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时我写过一篇文章,关于GDP和A股市值的关系【巴菲特指数,用GDP测算A股牛市的点位】,当时只做了简单的推算,并未涉及数据背后的缘由。于是在这几个周末,我翻了些资料,回测过往数据,分析为什么中国股市的总市值与GDP总量的比值偏低?而美国股市的市值可以是GDP总量的两倍?以及从这个角度理解的慢牛可能会如何运行?
1
中国股市与GDP的历史数据
很多人说,中国股市是政策市,很难用主流资本市场的一套理论进行评估和分析。
这个话如果放在10年前,我想没有人会否认,但是历经十几二十年的经验和教训,以及程序的逐步规范,似乎其中的规律正在逐步成型。
回到10月份那篇文章,我所列举的那些主要国家的巴菲特指数(股市总市值与GDP总量的比例)普遍运行在100%以上,美国更是已经达到200%,而中国却只有70%?
国家GDP与股市发展阶段不同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把近20年中国股市与GDP的数据关系罗列出来,并分为三个阶段:
1. 低市值资本市场 - GDP高速发展阶段。其实,从股市设立开始,我们就呈现出这种混沌模式。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的GDP总量开始爆发式增长,然而这个时候的资本市场才刚刚启蒙。
上市公司少,好公司稀有,总市值提升慢,市场波动剧烈。在此期间,股市出现过暴涨至相当于141%GDP总量的疯牛,也有过跌到仅剩GDP总量15%的窘境。
2. 大幅扩容的资本市场 - GDP中速发展阶段。作为一名投资者,我很难去评价这个阶段的是非功过,为了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并吸纳更多资金,选择扩容加融资为当年的主要方式,至于原因,我们不多做赘述,但后果想必大家都看到并且承担了。
短短的几年时间,上市公司从1000家扩充到5000家,非但没有吸引来健康且耐心的资本,融资和炒作不断,而且各种做空工具侵蚀着本就不多的增量资金。期间在2014-2015年有过一次杠杆疯牛,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当时最高点位的市值也不过只是GDP的113%,离欧美国家仍然相距甚远,但你会发现,因为GDP处于中速发展阶段,每年保持6-10%的增长,结合股市的扩容,似乎巴菲特指数不再大起大落。
3. 市值管理的资本市场 - GDP平稳发展阶段。2020年以来,我们的市场停止了疯狂扩容行为,强调市值管理,慢慢地,市场开始进入修正阶段,毕竟想要长久健康发展资本市场,好公司和好制度才是基石。
同时,国内的GDP也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基本维持在5%上下,我们惊奇的发现,巴菲特指数愈发趋于平稳,除了今年初,雪球产品的爆仓,把市值打到GDP的59%,近5年都股市的市值都运行在GDP的65%至88%之间,这种平稳对我们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或许,这就是高层所希望的“慢牛”。
换言之,这场“中国式慢牛”,已经悄无声息地走了4年。
4. 未来推演
从这张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两个事实:
第一,中国股市总体是上升形态,如果你回测上证50,沪深300的历史走势,就会发现他们一点都不比欧美股市差。但至于散户为什么亏钱,根本原因还是在轨道的底部不敢重仓参与,而在轨道顶部区域却执迷于持股。
第二,股市运行轨迹的波动正在收敛,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这里,我根据65%至85%的模型推演了2025年至2028的行情,其中预设了每年2%左右的股市扩容,GDP的增长则设为4%-4.5%,整体来说是偏保守的预测。
2025年,我们假设GDP增长目标为4.5%,那么在保守风格下,当你看到股市运行到3971点上方,则可以考虑逐步卖出,如果看到下跌至3037点下方,则可以分批买进。如果明年的股市火热,经济复苏明显,刺激政策也都落到实处,则可以根据乐观或激进的数据进行测算。
由此,如果这种慢牛模式运行至2028年,我们的股市将可能在3700至4700点之间运行。
当然,慢牛上升通道只是买卖的参考依据,股指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冲出轨道也属正常,通道更像是一种对风险和机会的提醒。
同时,慢牛也不会是每天上涨0.1%的缓慢攀升,而可能是涨1%退0.9%的震荡上行,结果的差异可能不大,但过程却会千差万别,一旦踩错节奏,在牛市亏钱也非常正常。
2
中美两国股市与GDP的区别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股市要按照股票总市值与GDP总量的一定比例来运行呢?
我们回到巴菲特指数的理论依据。
巴菲特认为,股市总市值与GDP的比例是衡量股市估值的最佳单一指标。这个比例过高时,意味着市场可能存在泡沫;比例过低时,则可能意味着市场被低估。
市场低估:如果巴菲特指数小于70%,通常认为市场被低估,这时买入股票可能会有较好的投资回报。
市场合理:如果巴菲特指数在70%至90%之间,市场估值较为合理。
市场高估:如果巴菲特指数超过115%,则市场被严重高估,投资风险相对较高。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又来了,为什么美国的巴菲特指数可以达到200%,而我们历史最高只有147%,这几年最高更只有88%?
1. GDP的结构和组成不同
中国的农林牧渔业占GDP的比例为8.0%,制造业更是占到26.3%,而美国的农业仅为1.1%,制造业也已经下降至10.3%。
然而,美国的第三产业占比超过GDP的80%,其中房地产占GDP比重为12.0%,而中国为7.2%,同时美国的“专业及商务服务业”占GDP比重为12.9%,而中国刚到6%。
这些数据都说明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在金融、科学、生活服务和日常文娱方面的GDP占比比中国高出太多,这是决定GDP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
如果你把地球想象成一个城市,那么中国就是一个制造工业区,而美国则是一条商业街。
我们的GDP讲的是制造,制造出新的价值,这是增量概念,而美国的GDP则是消费的概念,消费越多,买卖越多,GDP就越高,简单来说,就是美国人消耗全世界产能的能力。
2. 股市功能和定价不同
对工业区而言,我们的每一家企业,就好比工业区的一个工厂,生产出有价值规律,有价值范围的商品,讲究的是实际价值,尽管有个别公司的股票也是在市场上受到炒作,但终究只是内部的小打小闹,讲的故事也不足以说服商业街的人。
而美国的股市则是整条商业街的价值,这里面不仅有产品的利润,有提供服务的价值,更有品牌和科技想象力的未来价值。
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一个养鸡场生产鸡蛋,1元一个,后来因为产线升级能产出品质更高的鸡蛋,所以价格变成了2元一个。
这种价值的增长是相同商品品质提升带来的额外价值,这是我们中国企业当下的运营模式。
但送到商业街以后就不一定了,有的商店把鸡蛋做成卤蛋卖3元一个,有的做成煎蛋卖5元一个,有连锁餐饮做成班尼克蛋Brunch卖68元一份,甚至有人把它描绘成具有收藏价值的全球限量鸡蛋卖188元一个。
这里的价值就附带了大量的创新精神和科技革命。
同时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股市的总市值能够达到美国GDP总量200%,而我们却在A股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只有两次超过100%的原因。
所以很多时候,不能在我们国家和资本市场直接套用美国的公式,毕竟我们的发展阶段、社会体制、包括前面说到的GDP结构和股市定价都大相径庭。
或许,这个阶段中国股市最合理的估值就是GDP的65%至85%呢?
或许,国家队也是按照这个公式高抛低吸了4年呢?
又或许,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空想...
但无论如何,面对上下波动的指数与跌宕起伏的行情,请务必考虑以下四点:
(1)当巴菲特指数接近85%时(每年预增2%),准备分批卖出,每超出2-3%,就卖出10%-20%仓位,这样既可以锁定收益,也可以防止自己踏空“情绪疯牛”,但注意一定要在趋势扭转时,清掉所有仓位;
(2)当巴菲特指数低于65%时(每年预增2%),准备分批买入,每下跌2-3%,就买入10%-20%仓位,直至满仓,如果出现明显启动,则可以直接满仓,但切记下跌过程中不要使用融资;
(3)其他时间不是说不能满仓,但一定要做好止盈止损。要牢记,只有在通道顶部的卖清,以及通道底部的All in,才是最让人放心的。
(4)最适合“中国式慢牛”的投资组合是指数ETF+个股,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经验进行分配,新手可以从70%指数ETF+30%个股。在指数ETF的选择上,保守的人可以选择上证50ETF或沪深300ETF,激进的可以是创业板ETF、科创50ETF或中证500、1000ETF。
3
一些题外话
其实,这个世界上除了商业街和工业区,还有资源丰富的森林和河川。
这正是我们中国一路走来的起点。
30年前,商业街的巨头们来到我们这里建厂开业,得到廉价劳动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活动和生产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人民自己开始盖起厂房,把制造做得有声有色,并且还规划出工业园区,商业街的资本家们很是满意。
直到有一天。
商业街猛然发现,工业区划出一片区域,开辟了自己商业街,并一路延伸到自己的临街...
于是,冲突就爆发了。
关注,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