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被这张图刷屏。
根据数据显示,上海11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下降约13.5%,朋友圈和微信群又炸开了锅,很多人说上海也不行了,经济下行,彻底完蛋了。
我看到数据时也非常震惊,因为几天前的全国消费品零售是同比上升3%,尽管不及预期中的4.6%,但好歹还是正向的,为什么搁到上海这边会下降那么多?
带着疑惑接受结论不是我的风格,于是,我再深入看了最近两个月的数据,联系这个秋天发生的一些事情,心里自然就有了一些答案。
但我很纠结要不要展开数据剖析地聊一下数据背后可能的真相,因为数据好坏以及如何解读与我没有任何关系,很多人似乎也并不在乎思考和分析,而只是想做一次情绪上的宣泄和输出。
所以,我先给出定调:
目前上海乃至全国的消费确实令人堪忧,需要更大力度的举措和刺激政策。
下文所介绍的只是分析的逻辑,供各位参考,希望大家在遇到有疑惑的事件或数据时,能多一分考量,保持独立思考并判断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联系。
1
11月下降13.5%数字的背后
先看两组数据:
如果把10月和11月的数据放在一起来,很明显就不那么刺眼了。
2024年10月和11月共计金额3056.03亿,而2023年两月合计为3122.13,今年的这两个月总共减少66亿,同比下降2.12%,应该说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所以,看似匪夷所思的-13.5%的数字背后,其实是上个月同比10.9%的增长。
也就是说,今年的消费集中在10月,而去年的消费在11月,两者合计的差别不算太大。
2
可能的原因
1. 经济衰退,消费和就业依然不景气
老尽管这几个月出台了不少政策,但大家在消费上依然保持谨慎。企业也是一样,扩张暂缓,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信心萎靡。这需要过程,随着明年更大力度的政策落地,以及地方政府的项目进一步落实,通胀和就业率相信都会有所恢复。
2. 政策落地并不理想
前文提到,11月全国社消金额同比增长3%,但令人失望,可以说远低于预期。主要增长体现在以旧换新补贴的消费品:家电(增长22.2%),家具(增长10.5%)以及汽车(增长6.6%),同时全国很多城市推出了各种额度的餐饮消费券,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
但低于预期的销售数据恰恰表明了:补贴商品销售额的增长实际上是以牺牲非补贴商品销售额为代价的。
3. 股市对消费的影响
2023年上证9月下跌5.55%,10月下跌4.33%,但11月大涨8.91%。
2024年上证9月上涨17.39%,10月下跌1.7%,而11月上涨1.42%。
这组数据很明显可以看出股市对消费的直接影响,今年9月24日之后A股暴力拉升,很多人都扭亏为盈,所以10月的消费数据非常亮眼,要知道23年10月是疫情放开后第一个国庆长假,在如此数据的对照下24年10月还能取得10.9%的增长,股市功不可没。
然而,今年10月8日当天,无数新散户一股脑冲进股市,直接被套在3600点上方,那天的成交金额创出了中国股市的历史之最3.4万亿,即使我们都说闲钱投资,闲钱炒股,但满腔热血被套,一定或多或少影响个人对于消费的决断。
4. 双十一网购启动时间提前
我之前也看到不少说法,说今年的双十一开始的比往年早,某种程度上分流了一部分11月的商品销售。根据上海10月和11月两组数据的比照,这个说法也能站得住脚。
3
一些心里话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经济形势很严峻,就业情况和商业环境都不理想,很多人心里有怨气,对未来很迷茫也都可以理解。
但一味抱怨也没有任何意义,在这种“裸泳”的环境下,能先生存下来至关重要,沉下心苦炼内功,认真思考自己的专长是什么?对于企业的价值是什么?如果未来选择创业,什么方向更容易成为风口?
很多人说现在的生育率低下,未来的形势会越来越严峻。
我并不这么认为。
人口(数量)红利的年代会逐步远去,随之而来的可是高质量人口发展的阶段啊!
高质量人口就意味着高质量消费时代的到来,我们理应更乐观一点。
试想一下,我们的祖辈一般都是省吃俭用,把最好的留给后代,所以之前的20-30年间,我们虽有14亿人口,可能只有5-6亿的主要消费群体。
但是在未来,当我们的父母成为祖辈,我们步入中年,我们的孩子走上社会,这一定是一个全面消费的时代,现代的消费观念贯穿于三四代人,10-20年后,即便是12-13亿人,就可能有7-8亿的消费主力军。
我一直非常乐观地认为,中国正从一个以人口数量为红利的市场过渡到以人口质量为主导的市场,未来高质量的消费一定会充满各种机遇。
中国目前要做的就是,增加内需,避免纷争,排除干扰,不惧竞争。
关注,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