱怨者的不作为。抱怨者总是希望对方全知全能,能感知到一切,并且按其心意做事,达不到就想抱怨。可这是不可能的,当你再抱怨对方的时候,对你们的关系,你做了哪些有建设意义的举措,你们一起有没有培养出良好的沟通模式和生活模式。
前期,缺位与不作为;后期,只靠情绪的输出,对关系的发展,有害而无益。自己的亲密关系,在关系的建设上,付出了多少。
主动把控和经营,也是一种主动性的表现。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吵架。经过我多年的修炼,当我面对伴侣的输出时,我基本能稳得住了,然后脑子快速动起来,分析对方的需求是什么,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尽量以小成本,缓和矛盾。
这里注意的就是,对方很多时候生气时说的气话,往往和其真实需求是不同的。所以占据主动位置,识别需求、把控情绪,然后精准打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我应该怎么做呢?
先稳住,不说伤人的话,这样可以避免把矛盾扩大化;然后让对方输出,火力点过了巅峰后,以询问方式说出自己的判断,引导对方的情绪落地;接着给足情绪价值,好好哄一哄,就拿下了。
但如果上去就对喷,那完了,当天算是废了,花时间和成本太大,得不偿失。尽量把战火扼杀再初始阶段。处理完情绪,可以再做一些建设性的沟通,引导对方说说不开心,把心底的需求说出来,这样深层矛盾,也能得到有效缓解。
案例就说到这里,最核心的还是要勇于任事,拿住主动权,多做有建设意义的事情。
(十七)聚焦
《虚实篇》中有两个很重要的点,可以直接指导我们做事。第一个是要学会「聚焦」,第二个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接下来我展开说一下。
先说聚焦。
原文是「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这句话的意思,即你防备的地方多了之后,每个地方的防守都是薄弱的。
放在生活中,也就是说,你很难做到在平均发力的情况下,还能把每件事情做好。我们习惯做加法,既想做A,还想做BCDEF……,结果呢,就是手忙脚乱,本来生活已经不容易了,还经常自己把自己搞得焦虑不堪。
因为,想做的事情太多,而我们的时间和资源永远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孙子在《虚实篇》中明确告诉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呢?
是避实而击虚。
这个点还可以继续拆解:1、永远有虚实,永远不可能做好所有事;2、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虚实中前行,要学会取舍,学会做减法,抓关键事情,然后集中精力和资源去做好,剩下的,差不多即可。
完美主义真的会害死人,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团糟。
再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原文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里的关键在于因敌变化而取胜,具体打的时候,还要看敌情,看天时地利,随机应变,随时调整具体的打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说起来简单,但在生活中实践,其实很难。正常情况是,遇到难题先焦虑去了,谈不上什么分析,然后能拖就拖、能耗就耗,具体做的时候呢,因为没有分析,也是乱做一通。
到现在我发现许多听起来简单的道理,我们也就听听而已,得去具体实践,才能知道其中蕴含的智慧。《孙子兵法》文笔不错,许多地方写得通俗易懂,但也是同样的,想把一些思路用到生活中,需要真正去实践,反复运用,才能多少学到点。如果只是看了,觉得懂,不实践,其实也就那样过去了。
当然,因敌变化而取胜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得基本功扎实,各种场景都见过,谙熟于心。啥也不知道,连分析都没具体的思路,那如果因敌、如何变化呢?毫无头绪。
所以不管学什么思路,总有一个手忙脚乱的过程,过去以后,才是积累的开始,多次,反复,了解得越来越多。再次遇到,我们才能去冷静分析、才能因敌而变化。这里还有一个小启示,就是多鼓励自己,少一些否定,这次不会,下次努力呗。
生活就是一个积累和学习的过程。
(十八)真正有利再去做事
第七篇《军争》,读的时候让我想起了跑位,里面「以迂为直」,还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明明要去网吧,却和我妈说去同学家写作业,出门后我先往反方向走,然后绕我家房子后面,再往网吧的方向走……
比较搞笑的是,长大后我和我妈提起,她说她都知道,但看我学习成绩没下滑,也就没管我。说一下《军争》篇中的两个点,一个是「危害先行」的思维,另一个是「以利动」的思考方式。
先说第一个,「危害先行」的思维。文章用一个大段落,专门讲了军争的危害,因为在急行军的过程中,有可能抢到先机,但你要急行军,必须得放弃一些物资,同时有可能打乱部队的协同,这有可能半路中了人家的埋伏,损伤惨重。
这里我学到的是孙子的思考方式,他永远是成本先行,拒绝大损失,一定要把账算好,把危害先摆出来,赔本的买卖绝对不干,实在打不过就不要打,赶紧跑路。而我们在生活中,会有赌的冲动。怎么说呢,小赌怡情,大赌可能直接把基本盘丢掉,那是孙子坚决反对的。
所以人家孙子在这一篇,把急行军的危害写得明明白白,告诉你,这玩意是需要高水平的,不要随便玩,也不要经常玩,等你有了高水平,并且在真正需要的时候再这样做。著名案例有司马懿打孟达,孟达算着时间觉得司马懿过不来,结果人家比他预期早了好几天,过去以后把他拿下了。
高难度动作都这样,做好了,收益高;做不好,损失大。
第二个,「以利动」的思考方式,简单来讲,即真正有利再去做事,真正对自己有好处再去选择。听起来好像和废话差不多,对不对,但其实并不是。想想我们做的一些选择,尤其是在大事上的,经常是被推着,或者因为焦虑而选择的,有没有真正权衡利弊,想清楚之后再做呢?
所以这里面可以分两个小点:1、真正有好处再选择;2、一定要认真思考。
如果我们能做到,选择的东西,是认真思考后,在大局上对我们有利的,那我们走的路,可能会更好一些。但事实上,很难做到,有时候是我们太年轻,看不到太多因素;有时候是因为焦虑或者冲动,在激情之下直接选择。
最大的经验:焦虑之下的选择,往往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