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南朝崇佛相比,北朝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北方高僧的下场往往不好,前有印手菩萨释道安被前秦天王苻坚,发十万大军攻陷襄阳被强“请”入长安,后有鸠摩罗什被后秦皇帝姚兴强令其娶了十个侍妾,虽然道安与鸠摩罗什得以善终,但是失去人身自由,致使二人终生郁郁寡欢。
和道安与鸠摩罗什相比,更悲惨的是天竺高僧昙无谶,被北凉国主沮渠蒙逊灭西凉后,由西域强迎入凉州译经,昙无谶为沮渠蒙逊译经达二十年,先后译出大乘佛经11部,共113卷。
公元433年,北魏皇帝拓跋焘诏昙无谶入魏都平城讲佛译经,昙无谶推辞未往,不久昙无谶请求西归,沮渠蒙逊不此愿佛宝与人分享,派人刺杀,昙无谶遇害身亡。
北朝胡人国家虽崇佛,但是对待高僧更多的是加以利用,而不是像南朝那样崇拜,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后,崇佛带来的后果,已使北朝不堪重负。
佛教自境外传来,中原人称之为胡教,五胡乱中华时,正好被胡族君主利用,对抗中原的儒学,石虎最先去皇帝号,做了大赵天王,以佛教意识形态治理国家。
中国北方胡族君主大多步石虎后尘使用天王制,前秦苻坚、后秦姚兴、北凉沮渠蒙逊都曾大力崇佛,佛学在关中、凉州一带蓬勃发展,北魏平定凉州之后,许多佛学大师来到中原,备受鲜卑贵族推崇。
一时高僧云集,惠始、师贤、昙曜等名僧是其中佼佼者,拓跋焘受其影响,起初曾经礼敬沙门,时常召集高德名僧,一起谈论佛法,玄理、治国之术,每年四月初八,佛诞节之日,必亲登门楼,观看散花。
刘宋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在魏帝拓跋焘的支持下,汉族大臣崔浩开始主导北魏政府的机构体制改革,设置左右仆射、诸曹尚书等官职,正式恢复魏晋时代汉人的中央行政制度,以强化儒家思想作为国家正统的意识形态,文化上复兴儒学,一改前两朝对汉人豪门的强迁政策,下诏礼聘汉人名士入朝当官。
北魏改革官制,大大触动了鲜卑贵族的利益,鲜卑贵族们开始利用佛教对抗儒学,抵制北魏皇帝拓跋焘的汉化体制和儒化革新。
当时的佛教寺院无论在南朝还是北朝,都免税、免徭役、兵役,致使北朝居然征兵时军额不足,征粮时粮草亦额度常常不足,佛教僧尼不事生产,僧院尼庵私蓄大量土地,雇佣佃户,又接受朝廷、民众供养,院庵巨富,而国库枯竭。
北魏进入中原以来,仍在沿循旧有习俗,祭祀的胡族神灵很多,刘洁的军事政变阴谋暴露之后,推崇儒学的崔浩趁热打铁,打击以佛学对抗儒学的鲜卑贵族,唆使拓跋焘下达精减鲜卑联盟诸部供奉的神灵、禁止“私养沙门”、抑制佛学传播的诏令。
儒学并非宗教,远没有佛教对普通人的约束力大,大力推荐儒学的崔浩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他将北派天师道创教祖师、大天师寇谦之推荐给拓跋焘,以道教对抗佛教,用以抵消佛教在北魏的影响力,借以打击鲜卑贵族在北魏的势力。
天师道~五斗米道自东汉末年开始流传渐广,道教创教祖师张道陵(张陵),据说是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八世孙,与后来的张道衡(张衡)、张道鲁(张鲁)并称道教三祖~“三张”,道教自称能画符诵咒,消灾免祸,去病养生,直至长生不老,白日飞升,羽化成仙。
与豪门大族世家出身的士人崔浩相同,寇谦之同样出身世族豪门,其家族祖信天师道,寇谦之称拜在道教创教祖师第六代天师张俶~成公兴的门下,入华山、嵩山修炼,自称太上老君亲自下凡嵩山,册封其为天师,寇派天师道,才是道教正宗,由此,中国道教分裂成南北两派,寇谦之创立的嵩山天师道,被称为“北派天师道”。
寇谦之虽自称师从过成公兴(寇谦之宣传中说成公兴拜他为师),但是他开创的北派天师道以反“三张伪法”为主,寇大天师之所以反对三张伪法其原因非常简单,只是不好说出口而已,,寇天师姓寇不姓张,不打翻远在江西龙虎山的天师道张天师家族在道教中的地位,寇天师怎能取而代之,为了表明自己的道教正统身份,寇天师不惜对自己痛下狠手:男女合气之术(即房中术)有问题~“大道清虚,岂有斯事?”
中华本土宗教~道教禁欲自此开始,究其原因,是为了打击龙虎山道教张天师家族的传承体系和正统地位;究其出处,是摄入了当时流行南北的佛教大乘的禁欲戒律。
龙虎山的天师张回很郁闷,山外道教徒流行不结婚了,久不下山的道教第七代天师张回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是哪个下手这么狠毒,这是要老张家断根儿啊,别的都可以学,这个张天师家族绝不同意。
张回哪里知道,下此手的,正是他名义上的师弟寇谦之。
当年拓跋嗣病逝,拓跋焘继位登基,寇谦之看到了机会,由嵩山直奔魏都平城,寻找到崔浩的门路,进献道书,自称是太上老君玄孙李谱文降临嵩山,亲授《录图真经》六十余卷,赐予驱使鬼神与炼制金丹等秘法,并嘱托他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就是魏帝拓跋焘。
刚登帝位的少年皇帝拓跋焘闻言大喜,拓跋焘正要建立起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寇谦之的到来,给了他可以用来对抗以佛教学说欺压他和先皇拓跋嗣的鲜卑权贵的手段,用以收回皇权,推行汉家体制皇权一统的绝对权威。
于是,拓跋焘接受寇谦之进言,奉寇谦之为“国师”,改年号为“太平真君”,由是天师道在北方大盛。
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戏,就要开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