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

文摘   2024-11-20 13:45   北京  

   《印度佛教史》认为,佛教密宗的起源可以确定为公元六世纪,与大乘佛教一样产生于印度南部,现在的安德拉邦一带。


  《宗教大辞典》中说:“传说大日如来授法金刚萨埵,释迦逝世后八百年时,龙树开南天铁塔亲从金刚萨埵授法,后传龙智,龙智传金刚智和善无畏。现在一般认为是七世纪以后印度大乘佛教一部分派别与婆罗门(应该加上坦陀罗教)相结合的产物,盛行于今德干高原。”


  佛教密宗起源的确切时间、地点、教主等等,都难于考证确定,像大乘佛教的起源的说法一样,密宗经书均为佛陀在世时亲授存于南印度~待智者降临时才开启传承。


  《印度佛教史》一书认为,这完全是一种编造的神话。


   印度把神话、历史、宗教混淆一起的特点,使得密宗确切的起源难以考证,何况佛教是被印度早已摒弃的教派,印度学者对这个话题普遍不感兴趣。


   宗教和真实的历史不同,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也就没有必要去深究其历史的真实,这是研究宗教史见仁见智的问题,密宗佛教在此时已经违反佛陀主张的人人平等的原则,密宗推出人的智慧有低劣,在佛教内树立起一批与婆罗门无异的“班智达”~精神贵族出来。

   《印度密宗佛教》一书中说,印度佛教的密教化,是中世纪领主地方分治和相互战争的产物,书中认为,笈多王朝以后,包括戒日王时期,即从公元500年到公元十二世纪末穆斯林突袭人入侵前,约700年的时间之内,印度进入了一个割据时期。


领主互相军事征伐,政治和宗教地域化和领主化,经济不稳定,人口变迁,不同出身的地方统治者纳入不同的种姓,副种姓增加,种姓制度日益突出和重要,对部族和原始民的同化和兼并加剧。


领主们纷纷争当“王中之王”,寺院和僧侣为了服务于领主,不得不使领主“神灵化”,使神灵“领主化”,领主们为了巩固政治,一方面加强军事统治,同时宣扬君权神授的合法性,借用地方宗教,民间信仰(坦陀罗教)于是因此复活。


地方语言在宗教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民间存在秘密传授的“密教”发展起来。


由于阿拉伯人的兴起,当时印度海上和陆地商路不及过去顺畅,国际赠款减少,佛教寺院也被领主控制,他们使寺院日益经院化,把本体论讨论作为教授的主要课题,出家的女尼也迅速减少。


密宗兴起的原因是一系列中世纪领主势力、佛教僧伽内部和外部不可抵御的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公元七至八世纪,印度各种宗教的宽容精神已经不再存在,这一倾向是从印度的南部开始的,各种宗教教派相安无事时,可以和平共处,但是,在危机出现,影响到各自生存时,就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斗争。


  当印度进入各地方势力割据的军事争斗时期,社会动荡,各地方势力出现了被彻底消灭的危机,各教派争宠于宫廷,和为取悦街市百姓,不惜互相抄袭僭取,以免被消灭,各宗教派别间的敌对远远大于彼此间的宽容。


  英国学者斯坦因评论这时期的历史说:“七世纪到八世纪南方的宗教宽容终结,印度教两大派(湿婆教和毗湿奴派)由于君主的态度而互相争斗,佛教、耆那教也受迫害,常遭杀戮,玩弄保持(各派)平衡手段的君主鲜有存在。”

  《印度密宗佛教》作者戴维森分析说:佛教密宗当时采取婆罗门或民间宗教(坦陀罗教)仪轨,充分反映了服务当时地方领主的目的,比如佛教密宗的“灌顶”源自印度国王“登基”时洒圣水仪式一词,显示密宗首先服务的是将地方领主迎入法门。


  曼陀罗(坛城、轮圆具足)是印度古代大多数宗教所使用的一种神秘祭拜方式,它是利用绘画或以实物,由神像、图案、象征物、种子字形,象征神灵存在的图符“央陀罗”等模拟一个多圆的神宇天地,进行祭拜,相信可以得到一种奇异的神秘力量。


  其实,曼陀罗是一个印度政治图景的缩影,依照印度古代政治学说,一个王国依地理位置远近的不同,大略把邻近王国归入一个个以这个王国为中心的同心环,称为“曼陀罗”。


  统治一国的君主依据这个环形关系结构,对其它国家采取不同的政治、外交、军事策略,曼陀罗实际上是地方领主和周边藩属的地位排序或战略布阵图,曼陀罗被佛教密宗纳入,其实是出于密宗为君主服务的目的。


  婆罗门教,特别是湿婆教掀起的强劲的宗教复兴运动,迫使佛教不得不与印度社会生活环境合拍,坦陀罗密教仪轨逐渐侵入佛教,进而发展成“金刚乘”佛教,也就是“密宗”。


  金刚乘佛教(密宗)成为佛教在印度次大陆灭亡之前,在其的发源地比哈尔和孟加拉一带,最后一个支持佛教的王朝~“波罗王朝”时期的主要佛教形式而存在。


   中世纪以后的印度,婆罗门教改革成为印度教,婆罗门教古代繁琐的祭祀礼仪大幅的减少,被印度教抛弃出去的这些琐碎的东西,被佛教密宗所承袭,当时的印度教把佛教密宗统称为秘密仪轨~绘画请神~咒术一类密教。


(未完待续)


纵横论天下
看历史,观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