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人终其一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情感   2024-11-01 22:03   广东  

“很高兴与你见字如面”


点击上方图片听音乐

文字  |  怀左
排版  |  四月

前一阵读完《白鹿原》,我又想重读《百年孤独》,于是直接拿出来,到今天,全部读完。

 

感慨一句,《百年孤独》写得真太好了,处处是对于人生的感悟以及人的最细腻境遇的捕捉。

 

以前读不太懂,因为那时候习惯了连贯性且细节丰富的故事,《百年孤独》的内容有点跳,而且翻来覆去的人名让人绕,对于当时着急把书读完的我,根本没有耐心去品,也没有足够阅历去支撑理解力。

 

现在读进去后我反而发现,其实根本没必要去反复梳理书中人物的关系,人名绕就绕吧,乱点也不重要,即便理清楚了,又能怎么样呢,又没人来考我们,而且可能过段时间就忘了。

 

最重要的,还是深入到人物的每一个境遇之中,去贴近人物的感悟,把握他们有可能产生的情感,与之共鸣,与其共舞,然后联系我们成长过程中的诸多细碎,回忆,打通,再体验一下那些悲欢离合。

 

第一代创始人老布,他尽了最大努力去探索,但周围的亲人,没人理解他,直到被绑树下沉迷于自己的世界时,他还在与自己对话;老布的妻子乌尔苏拉,为了家庭操持了一辈子,多少次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是马孔多的开创者也是家族中的顶梁柱,但最后离开时,被草草下葬,基本没人还记得她……

 

那么多人的一辈子,都被浓缩在了这本书中。看完书回想标题中提到的,人生到底什么是最重要,也许会有一种深深的恍惚感,到底什么重要呢?许多曾经苦苦追求的,到头来都会如镜花水月,成灰成空,然后离我们远去。

 

接下来,跟着我,一起沉浸式地在书中转一圈吧。

 

 

一、积极探索,但无人理解

 

家族第一代人,老布,他刚出场时,身上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巨大的热情。

 

吉普赛人多次造访他们的村庄,先后带去了磁铁、放大镜、航海仪器、炼金实验室等物件,每一次,老布都会以百分之二百的热情去通过交换得到新东西,然后自己萌生新的想法,去做研究、搞实验。

 

比如,他觉得用磁铁可以吸到黄金,和他老婆说,以后咱们就可以用黄金铺地了;他觉得放大镜可以用于战争,于是自创阳光战,而且写了说明手册,还试图与政府联系,推广新战法;在自己家里研究航海仪器,并且发现了地球长得和橙子差不多……

 

从表面看,他是热情的,是有创造力的,是精力无限的,同时也是富有天才的,单单足不出户就可以研究出地球的形状,这可真是不简单。

 

跳出来再去看的话,可以看到新物件、新文化对马孔多这个封闭小村庄的冲击

 

曾经他们无忧无虑,只需要安心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想象一下村子生活,也许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单又朴实。但新东西来了以后,作为领袖的老布,首先就按捺不住了,他扔下了家庭,也抛开了责任,一心投入到了学习和研究之中,屡战屡败,越挫越勇。

 

动力因素,一个是热情,另一个就是焦虑。

怎么看他的焦虑的?

 

他和老婆说:就在那边,在河的另一边,各种魔法机器应有尽有,而我们却还像驴子一样生活

 

他觉得外面是好的,是先进的,而他们自己过得生活不值一提。当然也有许多守旧的人,抗拒新东西,想保持传统的特色。

 

这让我想到了旧中国遭受冲击时,迎新和守旧的一波人;想到了我们村子过去平和和安静,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现在村中人口越来越少,失去了过去的风采;还让我想到了我们这一大批人,在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觉得去哪里哪里就一定好,参加某种工作就一定高大上,然后再历练一番后,才能更加平实而全面地去看问题。

 

总会有简单的狂热,也会有狭隘的保守,但最后,都会偏向于中和,包容而宽阔。

 

都需要一个过程。

 

 

二、在孤独中燃烧自己

 

老布在探索方面的实践,基本都失败了,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他把精力都投入到了炼金实验室,也算一个相对安静的阶段。

 

分析他搞研究的那个时期,可以看到许多小起伏。

 

起初他老婆虽然不情愿,但还是支持他的,给他钱,给他东西,让他去折腾。后面老布完全不管家里人的死活,而且热情越来越高涨,甚至村里人都觉得老布已经疯了的时候,他老婆乌尔苏拉也无法再去包容了。

 

老布想远走,乌尔苏拉不同意,并且很坚定,说必须留下,没的商量,不然自己就去死;同时也让老布看看他的两个儿子——“管管你的儿子吧,瞧瞧他们,自生自灭没人管,和驴子一样。”

 

这里我想到了两个点:

1、现实拉扯。

2、能力有限。

 

第一点,无论你热情有多高,理想有多远大,你的所有努力和探索,必须要依托现实。在追梦的路上,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但无一例外,都会经受现实的拉扯。老布想搞发明和研究,但做这些事情,需要钱、需要大块时间,也需要后方的支持。

 

前期他老婆都支持了,但实在没什么成果,而且周围的糟糕声音越来越多,顶不住,是正常的。现实中的我们,不也一样么,年少十分,谁没有理想,谁没有热情,但绝大多数人,都会在隐于现实之中,担负起越来越多的责任,很少再提起当年的梦想。

 

也许偶尔会提,但口吻是自嘲的,自己笑笑,别人也笑笑,不过他自己心里知道,还是看重的,只是没办法再去全力以赴了。联系我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其实我也会害怕某天再也无法读书,所以在很早的时候起就努力养成习惯,只要有时间就读一读。

 

第二点,努力不一定能带来成功,成功的因素还需要时运和正确的方法。

 

当时老布所处的环境,整体还处于农业社会中比较落后的阶段,所以即便接触到新东西,即便他有创造力和热情,想探索出什么真东西,基本不可能。资源有限,能力有限,同时周围的环境也不允许。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是孤独的,一个人纯靠热情推动,但热情终究是有限的,看不到方向的前路,早晚会带他走入迷失之境。我大概能感受到当时老布的状态和心境,也就他一个人心中有伟大而美好的图景,但周围的人,没一个可以理解他。他的欢笑与悲伤,兴奋与孤独,只能自己去承受。

 

写到这里,我也能明白他为什么在乎那个吉普赛人——老梅。老梅算他的导师和知音,即便很多年才能见一面,他也想和老梅聊一聊,倾诉一番,分享一下喜悦与失败。

 

能说说心里话,总是好的,可知音难觅,更多东西,只能靠自己去承载。

 

老布是孤独的,他一直在热烈地燃烧自己。

 

 

三、情欲孤独

 

老布的大儿子(接下来就称老大)为什么会远走他乡呢?

主要还是因为恐惧和情欲带来的深深孤独感

 

那时候的老大,也就十几岁,身体发育很好,结果和村里一个跟他妈妈年纪差不多的女性厮混在了一起。某天,两人正在缠绵时,对方告诉他:从现在开始,你是真正的男人了,因为你就要有儿子了。

 

好家伙,天塌了,老大的天算是彻底塌了!

 

尝试代入一下就可以想到,这祸闯的简直就太大了。连续好几天,他都没出家门,只要那个女人再去他们家,他都会躲起来。再接着,他还是一直躲藏,被困在思绪中,晚上睡不着,脾气变坏,不想见所有人。

 

最终,在一次出门时,他遇到了一群外地来的吉普赛人,然后跟着人家走了。出走,也就是逃离,是他选择的解脱方式。他被孤独感与苦闷感折磨,用离开的方式,拯救他自己。至于能否拯救呢?

 

不好说,但在当时的他看来,那可能就是最优解。

 

起初被那个女人勾引时,老大也是矛盾的,他知道自己不应该上门,不能去找对方,但他就是控制不了自己。体验到性的复杂感受后,他一方面难以自拔,另一方面也想逃离。在这种纠结的情节中,他也尝试了一些出口,比如和兄弟倾诉,和伴侣吐露心声,但这一切的努力,都在伴侣怀孕后崩塌。

 

他本就不擅长表达与沟通,父亲不管他,常年沉迷于探索和实验中,母亲也很少与孩子深入沟通,一直忙着操持家务。他可以和弟弟说心里话,但弟弟年龄太小,可以在他的描述中略微共情,但无法在方向上引领他。

 

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活在了沉迷性欲但想逃离的孤独中,活在了整天担惊受怕、怕父母知道情况的恐惧中,活在了生活失去了平衡同时也实在找不到出口的苦闷中

 

客观来讲,孤独本身是一种状态,无所谓好坏;情欲也是正常的,不至于太糟糕。

 

但他遇到的问题,是自己实在太年轻,对这些情况没有半点驾驭能力。他无法疏导情欲,没法去经营那段感情,自己还是个孩子也没能力去照顾新生儿,另外那段纵欲式的关系更不敢让他爸妈知道。

 

前期只是悄悄纵欲,苦闷归苦闷,但还可以隐瞒;后期对方怀孕,瞒不住了,于是老大被彻底吓坏。

 

之前还能找弟弟说说话,现在像个缩头乌龟,最后,选择了离家出走。

 

 

四、暗恋的折磨

 

没有回应的热烈暗恋,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情。布恩迪亚一家,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小奥喜欢上了里正家的小女儿蕾梅黛丝,丽贝卡和阿玛兰妲同时喜欢上了那个意大利来的钢琴师,三个孩子都陷入了痛苦之中。

 

说一下丽贝卡和小奥,书中的细节写得非常好。

 

丽贝卡一个人经常在房间里痛哭,给对方写信,但不会寄出去,她用幼年养成的吃土的方式来排遣苦闷,趁人不注意就将捡来的土一点点吃掉,然后在暂时的解脱中寻求安慰。

 

小奥同样深受折磨,他心里一直想着蕾梅黛丝,却没有见面的机会。他会去对方姐姐的裁缝店里求偶遇,会去她家窗前找她,去她父亲的办公室找她,但她的身影只出现在他的心中,填满他的孤独。

 

丽贝卡持续吃土,小奥借酒消愁,两个人也只能找其他渠道去排遣心中苦闷,最后小奥选择了和父母摊牌,而丽贝卡给钢琴师写的情书,也被家人发现,恋情被长辈知晓。到这里,算一个难受阶段的结束,情欲孤独,暂时有了一个答案。

 

大人们一商量,决定为儿子去提亲,同时答应让丽贝卡嫁给钢琴师。

 

让我们来看这个事情,当热烈的暗恋发生时,我们可以把这思绪当成一股巨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强大、充满激情,但同时也冲满了破坏性。它会影响当事人的生活,破坏其内在的心理平衡,像一把大火,要么被甘霖浇灭,要么把一切都焚烧掉。

 

那时候的他们,年龄都太小,自己承载不了激情,只能去不断折磨自己,同时寻找排遣渠道。丽贝卡的哭泣与吃土,小奥的满世界寻找、借酒消愁等,都是在自我安慰。这把欲望之火是那么强大,遇到的人们,都得经历被灼烧的痛苦。

 

激情的发生,还是源于人心中的空缺。

 

空缺需要被填满,所以刚好出现那么一个人,点起我们内心渴望被填满的希望时,星星之火苗,就会形成燎原之态势。其实被喜欢的钢琴师和蕾梅黛丝,一开始根本不知道喜欢他们的丽贝卡与小奥的所思所想,他们没有深入交流过,也没有那么了解对方。

 

所谓的暗恋,就是在一方什么都知情的情况下,而另一方,却锁定了他/她,并把他/她当成了填满自己内心空缺的最好人选。

 

冲天大火,瞬间而起。

 

渴望得到,渴望在一起,渴望被填满,渴望从此之后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当这种渴望转移在一个人身上时,那个人就会成为这股渴望的承载对象,同时也因为那个人的鲜活,这种渴望会像火一样,越烧越旺。

 

烧的谁呢,烧的就是暗恋者本人。

 

因为暗恋,更多时候只是一个人的兵荒马安。你这边自己难受死了,而对方,毫不知情。找再多排遣渠道也没用,只能暂时缓解,要么去摊牌,要么一直压制,像戒瘾一样,过了那个劲。什么时候能过,遥遥无期,谁知道呢?

 

但很多人也不敢摊牌,害怕被拒绝,于是只能自己折磨自己。

 

 

五、迷失幻境

 

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老布,最后疯了,被绑在了树下。我个人挺喜欢这个人物,他是那种典型的领袖式人物,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像山一样的形象,后期一直热衷于研究和创新,迷失在了孤独中。

 

看下时间节点,老布是什么时候疯掉的?

 

恰恰就是在吉普赛人老梅死掉之后。老梅死的时候,老布和他媳妇乌尔苏拉都很难受,并且帮老梅办了隆重的葬礼仪式。我们尝试分析一下老梅和老布的关系,老梅是老布在知识探索领域的导师,同时也是他的知音。

 

当初,是老梅给老布带来了外面的新发明,并且给他送了航海仪器和炼金实验室。在老布沉迷发明的期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周围的人包括他媳妇都开始觉得他脑子有问题了,所以唯一能够理解他的人,只有老梅。

 

人生最重要事情上的,唯一的知音,可以想到老梅对老布有多重要。我想,这也是老布希望老梅住在他家的原因,他得找个人说话吧,得找个懂他的人,进行深入的沟通吧。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书中老梅死后,老布其实一直在心中默默悼念,他后来又回到了那个钻研炼金术的时期。这也是他排遣孤独的方式,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真正理解他的人死了,他只能用埋头苦干的方式,尝试减少自己的悲痛与孤独。

 

他是真的疯了吗?

 

我觉得不是,只是他累了,倦了,对生命没有热情,被痛苦压垮了。

 

所谓的疯,可能也是他能找到的最后的对抗孤独的方式。

 

故人,一个个在风中凋零。他会想起他杀死的那个人,会想起老梅,会想起自己父母,然后会为那些在死亡中孤独的人哭泣。曾经像雄狮一样的人,晚年孤独无依,说的话也没人听,孩子们也懒得理他,像极了许多老人的样子。

 

孩子们对老人的好,看起来挺好,但老人的真正孤独,没一个孩子能懂。下对上,与上对下的恩情,永远不一样,更不可能对等。晚年老布的失意,只能他自己去慢慢品味,然后在一个个睡不着的夜晚,折磨自己。

 

我感觉他有点像堂吉诃德,在很长一段时间,守着一个在外人看来甚至有点可笑的梦想。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一直坚持到最后。

 

被认为疯掉,然后被家人绑在树下后,神甫还来找他聊过几次天,尝试给他洗脑、传教。结果神甫根本说不过老布,他刚讲上帝,老布就说我不信,除非你拿上帝的照片给我看看。再后来,神甫也不去了,因为他说不过老布,怕被老布影响的,被动摇了信念。

 

蕾梅黛丝照顾过他一段时间,后来他就那样孤独地待在那里,没什么存在感,偶尔胡言乱语,像极了被压在五指山下的孙悟空。

 

直到生命终结。

 

 

六、没有希望的爱情,会将人压垮

 

没有希望的爱情,会将人压垮——聊聊为什么丽贝卡会嫁给野兽一般的何塞。起初丽贝卡是爱钢琴师的,但他们的婚礼一再推迟,甚至变得遥遥无期,两人的关系也停滞不前。

 

分析一下丽贝卡和钢琴师的性格。丽贝卡父母早亡,她被人带到老布家后,虽然被当女儿看,但本质上还是客居。她孤独、不安、惶恐、经常绝望,幼年有吃土的习惯,后来被老布一家强制矫正,但一遇到情绪激荡,还会选择吃土。

 

爱上钢琴师时,她内心平衡被打破,再次陷入到过去的惶恐和焦虑中,直到两人的恋爱关系确立,并且家人同意他们的婚礼后,丽贝卡才恢复正常。但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家里的小妹阿玛兰妲也爱钢琴师,并且极力阻挠他们的婚礼。

 

于是,婚礼一推再推,丽贝卡逐渐失去了耐心。

 

和丽贝卡不同,钢琴师像一个循规蹈矩的乖宝宝,关于婚礼的推迟,他好像没有太多意见。同时他胆子也小,当丽贝卡和他提出私奔时,他表示震惊,拒不接受。钢琴师并不是一个冲动的人,面子也薄,比较实在,很守规矩。

 

两个人,一个相对稳定(钢琴师),一个内在不稳,随时如火山喷发。如果说最初钢琴师的容貌、气质与平和打动了丽贝卡,那后面他的不作为、胆小懦弱与循规蹈矩,让丽贝卡一点点失去了耐心。

 

她本就不安,所以肯定渴望从伴侣身上汲取能量,获得安全感;而伴侣呢?不敢,害怕,不冒险,被动听安排,面对婚礼的拖延也没意见。这样的钢琴师,无法给丽贝卡安宁。

 

后面嫂子突然死亡,家中没人再提丽贝卡和钢琴师的婚礼,甚至连重提婚期的念头也被看成大不敬。于是他们的关系陷入停滞,沦为了无人理会的倦怠爱情,方向迷失,希望破灭。

 

丽贝卡陷入到了更大的焦虑和绝望中,重新开始吃土。

 

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在外游荡多年的大儿子何塞回家了。他像巨人一样高大,力大无穷,呼吸如火山一般,鼾声犹如打雷。这样浓烈的男子气概,瞬间征服了焦虑不安的丽贝卡,她感觉这才是真正的男人,而钢琴师像个娘炮。

 

对比何塞与钢琴师,前者的特点是阳刚、狂野、不犹豫、视规矩为无物,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影响他的行为。他与丽贝卡发生关系,三天后,他们结为夫妇。两个人自己就去了,也没通知家人,也不管别人的规矩。

 

那个时候,他们两人反而是三观一致,想法契合的,都大胆,都狂野,都是性情中人。

 

何塞还去把这个消息通知了钢琴师,钢琴师难受得脸色煞白,说:她是您的妹妹。

何塞:我无所谓。

钢琴师:这违背天理。

何塞:去他的天理!

 

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此时,被没结果的爱情拖垮的丽贝卡,重新寻找到了新的寄托,那就是何塞。

 

 

七、阿玛兰妲的“绝情”

 

说一个书中很难理解的情节,阿玛兰妲明明喜欢钢琴师,但为什么对方后来求婚时,她选择了拒绝?当然,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人物内心深处最真实、最隐秘的东西,作者没有明示写出来。

 

那么,我们在读书时,可以先扫清外围确定性的东西,然后对不确定的东西,做一个相对客观当然也夹杂主观的判定。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理解方式。

 

先看确定的信息。

 

1、钢琴师求婚失败,选择自杀后,阿玛兰妲难受不?

 

答案是肯定的,她非常难受。原文中写到她把手伸到了炭火中,这是治疗悔恨的一剂猛药。好家伙,像我这么怕疼的人,针扎一下都受不了,她能把手放在火里烤焦,真是狠人,说明也是真的悔恨。而且书中有几个词,明示了她的难受,分别是:治疗悔恨与心中创伤。

 

2、阿玛兰妲喜不喜欢钢琴师?

 

毫无疑问,是喜欢的。之前丽贝卡喜欢钢琴师时,阿玛兰妲就喜欢,只不过她是默默喜欢,同时想阻止丽贝卡和钢琴师的婚礼。钢琴师后来和她接近,她本能上也喜欢,两人相处融洽,经常欢声笑语,周围的人也觉得他们结婚是肯定的事情。

 

问题来了,她明明喜欢且又在乎钢琴师,但为什么对方求婚时,她会拒绝呢?

而且求婚被拒,直接导致了钢琴师的自杀。

 

当然这里我们还可以明确一点,即拒绝钢琴师后,阿玛兰妲也没想到对方会自杀。所以我们先不着急拿钢琴师的死去谴责阿玛兰妲,毕竟那个结果,也不是她想看到的。她拒绝人家的心理动因是什么?

 

在我看来,喜欢但拒绝,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太怂,自我价值感低,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别看她出场的时候好像挺狠的,经常给丽贝卡放狠话,说我死也不会让你们结婚,但结合生活来看,真正的狠人,是不需要放狠话的,要做什么就直接做了,反而是内心虚弱,外刚内怂的话,才需要狠话来支撑自己的虚弱。

 

嫂子蕾梅黛丝的死,她觉得是她的原因,所以一直内疚着。但其实她没下药,只是她祈祷过发生什么事情,阻止丽贝卡的结婚,但没想到嫂子突然死了。原文中写了她只是祈祷,同时写到嫂子死后,她受到了良心的谴责,对嫂子的死,有负罪感。

 

这就是我判定的,她没有那么狠,也没那么坏,更精准的,应该是怂与虚弱。她之前就喜欢人家钢琴师,但不敢表达,只敢在窝里狠;她相貌比不上丽贝卡,所以一直自卑,不敢表达的原因也是害怕被拒绝。

 

怂、虚弱、自卑,到一个极致时,表现出来反而是骄傲、有脾气。但其实那只是一种保护色,用骄傲来掩盖虚弱,什么都拒绝的另一面,就是不敢去尝试,害怕被伤害

 

钢琴师对她的爱,从形式上来看,是退而求其次的。丽贝卡与别人结婚后,钢琴师难受,然后在阿玛兰妲这里寻找安慰,然后也喜欢上了阿玛兰妲。这就类似于我喜欢你姐,没成,我觉得丢脸,然后再喜欢你,行不行。阿玛兰妲这么没安全感,同时一直表现得很骄傲的人,大概率是受不了这个的。

 

也喜欢,所以会和人去相处,但真到了见真章的那一天,她有不敢接受。

我的猜测哈:1、她会觉得这个爱是退而求其次的,不纯,觉得缺乏安全感;2、嫂子死后她一直有负罪感,觉得自己没能力给人带去幸福,不敢轻易接受爱。

 

所以钢琴师和她求婚时,她表示了拒绝。

 

表面上是拒绝了对方,实际是自己不敢迈出那一步,自我价值感不高,没把握能拥有爱,可能也觉得自己配不上钢琴师的热情,不敢去接受,或者不想去接受。

 

拒绝时她还说了一句:如果你真那么爱我,就请不要再进这个家。

不要再来,不要再找我,另一面,是不是我其实也喜欢你,但我心里怂,不敢接受呢?

真不喜欢的话,根本不会动心;也懒得多说一句话。

 

想爱但不敢,会动心但有多重束缚,用拒绝来维护可怜的骄傲。

 

这是我理解的阿玛兰妲。

 

 

八、再聊一下阿玛兰妲

 

这个人物很丰富。

 

书中借着晚年乌尔苏拉的感悟,说了这么一句:……实际上,这两样行为都属于无穷的爱意与无法战胜的胆怯之间的殊死较量,最终胜出的是阿玛兰妲毫无理由的恐惧,恐惧的对象是她自己饱受折磨的心灵。

 

爱意与胆怯较量,最后胜出的是胆怯和恐惧。如果我们去看细节的话,阿玛兰妲一直都是一个有爱的人,她喜欢钢琴师,也喜欢马尔克斯上校,很享受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但就是不敢大胆地接受人家的爱。

 

当然,中间也有一些原因。喜欢钢琴师时,钢琴师喜欢她姐丽贝卡,然后她祈祷发生一些事情,阻止他们的婚礼。这个时候,嫂子中毒身亡,阿玛兰妲觉得是自己的原因,如果不祈祷,说不定就没这个事情。

 

为此,她有了终身的负罪感。

 

本来就是一个细腻敏感又自卑的人,现在甚至觉得身上背上了人命,她只会更像缩头乌龟一样,把自己缩在一个壳里,不敢表达,不敢争取,也可能觉得自己是不祥之人,不配得到爱情。

 

胆怯、恐惧、自卑、孤独、不配得感,日渐加重。等钢琴师和她求爱时,她拒绝了,这里我们也要注意,不是不喜欢,而是不敢。这个「不敢」可能不太好理解,就那种很拧巴的状态,想要但不敢说,到眼前了还是不敢坦然接受。

 

结果让她没想到的是,钢琴师自杀了。

两条人命,更不敢了。

 

再后来,哥哥的好友马尔克斯上校和她表白,书中原文写着:她教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想着他,希望为他寻回年轻时的激情。说明她是喜欢的,在努力调动自己的感情,并且也在积极地和马尔克斯相处。

 

妈妈说“嫁给他吧”的时候,她还假装生气说了一句:“我是可怜他,迟早会被枪毙。”这句,只是掩饰内心的随口之言,结果呢?马尔克斯上校真被政府军抓了起来,差点枪毙。

 

阿玛兰妲关起门来痛哭,罪疚感折磨着她,仿佛她的无心之言又一次引来死亡。(书上原文)

 

我们来看围绕她身上的元素:热爱、内疚、死亡、不配得、自卑、纠结、恐惧……最终胜出的是恐惧。于是拒绝与孤独成了她的保护色,哪怕她心里还有渴望,还有爱,但也不再表露,用冷漠和孤独,包裹住了自己。尤其后期随着年龄的增大,她日渐孤独,更加不敢去表达感情,无情与冷漠,成了她真正的外壳。

 

这才是阿玛兰妲,一生被自己困住,想爱而不敢爱,一个被恐惧折磨终生的人。

 

 

九、上校、小金鱼、冰块

 

聊聊上校,他在参加革命的过程中,曾经的屠龙少年,后来变成了恶龙。本书第一句,就说上校面对行刑队时,想起了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什么意思呢?

 

人在将死的时候,会想到曾经的美好,而父亲带着幼年的他走街串巷,还有他在实验室打小金鱼的经历,是他童年最美好的经历。

 

他从小就不爱表达,但他敏感且有一定的预言能力,这都说明他的感受力是超常的。当年他冲冠一怒,带着村子里的兄弟们参加了革命,半生戎马,大小几十战,成了拉丁美洲地面举足轻重的人物。

 

一路过来,他从一个小人物,变成了高高在上的将军。

 

听起来很威严,成了功业了,很美好的样子。但给当事人,以及他身边的兄弟呢?一直在打仗,当初为的是自由党,后面呢,很多人失去了信仰,到底什么是自由党?也许他们打了十几年后,也不太清楚。

 

打着打着就不知道为什么而出发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失去了当年的激情,另一方面也失去了坚定的信仰。

 

他的好兄弟觉得他变了,变得陌生,变得冷血,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而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变了,但他没有办法去改变,更回不到过去那个自己了。

 

因为地位高,他一生遭受了许多次暗杀和下毒。后来他走到哪里都带着护卫兵,而且让人像孙悟空给唐僧画圈圈一样,走到哪里画到哪里,别人和他说话,必须站在几米开外,甚至他自己的妈妈,也得隔着距离和他说话。

 

他再没有了朋友,其实也没有了家人。确实,家人都在,但是呢,没有了以前的交流方式,也无法自由而放松地去享受亲情。

 

因为成了统帅,他必须要和之前的兄弟保持距离,以显示将军的威严。高处不胜寒,他没了朋友,没有了倾诉渠道,只能把自己包裹在孤独的厚茧中,把纵欲当成放松的渠道。

 

后来他有了十七个孩子,基本都是纵欲的产物,但是呢,也没什么感情。上校已经不是过去在马孔多的那个上校,他看似威严,其实虚弱,而且这种虚弱与孤独,他自己也是可以感受到的。

 

晚年的他,一个特点就是倦怠,累了,乏了,什么都不想说,也不想做了。为什么会窝在家里一直打小金鱼呢?

 

因为那是他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之一,沉浸于其中,能让他消解孤独感、救赎自己

 

说一个细节,也是最触动我的。上校的好兄弟马尔克斯,有一次给上校发电报,多说了一句:“奥雷里亚诺,马孔多在下雨。”

 

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好的关系,但一直以来,都是以上下级的口吻联系,而且直说公事。所以那天,马尔克斯没忍住,多说了一句看似家常的话,但得到的回应是:“别犯傻了,八月下雨很正常。”

 

这就像多年夫妻,你本来说句话想和他调情,结果他来一句“你真无聊”,瞬间就让你觉得心凉一大半,寡然无味。马尔克斯上校后来也没什么心气了,奋斗多年到底是为了什么,谁也不知道。

 

被异化,失去自我,永远裹在了孤独中。

 

 

十、失败的教育与对抗衰老

 

一、失败的教育

 

奥雷里亚诺第二(后简称奥二)看上一个特别漂亮的女子,千辛万苦去找人家,娶回家当老婆。起初就是单纯的见色起意,结果娶回家后,发现自己老婆虽然漂亮,但腹中空空,像个活死人一样,和世界格格不入。

 

后悔也来不及,但他的夫妻生活很不痛快,于是后来的大部分时光,都和情人生活在一起。而他老婆费尔南达呢?死守规矩、要面子,不大闹,索性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费尔南达,是我在这本书中最讨厌,也是觉得最可悲的人。可以说,她把布恩迪亚整个家弄得乌烟瘴气的,扼杀了亲生女儿的爱情。她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爱装,同时装而不自知,觉得自己高贵,自己的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

 

不过,她也是失败教育的产物。

 

小的时候,父母就给她灌输一个观念,说她以后要当女王,说以前家里特别有钱,权势无边,她以后要复兴家族荣光。本来就一般的家庭条件,非要装这个逼,平时吃个蛋黄派也得摆上银餐具,拉个屎都得用金便盆,出门走几百米也必须坐马车,然后学习各种屠龙之术,只为了让费尔南达看起来像个女王。

 

看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慕容复,一样的外表光鲜亮丽,会很多东西,但那个脑子,就不知道怎么长的,和现实完全不相容。结婚后,到了布恩迪亚家族,给自己老公说算过日子了,一年只有四十多天可以同房,并且同房的时候要穿得很严实,并且严格执行……

 

嫁过去,完全看不上家里人,觉得家里生意不体面,嫌弃乌尔苏拉的衰老,觉得阿玛兰妲没礼貌,讨厌上校的我行我素,然后每天吹嘘她自己家有多牛,强行让所有人都要听她的规矩。她不喜欢别人,别人也不喜欢她。

 

这个人,像极了一个活死人。

 

二、对抗衰老

 

晚年的乌尔苏拉,衰老但不服老。过去她一直操持着这个大家庭,但晚年的她,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体力精力跟不上,耳聋眼花,最后甚至失明。可她一生要强,不愿意让人照顾,更忍受不了让人觉得她是个废物。

 

她强行记住了家中事物的位置,避免让人发现她已经失明,这样就免去了认输了羞耻。她四处碍事但事事插手,什么都想问,什么都想了解,什么都要评论一下,让人讨厌,但站在她这里,为的也是增加一些参与感,证明自己还活着,还有价值。

 

她努力跟上家里的一切变化,想尽所有办法去体验自己的能力,找各种理由安慰自己,但衰老,还是无法抗衡的。

 

就这样,她失去了家中掌门人的位置,让给了费尔南达,而自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边缘人物。她会怀旧,想自己老公,想到儿子和女儿,想到家中所有人,可依然在的人,已经逐渐看不到她的价值了。

 

想来,这就是人老之后的境况吧。

 

甭管你年轻的时候有多大能耐,为这个家庭作了多大贡献,老了就是老了,同辈人已经陆续凋零,后辈也无法理解你的境况和孤独,陪你唠唠嗑是情分,但更多时候,孩子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年老带来的衰弱、孤独,让人烦躁。许多时候,乌尔苏拉是陷入了属于她自己的战争中,她在努力对抗衰老,但结果是徒劳的,人无法战胜时间,只会越来越老,越来越孤独,越来越没有存在感。

 

最后,零落成泥。

 

 

十一、悲剧感

 

通过三个人的死亡,聊聊兴衰起落后的悲剧感。

 

第一个人物是奥雷里亚诺的好朋友,马尔克斯上校。他跟着奥雷里亚诺闹了一辈子的革命,曾经也是风光无限,老来却瘫痪在床,孤苦伶仃,没人照料。

 

作者专门写到了他的葬礼。棺材由一辆牛车拉着,车上用香蕉叶搭了个遮篷,简单潦草,送葬那天大雨瓢泼,遮篷摇摇欲坠。一些还活着的老兵来送葬,他们在泥泞中扑腾,花圈全部被雨水打湿,牛车的轮子,走着走着就会被陷住……

 

风流都被雨打风吹去,年轻时的风光,到了晚年好像都不值一提。我也见过许多曾经很风光的人,到了晚年,没权没势,连个上门的都没有。更悲凉的,是之前天天赶都赶不走的,后来都绕道走。

 

人世冷暖,不值一提。

 

第二个,是全书的灵魂人物之一乌尔苏拉,她一辈子都在操持着这个大家庭,如果没有她的话,我估计那个家早就散了。她活过了百岁,先后送走了丈夫和孩子,见证了家族的起落,作为马孔多的创始人之一,也见证了所有兴衰。

 

晚年的她,身边连一个同龄人也没有,身体垮了,眼瞎了,但还装着自己没事,强撑着继续做些力所能及的。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人都不知道她眼瞎了,她也不说、不抱怨,因为她要强,不愿意被照顾,更不愿意被怜悯。

 

最后,在作者带着魔幻的笔下,她的身体缩小到和篮子一样。死前,她还在为家人用心祈祷。祈祷不要让蚂蚁毁掉房子,不要让家族的孩子近亲结婚。死的时候,很少有人出席葬礼,因为基本没人还记得她。

 

忙碌一生,最后无人记得。

 

第三个,是家族中、也是马孔多的大富豪,奥雷里亚诺第二。他曾经富裕到什么地步呢?拿着大把大把的纸币,糊窗户,贴地板,随手乱扔,根本花不完。那时候的他,豪气纵横,大吃大喝,天天举办各种派对,和情人醉生梦死。

 

可富贵生活没能一直持续下去,后来一场连续四年多的大雨,把他的生意搞没了。随之带走的,还有他的豪情与洒脱。他想重新振作,想让孩子去欧洲留学,尽全力再次创业,但时过境迁,再也回不去了,很努力很努力,也只能维持基本生活。

 

那段的描写,我反而挺喜欢,他过上了普通人的日子,开始关心家里人,早出晚归,为了彩票生意而努力,送孩子去留学时也是像所有父亲一样千叮咛万嘱咐,最后举办派对时衰老得连歌也唱不出来。

 

说实话,读的时候我也很难过,想到不仅是他们,就我们自己老了,也会面临身体的病痛、没人懂的孤独、努力做点事证明价值,积极寻找解闷的方式以支撑自己……人这一辈子,就是一趟旅程,会经历繁华,也会经历衰败,繁华时想着能永恒,衰败时也知道确实再也回不去了。

 

有史诗感的作品就是这样,比如三国、比如红楼,比如我前段时间读完的《白鹿原》,随着时间流转,主角一个个老去,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只是属于这批人的青春,再也回不去了。

 

 

「最后」

 

书中还有很多人物,比如特里内拉、蕾梅黛丝、阿尔卡蒂奥、何塞二等等,但篇幅有限,无法再一一展开。写这篇文章,一方面分享我自己的读书感悟,另一方面也希望大家可以去读读《百年孤独》,跟着故事,去感受人物的内心。

 

百年家族,还有经历兴衰起落的马孔多,最后都被一股大风带走,只留下原地恍惚、合上书页的我们。

 

好书,让人思绪万千。


-End-



怀左
知其然,但也想知其所以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