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猎头吐槽大陆垃圾招聘文化
可能自己是HR的缘故,大数据从昨天开始就不断给我推送“香港猎头吐槽大陆手机企业的垃圾招聘文化”,网上视频很多,还不了解实情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回头再来看我这篇“行业真相”。
总结来说,香港猎头主要有两个槽点:
1. 年龄歧视,要求35岁以下
2. 合同年限2年,不是(permanent)永久合同
作为18年HR的李老师,看到很多自媒体盲目跟风,实在不忍沉默,决定说一点真相,可能不那么中听,但都是职场的现实,希望能有帮助。
2
年龄歧视
关于国内企业是否存在年龄歧视这个问题,我想大家都感同身受,无论是铺天盖地的网络舆论,亦或是每个人身边的实例,“35岁以后难找工作”基本上是公认的事实。
但我想要补充的是:这种现象的存在伴有三个特性,即普遍性(全球范围)、行业性(互联网行业为主)、周期性(经济衰退期)。
其实,除了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外,大部分国家都没有把年龄歧视列入相关法律,包括香港地区。有不少外企为了避免年龄歧视的发生,会禁止在面试应聘表上填写年龄或出生年月。
但现实中,这往往是个伪命题。即便没有年龄的描述,面试官也会主观判断候选人的生理状态是否符合当下的岗位。在这个过程中,长相年轻的人更容易受到青睐,无形中反而又催生了容貌歧视。
招聘中强调35岁以下,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浪费彼此时间的做法”。招聘方大可不必设任何限制,让你来面试了再说,如果觉得太老,最后不录用即可。用人单位也都是专业人士,不会让你抓到任何“因为年龄歧视而不录用你”的把柄。
如果说招聘阶段的35岁潜规算是情有可原,那么“35岁不再续签”就显得有些混蛋了,这确实也是某些大陆企业在用人方面的不作为。
当然,我在前文已经说过,这种现象其实是普遍存在的,亚马逊、谷歌、Meta等美国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员工平均年龄,也都在30岁上下。
除了特定行业的特殊行规外,一些夕阳企业“35岁文化”也很浓重,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行业的没落,经济的衰退,企业不得不裁员,这时候一些能力偏弱,动力不足,薪酬又极高的资深但非骨干员工,通常会成为牺牲品。
同时,网络又把“35岁文化”的影响无限放大,甚至形成一种社会普遍焦虑,无论是小视频还是公众号,只要提及“失业”,“解雇”,“经济差”,往往都有极高的流量,越有流量,自媒体就越愿意去蹭。
2023年有一个全国职工队伍调查的统计,显示我国现有4亿职工,平均年龄38.3岁。在城镇就业人口中,40岁以下占到54%。在金融行业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的1600名管理层,全部高于40岁。
从这些数据看来,大陆职场的年龄结构并不能完全支持所谓“35岁文化”的说法。我们还是应该抱有一份理性和乐观,随着未来经济的回暖,行业的复苏,这种现象也会缓解。同时,也呼吁企业方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培养员工的多方位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非一味强调效力,以牺牲员工个人时间以及健康为代价的“一人多能”。
3
劳动合同
视频中的猎头抱怨大陆公司只签两年的工作合同,而不是Permanent Contract(永久合同)。
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永久合同就不能被解雇。
其实,Permanent Contract是美国比较常见的雇佣合同类型,约占劳动力的60%。除非雇主或雇员决定终止关系,否则它可用于持续的雇佣关系。这些合同适用于小时工、兼职或全职员工。
在美国,大多数合同都是所谓的自由雇佣合同,其中任何一方都可以以任何理由终止雇佣关系,无论是否通知。当然,这种合同都会附带一个Termination Policy(终止合同政策),约束企业终止雇用所必须的规范以及赔偿金额。
据我所知,有些赔偿还没有我们所奉行的N+1政策来得多。
简单来说,这里的永久合同的意义是:一劳永逸,不用反复重签合同,但并不是说签了就不能解雇,更不是什么铁饭碗。
相反,人类历史上只有日本和中国有过真正意义上是铁饭碗的劳动关系,但也因为时代发展的关系被逐步取消,当年你听到过的停薪留职,就是这种劳动关系的产物。
在我们国内,目前虽然没有美国这样的永久合同,但有十年以上无固定期限合同,基本上也是这个道理,可以有一定保障(比如优先安排换岗或培训等),但不是免死金牌,如果公司真有重大变故或经营不善,又如果员工有违法乱纪,该走人还是走人。
所以,两年合同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只要公司规范履行合同,支付员工约定好的酬劳,即使合同到期后出现不再续签的情况,公司只要根据劳动法规定妥善支付赔偿金也不存在过错。
至于那种合同工或者外包工,本质上因为是非关键性的专业岗位,比如后勤、操作、IT helpdesk等,把专业的事留给专业的人或者公司去做,这是全球趋势,而非个别公司。
说真的,在国内你根本不需要太担心那些大厂的规范性,反倒是很多中小企业,家族企业利用一些所谓的“行规”,对劳动者造成伤害。
4
香港猎头的动机
我做HR十几年来,接触的猎头也有几十位了,可以说,猎头首先是为企业服务的,负责一点的猎头也会关注个人的需求和喜好,不会生搬硬凑。
至于这个香港猎头为什么会吐槽企业,唯一的可能就是掉了订单,他所推荐的候选人最终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入取,他也失去了一笔佣金,可能对于这个职位,猎头付出了不少心血,但最后没能成功,也就怪罪到那些所谓的垃圾招聘文化上了。
但作为一个供应商把客户的需求作为吐槽,在网络上发泄爆料,多少有失专业,这样一来以后哪个公司招人还敢用这家猎头?
我估计他后续还会出视频缓和气氛,也加以解释说明。尽管他说的都是事实,但经过自媒体的加工,很容易对网友造成一种误导,最终影响企业的声誉。
5
职场的本质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职场会存在这种让劳动者没有安全感、没有保障的问题呢?
这不完全是法治法规的不完善,也并非企业家的不负责任。而是因为,本质上来说我们的劳动力一直处于由资方所引导的市场。
换句话来说,也就是供大于求,劳动力充足,但岗位有限,同时人才依旧紧缺。
对企业来说,人口红利是贯穿三十年的发展福音,但对个人,这便是一片血淋淋的红海。
2000年至2015年间,各行各业蓬勃发展,除了一些从事体力劳动的岗位,你几乎听不到关于什么35岁很难找工作的言论。但随着贸易壁垒的产生,关税的叠加,技术的封锁,以及疫情的影响,很多企业的发展都进入平稳期,房地产神话的破灭,更是压垮人才供求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多人开始失业,新毕业的学生也很难找到工作,竞争愈发激烈。
35岁,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即使没有它,人们的心里也会有一个阈值,可以是38岁,可以是40岁,甚至可以是30岁。企业的上升通道永远是金字塔型的,越往上人就越少,这就对老员工提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Transition(转型,过渡)是每一个职场人都绕不过的坎。年轻时,你可以因为技术出众而充满个性,天不怕地不怕,而年长以后,你则应当更多考虑如何管理情绪,如何管理团队。
坦白讲,你根本就没理由担心香港猎头口中所谓的35岁就失业,2年合同就下岗的程序员或者是人才。这里面大多数人都具备极强的变现能力,我所认识的几位大神,都是30岁以后主动辞职,有远走国外的,有为了家庭换相对清闲工作的,还有选择远程办公的。可能你在网络上言辞激昂地抱怨着35岁失业的垃圾职场文化,而人家却躺在东南亚的海滩,品上一口红酒,敲下两行代码,依然把钱给赚了。
这个世界早已经面目全非...
另一件有趣的事就是,在谈论这个事件的既不是饱受年龄歧视的行业程序员,也不是同行猎头,而是那些从头到尾没上过几天班、没在职场打拼过的自媒体,一模一样的文案,一成不变的槽点,这种外行点评内行,博眼球赚流量的垃圾文化,应该更令人感到羞耻吧。
往期文章: 股价跌去7成,传闻要被收购,五年烧毁价值8.5亿的衣服,这家老牌奢侈品公司究竟想干什么? 印度股市已经悄然跌去2个上证A股的点数,这些新闻叠加一起看真是细思极恐 常州投资集团买入纳斯达克指数背后的真相 |
关注,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