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轰- 7(1965年)飞机

文摘   2025-01-21 00:05   福建  

轰- 7飞机是为解决轰- 5飞机低空性能差、航程短、速度小、载弹量小、领航轰炸复杂等问题,作为轰-5的后继机,由122厂设计的轻型轰炸机。

1965年8月1 3日,122厂副总工程师齐志琨向空军机关汇报了轰-7飞机的设计方案。空军认为:采用811(ΡД-9Б)发动机推力小,耗油量大,低空性能不好;作战半径在低—低—低典型剖面的情况下不应小于700千米;使用高度300~1200米,处于敌防空火力范围内,易遭攻击,应低于300米以下;应适应南方高温气候,在各种大气条件下可超载起飞着陆,其滑跑距离不超过1800米,当只有一台发动机工作情况下,也能单发超载起飞;通信员不能取消,领航舱应设两个座位;能配挂250、500、1000千克各种不同型号的炸弹,最大载弹量应在4吨以上;为防止飞机油箱被击毁,在主要部位应有适当装甲,并增装加速装置,以便完成任务后迅速退出战区;轰炸光学瞄准具和雷达瞄准具应兼顾,雷达瞄准具探测距离应大于35千米,并能分辨出中等舰艇、桥梁、车站等目标;机上增装测角测距器。

1966年5月27日,空军提出对轰-7战术轰炸机设计方案的意见,认为飞机的低空作战半径(800千米),载弹量(5吨)和飞行速度(1020千米/小时)等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指标比轰-5飞机先进。需再研究考虑的是:要选用适当的发动机,目前选用的811型发动机不很理想。轰炸雷达和光学瞄准具应满足低空轰炸要求。应满足运载战术原子弹实施攻击的要求,要求能进行爬升轰炸。适用高度降低至150~200米。低空大速度情况下,操纵性能好,稳定性好。增加飞机着陆的允许余油量。在南方高温及各种大气条件下,起飞着陆滑跑距离不大于1800米,并能在野战草地机场起飞着陆。1966年11月25日,三机部提出了修改方案。

1967年6月19日,空军基本同意了此方案,向国防科委上报了《对轰-7飞机研制的意见》,认为,轰-7飞机低空性能、航程、速度等比轰-5强,对轰炸机不能过分强调大速度俯冲的战术技术要求,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强击机)性质是不同的。轰-7总体方案基本是可行的,不应推倒重来。重点是抓好发动机的研制,飞机要具有良好的操纵性、加速性、机动性,缩短起飞滑跑距离,具有夜间及单机攻击能力和完备的轰炸、航行设备等。11月14日,中央军委批准轰-7飞机设计方案,要求立即组织力量研制,争取在1972年或更早一点时间定型。

1968年1月2 6日,国防科委下达《1968年国防科学技术重点研制项目》中,将轰-7作为空军的重点项目。2月8日,总参谋部、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向聂荣臻、叶剑英并林彪、周恩来、军委上报《对“三五”期间我国飞机发展问题的建议》,明确了轰-7的技术战术指标:最大速度1020千米/小时,低空作战半径1000千米,最大载弹量5吨,能携带空地导弹、鱼雷、原子弹。计划1970年出样机。

1969年3月2 9日,国防科委罗元发致函吴法宪、王辉球商讨空军对1969年国防科研计划所提的几点意见。罗元发在信中说,轰-7和轰-6基本上差不多,大家(参加研究的总参装备部、海军、空军、国防部六院、七机部二院和三机部等部门的同志)意见可以不生产,可以用远程轰炸机代替。4月2日,空军党委常委对国防科委提出的几个飞机发展问题再次提出意见。同意设计一种远程重型轰炸机,但认为已经设计的轰-7是根据战场上战术轰炸的要求设计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低空性能好,设想的性能比轰-5要强,应该继续搞下去。

而且轰-7和轰-5大小一样,用轰-5的生产线改建不困难。后因种种原因,轰-7飞机于1970年下马。

性能数据(设计值)

类  型:高亚声速战术轰炸机

乘  员:2~3名

动力装置:2台811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2600千克力,单台

加力推力3250千克力

性  能:最大平飞速度1020千米/小时,作战半径1000千米(低空),

着陆滑跑距离小于1800米

武器装备:最大载弹量5000千克,能携带多种空地导弹、炸弹、鱼雷、

核武器







劲舞空天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