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鲜卑的老祖宗姓李?~(5)十世门阀

文摘   2024-11-02 08:49   北京  

   高允知道拓跋焘给他挖坑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心态一稳,一脸平静的对拓跋焘说道:“臣罪该灭族,不敢用假话欺骗陛下。太子因为臣很久以来一直在身边侍讲而可怜臣的遭遇,想放一条生路。实未问臣,臣也没有说过那些话,不敢迷乱胡言。”

   高允终于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了拓跋焘对他的生死考验,拓跋焘转头对太子夸赞高允,说:“正直啊!人情所难,高允却能做到,临死不易辞,诚信也;为臣不欺君,忠贞也。其罪特赦,还要加以褒扬。”

   太子拓跋晃为老师高允求情的重点,始终放在高允人微言轻,地位卑贱上,就是说《国史》案中,高允的责任极小,以此保住高允的一条性命。

   拓跋焘是什么人?

   拓跋焘一生杀伐果断,这次逼宫危机,连自己最亲信,帮助自己统一北方的第一谋臣崔浩都要舍弃,高允算个什么东西?杀不杀高允,不是高允在《国史》案中充当过什么角色,而是这个人有没有用处,用处能有多少。

   而高允迅速看明白了这件事情的最关键所在~自己的态度、自己展现出来的价值如何:崔浩之所以被拓跋焘放弃,当替罪羊,是拓跋焘为自保,没其它的办法了;太子拓跋晃之所以为自己求情,是因为彼此建立起来的深厚的师生情谊,从这点上说,拓跋焘可能会饶过自己的性命,但按照太子的说法顺下去说,就算能保住性命,但自己“人微言轻,地位卑贱”这个定位,一生都洗不掉了;对君主不说实话,很大概率会死于非命,不管有没有《国史》案的牵连,后果都是一样。

   高允知道拓跋焘对自己的死活,完全没必要放在心上,拓跋焘关心的:一是,高允未来对储君太子有没有用处;二是,这用处有多大;三是,这个人是否忠诚,如此而已。

   这事情,高允知道,拓跋焘也知道,两个人在太子开口为高允求情时,就已经开始搏奕了,高允抢答得分,拓跋焘再出试题,确定答案,高允再次得分,满分。拓跋焘已经确认高允是未来太子拓跋晃主要辅臣的能力和人品了,这个人,不能杀,得给自己的儿子留住,所以不但赦免了高允的罪,还夸奖褒扬他。

   拓跋焘没看错人,拓跋晃也没看错人,后来拓跋晃早死,未能继承皇位,而高允在北魏帝国历经太武帝拓跋焘、隐帝拓跋余、文成帝拓跋溶、献文帝拓跋弘、冯太后和孝文帝拓跋宏五朝。大风大浪,宫廷、朝局变幻,别人腥风血雨,而高允的官却越做越大,几代皇帝、鲜卑贵族、汉人门阀、豪强、平民百姓没人说他坏话的,比起飞扬跋扈的崔浩来说,高允几乎做到了完美。

   高允靠不欺君,和对洞察政局的敏锐能力,躲过了这次劫难,但崔浩在劫难逃。

   拓跋焘召见崔浩和国史编修官员进殿,把大臣们罗列出来的一条条罪状咆哮如雷的抛给它们,崔浩身股战栗,无言以对~他知道自己被皇帝抛弃了;其它人,自著作郎崇钦以下伏地流汗,面无人色。

   高允站出来,据理陈说,逐一申辩,条理清晰,拓跋焘和高允已有默契,不听高允申诉,暴怒的吼道:“高允!拟诏!崔浩及宗钦、段承根等编修国史的官员、僮吏皆夷五族!”

   编史的官员连僮吏算上,共一百二十八人,夷灭五族,要有上万人头颅落地,而且这些官员几乎全部是汉人,都杀了,是对北魏汉化,借以加强皇权,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这些,高允知道,想要用汉化北魏,加强皇权的拓跋焘也知道。

   去拟旨的高允反复拖延,拓跋焘一催再催,高允推不下去了,于是为崔浩等人求情,拓跋焘装做暴怒,命令殿内武士抓捕高允,太子拓跋晃跪地苦苦求情,这一场大戏,三人都演得好累。

   国史之狱,鲜卑贵族借拓跋焘南征失败发难逼宫,借机报复中原士族,清河崔氏一门,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被灭族,编修国史的一百二十八家大小官员僮吏被斩首。

   这个事件,得利的首先是反对汉化的鲜卑贵族;其次是拓跋焘为太子留下的汉族大臣,和渤海高氏的高允,这事件中,高允的抗上陈词,保护了一百二十八名官员僮吏的五族,高允成为北方汉家士族豪强的代表人物,更得到了拓跋焘、拓跋晃父子的无限信任;第三个受益的是太子拓跋晃,通过消及灭佛和国史案,得到的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双方认可。

   而受损失最大的,一是北方汉家士族,二就是太武帝拓地焘。

   统一了北方的拓跋焘怎么样能咽下如此恶气,张目四看,寻找对手,他太需要一场战争的胜利证明自己的能力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忘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勘回首,佛狸祠下,一片身鸦社鼓。

家不和,外人欺,北魏的朝局不稳,内部分裂,给了准备了二十多年,虎视耽耽的刘宋皇帝刘义隆收复中原的机会。

宋文帝刘义隆以倾国之兵,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第二次元嘉北伐。

(未完待续)


纵横论天下
看历史,观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