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民政部发布了2024年3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474.7万对,较去年同比减少94.3万对,创下近几年来的新低。
17年-24年的结婚登记数汇总图如下:(万对)
1
别急,先来看看这几张图
一开始看到这样的数据,谁都会感到疑惑:为什么结婚人数会比疫情期间更低?
随之而来的,很多人会下意识去关联失业率,生活成本,房价等等各方面因素。当然,这些因素确实都影响着人们对于婚姻的决定。
但是盲目悲观一直不是我们的作风,找出数据,挖掘真相才是克服焦虑的根本方法。
于是,我在权威网站Our World in Data上找到了一些数据:
结婚登记数量/每1000人(2018年)
尽管数据是2018年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趋势来推导出一些结论。
从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国家的结婚数量从1980年开始就出现下降,截止到2018年,基本上落在3-5对/每1000人,我又查了一下主要国家在2023年的数据,归纳如下:
Country | Marriages per 1,000 Population |
---|---|
Japan | 4 |
South Korea | 3.8 |
UK | 4.0 |
Germany | 4.4 |
France | 3.1 |
Russia | 7.2 |
USA | 6.2 |
而中国在2018年时,每1000的结婚对数接近于10,即使这几年有所回落,也还在相对合理的范围,经过计算我们得出2023年的结婚率大致为:
768万/14亿*1000人=5.5
若预估2024年的结婚总数为630万对,那么结婚率为:4.5
这个数据显然不好看,但也不至于悲观。
重要的是,我们回溯2005年-2018年期间,为何我国的结婚人数一路逆行飙升?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口结构
2005年至2018年是我这代人(1980-1990)的结婚高峰,而我这代人就是(1950-1960)那波婴儿潮的子女,所以结婚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那段时间在经历了金融海啸之后,国内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富裕,加上借贷政策的放宽,买房结婚几乎成为那个时代最时髦的标签。
2
但事物的运转势必会遵从发展规律,18年开始我国的结婚率也开始逐级下降。
我们所能够想到的影响包括:疫情、失业率、通缩、生活成本、育孩成本都是个体衡量并决定婚姻的重要因素。
国际上的学者也给出他们的研究:
1. 老龄化
这也就是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过程,婴儿潮过去后,必然会出现结婚率与生育率双降的现象。世界的婴儿潮始于二战后的1946年,差不多比我们早了十年。
2. 晚婚和不婚
英国有一项研究表明,1940年代出生的男子有83%在30岁完婚,而80年代出生的男子只有25%在30岁前完婚。
同时,世界范围内也逐渐兴起女性独立的思想运动,女性对于婚姻也有更多选择,晚婚和不婚渐渐成为趋势。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女性的婚嫁年龄都在逐步提升,只有相对贫穷或传统的国家还依然存在女性低龄婚嫁的现象。
3. 亲子关系和婚姻关系出现了“脱钩”
在几乎所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中,非婚生育的比例都大幅增加。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不结婚但住在一起的安排被称为同居。近几十年来,同居在世界各地变得越来越普遍。例如,在美国,人口普查局估计,在1968年至2018年期间,18至24岁的年轻人与未婚伴侣同居的比例从0.1%上升到9.4%;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今天大多数美国人赞成允许未婚夫妇享有与已婚夫妇相同的法律权利。
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国家的非婚生育率超过了30%,部分美洲国家竟然接近70%
4. 多元文化和包容
在很多国家,同性婚姻已经成为可能,LGBTQ+的文化也在影响人类的婚嫁观念。
3
总体上来看,结婚人数的下降是全球的趋势,事物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时代和文化的变迁也会让人们思想发生一些起伏甚至转变。
自二战以后高速发展了70年,随着物质生活的愈发丰富,人类正在逐步摈弃传统观念的束缚,并且越是在发达国家,思想越是前卫自由,老一辈人也越来越多地能够接受这种改变。
晚婚、不婚、离婚等现象,进一步影响了整体的结婚率。不能否认,婚姻观念的转变正在对生育率产生负面影响,对于未来的人口结构,人类也确实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
作为个体,我们也要正向思考婚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前几年匪夷所思的彩礼现象层出不穷,当爱情与利益捆绑时,一定会失去人与人之间相知相处相爱过程中最纯粹的意义。
往期文章: 常州投资集团买入纳斯达克指数背后的真相 |
关注,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