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图片来识别中国的“侧卫”系列(二)

文摘   2025-01-15 09:45   海南  

歼-16(早期批次)

接前一篇:如何通过图片来识别中国的“侧卫”系列(一)

在歼-11BS的基础上,结合苏-30MKK的使用经验,研发的双座多用途重型战斗机,外形和歼-11BS有延续性,早期涂装依然使用类似歼-11B的样式,早期批次也采用了AL-31系列发动机。

歼-16早期型识别特征主要如下:

① 雷达罩为与机身接近的深灰色,取消了雷达罩空速管,空速管采用分布式设计,这一点区别于歼-11BS的黑色雷达罩

② 折射平显,IRST 光电探测系统安置于驾驶舱前方

③ 座舱左前方有伸缩式空中受油管,这一点和歼-11BS有区别

④ 翼尖挂架没有延续歼-11B系列的阶梯式型号,改用新型平直挂架,兼容霹雳-10导弹    

⑤ 进气道外侧刀形天线取消,这一点有别于歼-11BS

⑥ 双垂尾顶部采用斜切设计,和苏-30MKK的平直设计差异明显

⑦ 早期型继续使用当时更稳定的AL-31系列发动机

歼-16(太行版/正式量产批次)

歼-16进入规模量产阶段后,修改了部分试生产批次的设计细节,相比早期批次,最大变化是涂装和发动机出现了变化。    

歼-16批量生产型识别特征主要如下:

① 部分批次雷达罩维持深灰色,更新的批次雷达罩改成了比机身更浅的淡灰色,机身换成了全浅灰色的低可视涂装,连带八一机徽也改成了低可视设计

② 发动机换成了太行系列的WS-10B    

           

歼-16D

依托歼-16平台发展的类似“咆哮者”的电子战攻击机,用于战术机队的伴随电子战攻防,独立的防空压制作战,战术级电子侦察和压制等任务。

    

歼-16D主要识别特征如下:

整体外形和涂装与歼-16后期型号相似

翼尖挂架改成了两具电子侦察吊舱

机头后方增加大型刀形天线

机头下方增加一排小型天线

在歼-16上消失的进气道两侧天线又回归了

除翼尖以外,翼下和进气道下方还可以挂载4具电子战吊舱

歼-11A

国内引进组装的歼-11中期升级型号,让这批苏-27SK标准的“侧卫”,也具备了使用主动雷达制导中距弹的能力,并且增加了导弹逼近告警系统。    

歼-11A主要识别特征如下:

改进了翼尖挂架,取消原本的俄制自卫电子战吊舱

增加R-77和霹雳-8的挂载使用能力

部分改进批次在座舱两侧和垂尾增加了导弹逼近告警传感器

           

歼-11BG/BHG

歼-11B和歼-11BH的中期改进型号,火控雷达的平板缝隙天线换成了相控阵天线,主要外部特征变化是雷达罩换成了歼-16同款的浅灰色,但平衡升级成本和工作量后,雷达罩空速管依然被保留。    

           

歼-15T    

歼-15的改进型号,从原本的歼-15三代机标准迈入了三代半标准,同时在保留滑跃起飞能力的前提下,增加了电磁弹射能力,同时适配辽宁舰、山东舰和福建舰,目前正在逐步取代航母甲板上的歼-15。

歼-15T相比歼-15的主要识别特征如下:

① 整体采用类似空军歼-16的浅灰色低可视涂装,取消了歼-15上那些醒目的彩色标识,机头侧面的战术机号也改成了空心的灰色数字,机背两侧有低可视的“中国海军”字样,垂尾上刷涂灰色的“飞鲨”图案

② 机头雷达罩采用斜切设计,取消雷达罩空速管,换成四个L型分布式小空速管,这一点和歼-16相同

③ 换装了新一代衍射平显,比歼-15上的第一代衍射平显视角更广

④ 座舱左前方的IRST系统换代升级

⑤ 原本歼-15的阶梯式翼尖挂架,改成了平直型翼尖导弹挂架,适配霹雳-10空空弹,但型号和歼-16的不同,外形细节也有细微差异    

⑥ 前起落架加粗,增加弹射牵引杆,限位器连接杆

⑦ 虽然亮相2024年珠海航展的1518号歼-15T采用了涡扇-10B发动机,但早期生产型号依然使用AL-31系列发动机。

           

歼-15DH/DT

在歼-15S平台上发展的舰载电子战攻击机,定位类似空军的歼-16D,但在电子战设备的选择上存在差异性,挂载的吊舱用途相近但型号不同。DH是目前已经服役的滑跃型,H代表“滑跃”,主要适配辽宁舰和山东舰,推测存在适配福建舰的弹射型,型号后缀可能是DT。    

歼-15DT的外形主要识别特征如下:

涂装和歼-15T基本相同,但垂尾顶端刷成了黑色

灰色雷达罩未采用斜切设计,这一点和歼-15T有差异,类似歼-16

机头下方增加一排小型天线

机头后方增设刀形天线,类似歼-16D

进气道两侧的填线整流罩回归,和歼-16D雷同

翼尖挂架换成了两个电子侦察吊舱,但外形和型号和歼-16D的不同

可挂载四具大型电子战吊舱

           

苏-35SK

中国空军引进的最后一种俄制战斗机,是俄罗斯空天军苏-35S的出口型,除敌我识别系统外几乎没什么改动,只是在座舱操作面板上进行了“汉化”,从2017年开始分两批交付,共计24架。    

苏-35SK的外形和苏-35S几乎没差别,识别方法也很简单,因为苏-35SK有着“侧卫”家族中独一无二的涂装。

           

解放军现役序列的“侧卫”家族成员已经盘点完毕,目前只有歼-16和歼-15系列仍在量产中,后续可能还会出现新的型号,比如配套福建舰的歼-15DT等。不过随着歼-35的量产,六代机的首飞,中国的“侧卫”机队也即将进入存量时代。


劲舞空天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