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一早,就被这则消息刷屏。
“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居民日均劳动不满3.5小时”
很快,HR群,读书群就炸开了锅,感觉大家对标题中“日均劳动不满3.5小时”的说法完全无法接受。
这里面大致分为两派:
1. 我被平均了!
2. 数据有水分!
似乎所有人看到新闻标题后的第一反应,都是先直接质疑,而鲜有人真正关心数据源和报告本身。
于是我怀着好奇心,打开了国家统计局的官方网站。
2
报告的项目很多,为了方便读者查阅,统计局就把主体数据都汇总在上面2个附表中。
其中附表1为大类别,附表2则能体现更多细节,内容其实一致,只是后者把项目分得更细致。这里我们也就找到了那个备受争议的3.5小时,准确来说是3小时27分,类别活动领域是有酬劳动。
根据表1的显示,在有酬劳动活动中,居民每日的平均时间是3小时27分,而参与者每日平均时间则是6小时23分。
很多人可能会问,何为居民?何为参与者? 其实根据第四列那个活动参与率,你就大致可以猜出居民和参与者的区别了。
这里的居民指的就是所有被采样的人,包括6-14岁的儿童,成年工作者,退休老人等等。
而参与者指的是参与“有酬劳动”这项活动的人,可以理解为有工作(不管是打工人还是自由职业),并且从工作中获取报酬的人。
第四列的54.1%体现的就是,在所有的采样人中,参与“有酬劳动”的人占比为54.1%。举个例子,这个报告一共采样了10000人,那么5410就是平日里通过劳动赚取酬劳的人,而剩下的4590人就是无法通过劳动赚取酬劳的人,比如学生,退休老人或者是失业人员。
所以今天网上有一个论调,说“3.5小时的劳动时间是因为失业的人实在太多了,拉低了平均时长”,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我们总结一下:
5410位通过劳动赚取酬劳的人,每日平均工作6小时23分,因为表格是按一周7天计算每日活动的,所以他们每周的工作时间就是:6小时23 X 7天= 44小时41分钟,完全符合我们理解中的5天8小时共计40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长。
加上剩下4590位没有参与这项活动(即无法通过劳动赚取酬劳)的人后,每日平均工作时长被拉低到3小时27分钟,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数据了。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第二号)https://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410/t20241031_1957216.html |
有些人说,这种被平均的数据没有意义。
我也不敢苟同,这类报告的本意,就是为大家呈现出普通居民与活动参与者在每天生活中各个活动的投入时间,是反映社会活动组成以及社会氛围的标尺。
比如,其中一项互联网使用,参与比例达到了93%,这就说明我们网络普及率非常高,这是好事,但令人担忧的是,居民平均每天互联网使用的时间达到了5.5个小时,而社交却只有18分钟,这组数据就很好地反映人们过度依赖网络从而忽视社交的现状。
3
你可能很奇怪,既然有那么多组数据,那么媒体为什么要把“居民日均劳动不满3.5小时”作为标题呢?
其实你一点都不用觉得惊讶。
因为数据是数据,报告是报告,新闻是新闻。
在一切皆真实的前提下,数据反映的是现实情况;
报告反映的是对各种数据进行比照、分析和研究后给出一定的结论;
而新闻则是通过截取报告中的某些数据来呈现新闻所想表达的观点。
当然也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记者(作者),先确定自己想要输出的观点,然后去到报告里寻觅能够支持这个观点的数据。
更有夸张者,甚至还会造谣捏造自己想要的数据。
这就给我们当下获取信息,阅读新闻带来难度,因为任何媒体的报道,都会由自己的主观看法或客观需求,来带入自身立场,以确定剖析事件的观察角度。
再加上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关注人群就是未来广告植入的先决条件。媒体都在绞尽脑汁希望在第一时间牢牢捕获住读者的心意,并通过打造争议话题,推动观点的传播。
所以我对新闻媒介一直秉持着这样一种理解,以供参考:
国家机构,可信度75%
主流媒体,可信度50%
正规自媒体,可信度25%
境外用中文字的媒体,可信度0
作为成年人,总要学着独立思考,要具备自我探索的精神,不能每一次都被媒体左右思想,调动情绪,遇到自己不能确定的,不妨就先让子弹多飞一会儿。
往期文章: 常州投资集团买入纳斯达克指数背后的真相 |
关注,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