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发动对越南北方空袭期间,为了侦察中越边境和中国中南、西南地区的军事部署、装备实力等情报,曾使用问世不久的、具有先进技术的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来执行这一任务。
美军开始对中国实施空中侦察的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是BQM-147G型,它是在原BQM-34A“火蜂”式靶机(1960年1月首次飞行)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其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飞行高度高,侦察设备好,续航时间长,航程远,侦察面积广,且可回收多次使用,是一种廉价又不担风险的侦察工具。该机飞行时速750~800千米,升限17500~18300米(改进型BQM-147H/T型可达20000~21000米),续航时间4小时25分,最大航程3000千米,侦察设备是一部HR-233型相机,收容宽度为40千米、长度2000多千米。无人机由C-130型运输机挂载,飞到预定经纬度定点投放,投放高度一般为5000~6000米,投放后无人机按预先装定在计算机内的速度、航向、高度飞行;机上侦察设备何时开机工作、何时停止等都编好在程序内。为修正风对无人机飞行的影响,在机上还装有多普勒雷达和惯导系统,随时可测出偏流、偏流角,及时予以修正。完成任务后,在预定空域由地面无线电遥控伞降回收;后期可直接在空中回收,即C-130型飞机带一种特殊的“回收钩”在无人机打开降落伞下降过程中,钩住伞绳后带回机场。
1964年8月29日,美军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首次入侵中国领空,实施侦察。当日美空军1架DC-130型运输机携带1架无人机,从冲绳嘉手纳基地起飞,飞抵南中国海定点投放。随后,无人机飞行高度上升至17500米,时速750千米,从海南岛的海口入侵,穿越雷州半岛,经南宁、梧州、广东兴宁、漳州、厦门出境,到台湾北部湖口上空无线电遥控伞降回收。接着9月至10月上旬,美军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连续6架次,入侵中国领空。当时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及地面防空部队,对这种飞机的性能和活动特点不甚了解,虽多次出动歼击机进行拦截,但均未获战果。
1964年10月13日,美军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从广西友谊关侵入中国领空,继而窜到雷州半岛地区侦察。中国空军驻遂溪的航空兵第1师作战分队,起飞1架歼-6型飞机进行截击,飞行员在地面指挥所引导下,于17600米高度上发现无人机,先后3次开炮,由于缺乏经验,将炮弹打光仍未命中目标,飞行员继续朝敌机冲去,决心将其撞下来,但由于动作过猛,不仅没有撞到无人机,自己飞机却进入螺旋状态,急剧地下降高度,几次作改出螺旋的努力,均未奏效,最后只得弃机跳伞,飞行员生还。
□1964年11月15日截击美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航线图
美军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猖狂入侵中国领空侦察,平均每月达四五次。空军屡战无果,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指示空军:“要千方百计,打下一架无人机”。空军从机关到部队都十分焦急。一时间,空军部队中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飞行员打不下无人机,敢于去把它撞下来这种英勇作战的精神,值得赞扬;也有的人认为,打无人机采取撞的办法,是蛮干,得不偿失。10月15日,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带领机关有关人员,赶赴遂溪基地,进行调查研究。笔者当时在空司机关任参谋,有幸随刘司令员一起深入部队,深受教益。当时还邀请了有关军区空军的领导人聂风智、吴富善,著名战斗英雄王海、刘玉堤等,以及部分执行机动作战任务的小分队成员,包括指挥员、飞行员、领航员召开专题研讨会。会上发扬军事民主,与会者充分发表意见,气氛热烈,对各次战斗有分析、有对比、有措施、有建议、有批评。刘亚楼司令员听得认真仔细,不时在本子上记下要点,还不断插话,时而逗得大家开怀大笑,时而又引发人们作更深层次的思考。一些参战的飞行人员在会上分析了敌我机的优长,并用前几次战斗的经验教训和具体数据、动作来说明,歼-6型飞机的升限高度,只要飞行员操纵动作正确,充分发挥飞机性能,是可以达到美军无人机的高度的。大家在发言中还特别强调飞行中的心理素质对把握射击机会的重要性,认为美无人机一旦暴露在我歼击机航炮射程之内,它本身既无还击能力,又不会机动摆脱,这时只要飞行员不怵、不急、机智、果断地接敌射击,无人机是肯定可以击落的。其他指挥员和有关人员也发表了很多很好的意见。最后,刘亚楼司令员作了总结发言。他高兴地指出:通过这次现场会议,集思广益,进一步搞清了美军无人机的性能特点和我歼击机每次战斗接敌的详细经过,分析了未能击落美无人机的原因,研究了对付无人机的对策,对今后作战是非常有益的。对于发生的战斗事故,刘司令员既充分肯定了飞行员在战斗中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又指出空中斗争是非常复杂的,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讲科学、讲战术,既要消灭敌栅,又要保存自己不能蛮干。他还指出:尽管敌机飞行高度高、体积小,但它的弱点是速度小,没有主动规避和还击能力。击落这种飞机的关键是地面指挥所要精确地引导歼击机压准目标航迹;飞行员要正确地选择最佳的跃升方案,还要有熟练的操纵技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瞄准、射击、脱离等一系列战斗动作。使用现有装备的歼-6型飞机是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我们功夫练到家,击落无人机是完全可能的。美国人有本事把它造出来,我们中国人就有本事把它打下来。讲了具体的战术技术后,刘亚楼要求空军各个参战的航空兵师的作战小分队来一个竞赛,看谁先打下第一架入侵的无人机,他在北京听候大家的好消息。
会后,为了有效地打击美军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空军确定在南宁、遂溪、昆明、蒙自等地设立高空作战点,配备精干的歼-6、歼-7型飞机的作战分队和指挥引导班子,苦练打无人机的技术、战术动作,制定各种特殊情况处置方案。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研究和训练,各作战点上的作战分队都掌握了一套有效的基本战法。首先,正确判断敌情,合理使用兵力,充分利用有效截击地段,压准敌机航迹,使歼击机在接敌时,与敌机保持在同一航迹上。其次,由于敌机高度高,已超出歼击机静升限,歼击机需通过积累速度后,作跃升(即动升限)才能达到相应的高度,跃升的时机和方法由空地共同来掌握。第三,歼击机跃升到顶点高度,应恰好处在敌机正后方有效射击距离内,因这时歼击机升力已不能保持平飞,只能作短暂停留,如果位置不适当,就会失去攻击机会。第四,由于无人机体积小,飞行员必须抵近射击,瞄准时应用固定环,力争一次把敌机击落。这套战法很快在实战中取得了战果。
1964年11月15日11时53分,地面预警雷达报告,在海南岛陵水东170千米处发现美军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1架,航向320度,时速780千米,高度1.76万米,经文昌、琼州海峡,直指涸洲岛。11时58分,空军驻遂溪机场的航空兵第1师作战分队中队长徐开通,奉命驾驶歼-6型飞机起飞拦截,航向170度出航,12时20分,高度上升到1.62万米时,于左前方15千米发现无人机拉烟,21分30秒压准敌机航迹,22分15秒距敌机3800米,高度1.66万米,观察角25度、上升角15~16度拉起,作动力跃升,高度至1.75万米改平,低于敌机100米,距敌机1500米放减速板,从敌机后下方以5度进入角进入,用固定光环瞄准,距敌机400米、300米两次开炮,由于用力过猛,飞机左右晃动,均未命中,第3次距敌机230米对准其腹部开炮,一直打到140米,空中看到无人机中弹冒烟并掉下很多碎片,瞬即爆炸,拖着长长的黑烟坠入大海。23分20秒,徐开通报告:“击中目标”、“敌机反扣急旋下坠”。飞行员随即听令返航。这是中国空军首次击落入侵的美军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战后,徐开通总结了两点经验,一是掌握好歼-6型飞机在最短时间内,跃升到升限高度上的飞行技术,使飞机飞得稳,航线直,不能出现上下摇摆,左右晃动的现象。二是掌握飞机在升限高度上对敌机精确瞄准的射击技术,其要领是“固定环,近距离,连续射击打肚皮"。
11月19日,空军召开了祝捷授奖大会,表彰了作战有功部队和人员,徐开通荣立一等功。1965年元旦,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参加首都举行的拥政爱民联欢会前,接见了徐开通等作战有功人员。元月9日,周恩来总理、贺龙元帅、叶剑英元帅、罗瑞卿大将等接见了击落敌机有功人员。合影时,周总理特意让徐开通站在前排正中,这时徐开通深感不安,一再退让,周总理笑着说:“有功之臣应该站在正中”。摄影师留下了这珍贵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