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权力架构,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士族阶层的一枝独秀,三国之前,帝国的权力体系由三架马车组成:外戚、宦官、士族,三个集团互相制约,互相攻击,一但哪方得势,其它一方或者是两方失势,平衡被打破朝局动荡不可避免,甚至波及民间,以致改朝换代。
两汉最初的外戚,是刘邦的老婆吕后,刘邦死后,吕雉面对的最大的威胁有三股:一是刘邦的诸子;另一股是刘姓诸侯王对皇位虎视耽耽;还有一股势力就是刘邦没腾出手除掉的开国那帮功臣勋贵,以萧何、曹参、周勃、陈平,灌婴为代表。
吕雉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她尊崇黄老之学,奉行无为而治的方针,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支持汉惠帝废除挟书律,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给之后的文景之治,打下了根基。但另一方面,吕雉重用吕家人,用以对抗刘姓诸侯王和勋贵集团,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之后的外戚,是汉文帝的皇后窦氏家族,到了汉景帝、汉武帝初期,窦氏家族一直把控朝局,与后世不同,吕后和窦太后时期的外戚是维护皇权的重要力量,窦太后去世后,汉武帝清洗了窦氏家族,同时把自己的母亲王太后家族清除出朝廷,大权独揽。
刘姓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已经不成气候,汉武帝执政后,对刘姓诸侯王推出“推恩令”,刘姓诸侯王彻底退出了权力的舞台。
汉武帝晚年,为防止外戚专权的现象再度发生,立了八岁的刘如意为太子后,赐死了刘如意的母亲勾弋夫人,可是刘彻留下的三大辅政大臣之一的霍光,却成为权臣。
霍氏家族又成为新的外戚集团,刘如意死后,霍光废立皇帝,把自己的小女儿霍成君许配给汉宣帝刘病已(刘询)做了皇后,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后,刘病已亲政,次年,立皇子刘奭为太子,大赦天下,封太子的外祖父许广汉为平恩侯,地节四年,霍氏谋反,被平定,霍氏被族诸,八月废黜霍皇后。
汉宣帝时起,刘询为了对抗威胁自己权力的外戚霍氏家族,不但重封自己的前皇后的父亲,从而形成新的外戚集团,而且重用宦官,组成自己最亲近的权力班底,开启了外戚、宦官弄权之祸,这也是西汉衰乱的滥觞。
这一时期的外戚集团,已经从维护皇权转化为对皇权的威胁的对立面了,而新出现的宦官集团,成为了皇权的延伸和代表。
最初的勋贵集团,到了汉武帝独尊儒术时,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尊崇儒学的士族集团,汉武帝一改从勋贵家族推荐官员,开始了“察举制”,令郡国举孝廉和秀才、贤良方正等,设五经博士,在京师长安兴建太学,又令郡国皆立学官,推广儒学,用以取士,选拔官员,“士族”正式登场,称为汉帝国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成风,社会动荡不安,这时候身兼两种身份的王莽进入帝国权力中心,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属外戚,因劾奏外戚定陵侯、大司马淳于长(王政君的外甥),获直正名,成为当时的儒家领袖,也就是士族的代表人物,汉哀帝死后,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王莽复任大司马,立汉平帝,王莽为太傅,权倾朝野。
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立长女王嬿为汉平帝刘衎的皇后,明年,加宰衡,加九锡,位在诸王公之上,元始六年,汉平帝病死,年仅十四岁。
王莽为避免年长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纵朝局,遂立只有两岁的汉宣帝玄孙刘婴为皇太子,这时候,汉帝国权力的三架马车,由于刘婴(孺子婴)年幼,围绕他的宦官集团还未形成,王莽既是外戚,又是士族领袖,权力彻底失衡,太皇太后王政君秉承群臣之意,叫王莽代理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以区别皇帝自称的“朕”。
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公元 9年1月15日),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入高庙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称“始建国元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篡夺”之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