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的特点

文摘   2024-12-12 09:21   辽宁  

  印度的特点是在一件相同的事物中,总具有互相矛盾甚至对立的多样性,这来源于印度的种族、经济和社会的复杂性,所以产生了多种思想体系,在印度的思辩争斗中,神秘主义流派占有主导地位。


  印度本土产生了印度教、耆那教、佛教、锡克教,外传入印度的伊斯兰教、基督教、祆教(拜火教),还有在不同的地区还流传多种民间信仰,部落民内存在着的原始崇拜。


   印度教作为有十亿信徒的具有印度社会精神基础的本土宗教,其主要源头有三个,即自然崇拜的湿婆教、母神性力崇拜、吠陀正统文化,三大派别经过长期的斗争、融合发展为现代的印度教。


  所以,印度教没有创立者,也就是说印度教没有教主,也没有统一的宗教组织和规范的宗教仪式,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价值观,印度教里的神化、理论、信仰常常不同,互相矛盾,信徒信仰的神灵各异,有亿万神灵,但是修庙拜祭的神灵很少,曲指可数。


  印度教是多种信仰的一种综合体,最初,婆罗门教从吠陀的自然神灵发展出抽象化的~宇宙最高精神的本体,也就是“梵”,之后,把印度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纳入万神殿堂,衍化成为印度教的两大神灵“湿婆”、“毗湿奴”为代表的神灵体系。


  印度教徒认为,拜神固然重要,但是通过不断的修炼,自我证“梵”,达到“梵我如一”,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个人“灵魂”的解脱,是最高的追求,属于印度教徒更高的目标层次。


  在印度教徒看来,“追求苦行、抑制物欲、净化灵魂、受人尊敬”,是非常高尚、高贵的,多数高种姓既有成家立业的俗世生活,到了老年又有出世的安排,重精神,轻物欲,相信业报轮回、灵魂不死。

  印度教徒依照社会地位,不计业报,无私欲的履行社会本份,印度教中,种姓有别,低种姓必须敬神,女性的解脱完全仰仗丈夫,不同群体达到解脱的路径是不同的。


  比如,高种姓男人采取的是业修之路、知识之路~瑜伽和禅定,低种姓女性要采取敬神之路,专门敬奉某一位神灵,因为只有这条道路,是对低种姓者开放的。


  生于印度教家庭者,终身都是印度教徒,印度教不传教,不招揽异教徒,重视维护教内群体的稳定,敌视憎恶异教的策反,所以虽然信徒超过十亿,超过了佛教徒的五亿四千万信徒,但始终是地方性宗教,无法、也不想成为世界性宗教。


  前印度总理相尼赫鲁曾经描述过印度教:作为一种信仰来看,印度教是模糊的、无定型的、多方面的,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看法去理解。要给它下一个定义,或者用这个词的普通意义来实在明确说出它是不是一种宗教,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它的现在体系中,甚至在过去,它包含着多种信仰和仪式,从最高的到最低的,往往互相抵触、相互矛盾。它的精神本质似乎是“自己活和让人活”。


   圣雄甘地曾经解释说:如果让我解释印度教的教义,我会简单地说:以非暴力手段,追求真理。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仍然称为印度教徒……印度教不懈的追求真理……印度教是真理的宗教。


  甘地把印度教的教义解释为“真理和非暴力”,但是很多印度教徒并不同意甘地的解释,认为非暴力不是印度教教义的主要成份,但是同意非暴力是印度教教义的次要组成部分。

   和其它宗教一样,印度教教义中的“真理”,并不是世俗人理解的“真理”,而是印度教教内的世界观、道德规范特定的“真理”,即是“正法”,类似于佛教的“缔”的解释,《薄迦梵歌》中对“正法”的解释,既有对神的皈依,要无条件的顺从,也有遵神旨为正义而战的主张,“正法”~有着“非暴力”与“暴力”的双重含义。


  印度教的神学是个二元、多元的互相矛盾的综合体,印度教把矛盾的各方面调合到一起,不同的派别各得其所,教徒信仰没有实体的“梵~精神”可以,信仰众多的其它神灵也认可,不信仰任何神灵也被接纳。


  在印度教中,正统信仰与旁门左道信仰同时存在,只要不违反法律,一切都被允许,正统信仰指的是吠陀的至高无上,不容许否认和挑战;如果不同意正统的吠檀多不二理论,也可以信仰其它学说,比如有限不二论;因为既然“吠陀包括一切真理”,那么其它理论不过是吠陀~吠檀多不二论的组成部分而已。


  印度教认为,虽然享受世俗的欢愉并非罪过,但是不可能取得长久的幸福和欢乐,人在天堂和地狱不过是“灵魂”短暂的经历,只要灵魂不脱离个我的束缚,就会不断在俗世轮回。


   只有不断亲证各自认知的神灵,不二论的宇宙精神~“梵”也好,有限不二论的毗湿奴大神~或者是他的化身也好(毗湿奴有1000个化身),进行精神修炼~宗教活动,使自己的灵魂脱离世俗的欲望,超越轮回,才会取得与“梵”,或者是皈依的其它神灵的庇护,得到解脱,获得永久的和平与幸福。


  这是印度教徒的终极目标,会因为个人的努力不同,而得到不同的修炼结果,靠的是信徒的个人努力。


题内化:婆罗门教在转化为印度教的过程中,和印度教发展为现代印度教的过程中,吸收了其它宗教的教义,被纳入印度教,比如“非暴力”源于耆那教的教义,对“正法”的解释,显然受到佛教的影响。


当然,佛教与耆那教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婆罗门教~印度教教义的影响,也比比皆是。


纵横论天下
看历史,观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