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 6 攻击机:剑走偏锋的航空探索

文摘   2025-02-02 00:03   辽宁  

强 6 攻击机:壮志未酬的航空探索

在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中,强 6 攻击机是一款具有特殊意义的机型。它承载着中国航空人对先进战机的追求,虽最终未能列装部队,却在航空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一、研制背景

20 世纪 70 年代初,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局部冲突不断,对各国军事装备提出了更高要求。1974 年初爆发的西沙海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虽取得胜利,但暴露出一个严峻问题:作战时无法获得有效的空中支援。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的战机各有短板,歼 - 5、歼 - 6 和歼 - 7 等主要侧重于空战,对地攻击能力不足;强 - 5 作为攻击机,航程过短,载弹量少,难以适应高强度作战需求;轰 - 5 和轰 - 6 作为重型轰炸机,速度太慢,自卫能力缺乏,无法为水面舰艇编队提供有力的火力支援。

西沙海战结束后,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深感缺乏先进支援战机的困扰,分别向原三机部提出新型战机设计指标要求,期望航空部门研制新型战斗轰炸机。同时,在 20 世纪 60 - 70 年代,可变后掠翼飞机成为世界飞机设计的新潮流,美国的 F - 111 和苏联的米格 - 23 等采用这种技术的机型相继问世,这也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思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

1970 年代赎罪日战争后,埃及与以色列和解,导致苏联对埃及的军援短期断绝。为补充装备耗损,埃及与中国在军事装备方面展开合作,中国协助埃及提供中国制俄系军火,两国关系友好度提升。在此背景下,中国向埃及提出索取米格 - 23,从 1979 年起,中国取得了 1 架埃及的米格 - 23,随后至少有 6 架秘密运抵中国,为中国飞机研发单位提供了重要参考样品。

二、研制过程

1976 年 6 月,三机部召集所属各部设计人员到北京,要求在最短时间内提出新型战机设计方案。沈阳飞机制造厂和南昌飞机制造厂迅速响应,分别提出了歼轰 - 8 设计方案和强 - 6 设计方案,西安飞机制造厂稍后提出了 “飞豹”(歼轰 - 7)设计方案。沈飞的歼轰 - 8 由于原型机尚未定型,方案实际运作风险系数过高,最终被否决。南昌飞机制造厂和西安飞机制造厂则几乎同时开展新机研制工作。

南昌飞机制造厂在强 - 5 总设计师陆孝彭的坚持下,决定以从埃及获得的米格 - 23MC 为基础,发展一种单发单座超音速强击机,作为强 - 5 和歼 - 6 的共同后续机,命名为强 - 6。1978 年,强 6 的战术技术要求制定完成 ,陆孝彭毅然选择了难度最高的变后掠翼方案。1979 年 2 月,根据三机部要求,陆孝彭提出强 - 6 总体设计方案。强 - 6 计划选用当时中国第一种可量产的涡扇发动机 —— 涡扇 - 6(WS - 6)。从设计指标看,该机最大武器载荷 4500 千克 ,作战半径 900 千米,设计性能优于米格 - 23。1980 年 10 月,WS - 6 发动机达到性能设计指标,这使得三机部最终决定采用南昌飞机制造厂的强 - 6 方案 。

不过在研制过程中,强 - 6 遭遇了诸多难题。1980 年前后,结构超重问题逐渐凸显,与苏联米格 - 23 战斗机相比,中国国产的变后掠翼机构超重 12%,这不仅减小了战机的载油量和载弹量,还严重影响了作战半径。可变后掠翼的控制系统也极其复杂,当时中国航空工业技术力量难以解决,导致飞机的机动性和操作性受到影响。与此同时,计划采用的 WS - 6 发动机一直无法定型生产,其可靠性低、寿命短、油耗高等问题,严重拖延了强 - 6 项目的进度。1983 年,在此基础上研制了 WS - 6G 型发动机,加力推力达到 138 千牛,推重比达到 7,从指标上看虽已和美俄空军当时主力发动机 F100(用于 F - 15 )和 AF - 31(用于苏 - 27 系列战机)处于同一水平线,但实际应用中问题依旧频出。

在研制期间,还有一段波折。1975 年 12 月,我国花 5 亿英镑购买了 40 多台斯贝发动机,原计划让 410 厂仿制,后因 410 厂不愿放弃涡扇 6,改由 430 厂接手。但当时没有飞机愿意装斯贝发动机,因其推比低、高空表现差,无法满足歼 13 所需。于是部里建议陆孝彭让强 5 装斯贝,改名叫强 6,陆孝彭当即表示不同意,他认为双发强 5 不适合改装斯贝,两者完全不匹配。之后西安传来消息,歼轰 7 正式上马开始研制,原因是一架歼轰 7 可解决两台斯贝的装机问题。

1987 年,“变后掠翼技术研究” 课题结束,1991 年该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但此后强 6 便鲜有人提及。

三、技术指标

(一)气动布局

强 - 6 采用悬臂式上单翼结构的可变后掠翼布局,这种布局阻力小,稳定性好,适合飞机高速突防,为对地攻击武器提供了理想发射平台。从外形上看,主翼、垂尾和平尾类似于米格 - 23,进气方式则采用与 F - 16 类似的机腹进气方式,以适应飞机大仰角飞行时的进气量问题。在具体性能指标上,最大武器载荷 4500 千克 ,作战半径 900 千米 ,除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外,空战性能优于米格 - 23。

(二)飞控系统

在国内无先例的情况下,强 - 6 采用当时先进的电传飞控。研制人员以国外相关技术为基础,通过反向编译开发出中国第一代战机电传操纵系统。该系统主要由信号转换装置、飞行控制计算机、电缆和动作装置组成,能将飞行员操纵信号经变换器变成电信号,再通过电缆直接传输到自主式舵机,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易于安装、改善飞机操纵品质、提高操纵系统可靠性并减轻飞行员工作负担等优点。

(三)发动机

选用涡扇 - 6(WS - 6)航空发动机,最大军用推力为 71 千牛,最大加力推力为 122 千牛,推重比为 5.93。1983 年,在此基础上研制了 WS - 6G 型发动机,加力推力达到 138 千牛,推重比达到 7,从指标上看,已和美俄空军当时主力发动机 F100(用于 F - 15 )和 AF - 31(用于苏 - 27 系列战机)处于同一水平线,但实际应用中问题频出。

(四)航电设备

机载电子设备选用仿制和改进自米格 - 23BN 上的相关设备,主要包括改进自米格 - 23 装备的 “高空云雀” 新型雷达、激光测距仪、瞄 - 6 型瞄准具、雷达告警系统以及通信电台、无线电高度表、无线电罗盘、近距导航和着陆系统等。具备对地功能的雷达和瞄准具,使强 - 6 能够执行对敌攻击任务,但该系统大多采用电子管和晶体管混合元件,设备体积、重量大,相比同期西方产品较为落后。

四、下马细节和原因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强 - 6 项目逐渐走向终结。从技术层面看,结构超重、可变后掠翼控制系统难题以及涡扇 - 6 发动机无法定型生产等问题,自 1980 年前后出现后,直至项目下马都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飞机的性能和实用性,使得强 - 6 难以达到军方的要求。

从军事战略和装备发展方向来看,军方认为可变后掠翼布局并非未来作战飞机的主流。随着航空技术发展,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不断涌现,可变后掠翼技术虽然在特定时期具有优势,但也存在诸多弊端,如结构复杂、重量增加、维护成本高等。与此同时,西安飞机制造厂的歼轰 - 7 战斗轰炸机于 1988 年首飞。歼轰 - 7 研制进度快于强 - 6,机型性能也更优,在载弹量、航程、航电系统等方面都有出色表现,这使得强 - 6 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此外,当时国家经济处于调整阶段,军费相对紧张,在有限的资源下,需要集中力量发展更具可行性和实用性的装备项目。强 - 6 项目由于技术难题导致进度缓慢,投入产出比不理想,最终在 1980 年代末停止了研制 。尽管强 - 6 未能成为实用型武器装备,但它为中国航空工业积累了宝贵经验,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推动了相关技术的进步,为后续航空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劲舞空天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