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天空上的死亡之火--图22-M轰炸机家族(万字长篇)

文摘   2025-01-18 00:01   福建  

20世纪的50年冷战岁月,是两个超级大国以核大棒挥舞讹诈和确保相互摧毁,把全世界都绑在火药桶上的恐怖年月,却也是一段科学家们能够自由发挥激情和幻想的时代。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人心目中的苏联防空网还只是由高射炮和亚音速歼击机构成的,U-2一次又一次不受阻碍地在苏联领空的悠闲飞行使得他们幻想可以靠超音速2倍的核轰炸机摧毁苏联。B-58盗贼就是基于这样的威胁判断问世的,1959年B-58开始量产装备。对于万事都不能落后美国的苏联来说,拥有超音速轰炸机便成了十万火急的事,1961年苏联第一种超音速轰炸机图-22也在莫斯科航空节上露面,仅比美国晚上两三年装备部队。

不过,B-58并不成功,它的航程对于战略轰炸来说不够,而为了实现超音速而牺牲的载弹量又限制了它执行常规任务的能力,盗贼匆匆而来,又快快退场。不过美国空军并没有认识到单纯执行核任务的超音速轰炸机的局限性,又推出了指标更高的双3战略轰炸机:YB-70。它可带多种核武器,最大航程超过10000公里,达到了打击苏联腹地的要求。虽然YB-70最终也无疾而终,但当时的苏联人可十分着急,下达命令研制可以抗衡的同类型号。

正好,早有远见的图波列夫设计局在完成图-22后,马不停蹄的开始准备以图-22为基础设计新的超音速轰炸机。他们最初的考虑仅将图-22按照当时苏联官方的喜好改成变后掠翼、装备更加强劲的发动机,进一步提高速度和飞行性能即可。接到任务后,设计局提出了基于这种思想的106工程方案,但是在经过大量分析计算和风洞试验后放弃了这种设计,因为它无法满足飞行特性需求。随后问世的是“125工程”。采用相当前卫的鸭式布局,2台带加力的NK-6发动机(也计划用同类的NK-10)翼吊安装,燃料消耗量计划达到1.6公斤/kgf/小时水平。预计能够达到4500-4800公里的航程,最大时速2500公里,武器系统为一枚在研的重4000公斤、射程600公里的超音速巡航导弹。为了达到这一指标,将采用钛合金为主要材料制造机身,并使用包括电传操纵系统在内的大量新型电子设备。

但是1962年,苏联部长会议拒绝了“125工程”和它起飞重量达190吨的兄弟——“135工程”的设计,可这个决定令人十分不解,因为要论技术太超前的话,苏霍伊(Sukhoi)的T-4看上去更过分。T-4的设想是由叶瓦奇金设计局提出的,后转为苏霍伊设计局研制。该机同样采用先进的钛合金结构材料和电传飞行控制系统,但指标比“125工程”还高!为了和T-4竞争,图波列夫又提出“145工程”以参加新型超音速轰炸机的选型。苏联军方对这一多用途轰炸机项目要求是:能在低空以高亚音速巡航,并以超音速突防。航程则应在亚音速巡航状态下达到6000-7000公里,可执行准战略轰炸任务,至少可以威胁西欧。由于当时莫斯科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已经开发出成熟的变后掠翼技术,因此苏联部长会议决定新轰炸机必须采用这一技术以“提高飞行性能和航程”。另外,为型号指定的武器以Kh-22为主,必须装载2枚以上,另外其他现有的空对地导弹也必须能采用。

在选型中,苏联空军发现T-4的性能的确优异,但为了提高速度,狭小的机体内只能装2枚Kh-22导弹,而且全钛合金机体造价昂贵,有“143吨黄金”之称(T-4的起飞重量为143吨),因而在创造了儿项飞行纪录后被忍痛割爱。笑到最后的还是图波列夫,1967年11月,苏共中央部长会议正式签署文件,部署进行“145工程”(即图-22M轰炸机)和与之配套的K-22M导弹系统的研制工作。这时军方又借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大航速2300公里/小时,不补给燃料情况下航程7000公里。按照这一指示,图波列夫设计局开始了“145工程”设计,这就是因为北约代号而为我们熟知的神秘超音速轰炸机——逆火。

☆第一胎问世

1964年夏天,逆火的第一种原型机图-22M0(工厂代号“45-00工程”)完成。最初官方赋予的代号为代表从图-22改进来的图-22KD,用以掩饰这一新的计划。8月30日,首飞成功,随后9架预生产型的图-22M0型出厂。其中6架从1969年9月开始进行厂方飞行测试,直到1970年2月。随后交由空军飞行员进行试飞。在对外保密方面,苏联于1969年首次向外界透露有一种超音速轰炸机正在研制,随后的1970年7月,美国卫星在喀山地区发现了该原型机,第一次清楚地知道了这种日后将把阴影投送到整个西方世界的恐怖武器的存在。就在西方还没有搞清楚这种轰炸机的详细情况时,1971年7月27日,M1首飞,对M0试飞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修改,但是从大体上看二者十分相像,因此在这里一并介绍。

苏联 Tu-22M1 逆火 B 轰炸机由 F-14A 雄猫飞机监视

设计之初,逆火的进气道为类似图-128带中央激波锥的样式。后来发现在跨音速下容易出现供气量不稳定,为更好地在跨音速情况下消除激波,进气道唇口改为方型,内部几何形状可变以消除附面层。由于逆火将发动机装在机体内部,加上巨大的进气道使得机身宽度很大。图波列夫对此可能带来的飞行性能降低忧心忡忡。而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TSAGI)的风洞试验也证实了他的考虑:由于机体和翼盒的遮挡作用,在高攻角飞行状态下,垂直尾翼效能下降。于是从垂尾前缘向前延伸出了宽大的背鳍,一直通到机身中部以提高水平稳定性和高攻角控制能力。在当时设计的苏联变后掠翼飞机上,单发的米格-23也存在类似情况。而后来双发的苏-24虽然机身也很宽,但和美国F-111一样采用了正常的垂尾布局。

逆火采用悬臂式下单翼变后掠翼结构,由于采用了变后掠翼,逆火家族都可以在1405米距离上以280公里的时速起飞,考虑到它的空重就达120吨,这个性能相当不错。但是和同时期的西方变后掠翼飞机不同,由于苏联自动控制技术的落后,逆火的机翼和米格-23等类似,只有4个位置可选择:用于起降的20度;用于高空亚音速巡航的30度;用于超低空高亚音速突防的50度和用于高空超音速2倍飞行的60度。

按照指标要求,飞机应该在任何高度和速度上都保持稳定性和机动性。但由于初次在大型飞机上实际运用变后掠翼技术,虽然有理论指导,在技术细节上还是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图波列夫设计局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一一解决:为了减少机翼掠动时压力中心位移,图波列夫将转轴设计得较靠外,位于最小后掠角时的33%翼展处。因此翼套面积必须很大才能同时满足机翼最大、最小后掠角之间的整形作用,但带来的坏处是减小了展开时能达到的展弦比,增加了诱导阻力,还减小了最大实际后掠角,降低了低空高速区性能。最终结果是削弱了变后掠翼的优点,这样的折衷也出现在同时期的苏-17上。说明当时苏联对这种新技术还是持保留态度,设计中求稳的因素占主导地位,这和美国同期的F-111等型号的小翼套、大后掠角的设计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局面一直到后来问世的苏-24和图-160才得以“统一”到美国的设计思想上。

由于逆火不是战斗机,不需要高滚转率,因此图波列夫用翼套后缘单缝富勒襟翼前面的扰流板在中等以下攻角时进行横滚,偏转角达60度。在大攻角时则靠全动水平尾翼的差动来调整侧倾。机翼掠动段前缘设计了全翼展前缘缝翼,后缘有较小的副翼。翼套前缘仅简单下垂,无前缘缝翼。外翼段很薄,挠性也很大,停放地面时会自然下垂。当后掠角从60度变到20度,机翼的翼型相对厚度从6%增加到12%、相应的,机翼面积也会增加,进而带来升力增加。这些情况使机翼在高攻角时效率很高。

逆火的发动机不再采用图-22那种让机务人员诅咒的垂尾根部高架安装的方式,而是与机身融为一体埋装在内,进气道参考图-28/128截击机的设计一直延伸到翼根前缘的机身两侧,只是将面积率蜂腰机身改成了矩形截面的直筒机身,另外为了在跨音速情况下消除激波,方型进气口内部几何形状可变。由于进气道很长,因此到达涡轮风扇叶片前级时的进气损失量也很大。为此,在每侧进气道的前部设计了3个液压控制的辅助进气门,当飞机在起降时,只要起落架处于放下位置,这些进气门受联动装置控制都将打开以增加空气流量。另外当低速飞行时,进气门也受飞控系统大气传感器控制自动张开。

图-22M1采用两台NK-144涡轮风扇发动机,该型的加力推力达196千牛。使图-22M1的推重比达0.33。配合变后掠翼技术和光滑的外形在14500米高度上可达2500-2700公里的时速。而在50-100米高度上低空突防最高时速为1100公里。该发动机同时也在民航的图-144上使用,因此耗油率相对图-22下降很多,达到了1.8-1.9公斤/kgf/小时。军方对逆火的最大航程要求甚高,因此图波列夫的设计师们将燃料箱塞到机身内任何一个空余的地方,除了机身内部油箱外,还在庞大的翼盒和前伸的垂尾背鳍内设置了油箱。即使这样,航程也无法满足苛刻的要求,因此从M2开始安装了图-22K上的空中加油系统。

图-22M1 机头上专有加油探头的特写

由于图-22M1的航程较图-22增加不少,因此机组成员增加到了4人:飞行员、副驾驶、导航员和电子战军官。两位飞行军官座位朝前,导航员和电子战军官坐在他们后面,这种安排使得飞行员座舱比图-22变得更广阔,所有机组成员操作起来也更舒服。所有机组成员都靠KT-1弹射座椅救生,这是图波列夫设计局自己研制的,能在零高度和超过130公里的时速弹射,这在当时的轰炸机上算是不错的指标。

飞行中的苏联图-22M1“逆火”-B 轰炸机

由于初次使用变后掠翼技术、加上当时空军作战指导思想的摇摆,在M0和M1型上存在很多考虑不周的地方:飞机纵梁贯穿前后,将机翼转轴的受力分散到机身上,同时也作为结构大梁加强炸弹舱,以将排载物的应力分散、加强结构、防止因为过分受力导致该区域扭曲变形。可为了提高使用过载和结构冗余,巨大的机翼承力梁占去弹舱很大空间,导致载弹量不足。受外形影响、原来在图波列夫的大型飞机上常用的机翼后缘突出安装起落架舱的做法取消,6轮小车式主起落架改在翼根与机身结合的鼓包式舱内收藏。但这又带来了诱导阻力增加.影响航程提高。

逆火设计之时,正是“导弹至上论”最有市场的年代,因此在MO上没有设计护尾机炮、但在越南战争的经验影响下,苏联发现即使是大型飞机也需要尾后机炮来保护自己。因此,列装UKU-9-502的最后批次图-22M0乂重新装备了2门GSh-23护尾机炮,并延续到所有后续型号上。另外为了提高自卫能力,设计局专门设计了护尾电子战夹舱以提供对战斗机的炮瞄雷达角度欺骗干扰能力,另外还在干扰弹发射器中融入了在苏联大型飞机上首次使用的红外干扰弹,它们与对雷达消极干扰的偶极子铂条弹一同混装。但使用初期,这些干扰弹常常无法正常点火

总的来看,M0/1型的设计是成功的,苏联军方提出的核心指标基本上都达到了,但由于航程问题,没有批量生产,这在作为大型复杂系统的轰炸机设计史上看是正常的,在M0/1的失败后,很快便出现了大批列装的M2型,震撼了西方也证实了图波列夫局的设计能力。

真正的正式版本M2型

图-22M2

1973年5月7日,图-22M2完成首飞,这是逆火家族中真正批生产的第一型,工厂代号45-02,西方称为逆火B。图-22M2装备了新研制的PN/AD攻击雷达和NK-45导航综合系统,改进后的新无线电通信系统采用了新天线,这些通信天线和全向告警器天线安装在垂尾后缘的对雷达波束透明的玻璃钢整流罩里。以前产生巨大阻力的主起落架收藏舱也缩小了体积,起落架改为直接向中轴线方向折叠收入机腹中。背鳍和垂尾在制造时分为3个部分组合,以减小超音速飞行时的颠簸。为了提高飞行极速,最大后掠角从60度增加到65度。

虽然M2型达到了苏联军方的要求:在测试中飞到了1800公里的最大时速,亚音速巡航航程达到5100公里,还能携带3枚Kh-22M空对地导弹,但是在执行中远程任务时,还是只能在机腹中央弹舱内装一枚Kh-22N,只有在执行短程任务时,可在机翼固定段下挂架上增挂2枚同类导弹。因此军方还是不满意,要求继续改进。1976年,M2进入现役后,设计局鉴于军方对速度的严格要求,将新研制出的NK-22和NK-144发动机一起装机对比测试,最后决定用NK22。随着量产和服役开始后的实践发现,为了提高功率而提高的涡轮前级温度使发动机寿命大为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的NK-23发动机定型,这是在NK-22基础上为了提高速度和航程研制的改进型,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只有少量M2试验性地换装了NK23。随后图波列夫设计局于1974年又获得了工作推力14.3吨,加力推力25吨的NK25发动机,该型采用新型电子控制系统,始终能够使发动机保持最佳工况,使燃油消耗量进一步下降。1975-1976年,NK-25在图-142LL空中台架试验机上试飞,同时模拟在M2型上环境下测试其现代化的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这种亚型也随之改名为图-22M2E,而采用NK22的则定名为M2FM。


图-22M挂载 Kh-22 反舰导弹

由于NK25的推力增加,但重量也随之增加,因此M2E型的气动外形必须修改:护尾的双联装GSh-23机关炮改为横置两组,炮塔也更流线型。水平尾翼面积减小,而翼展增加到34.3/23.4米,同时机翼和平尾剖面也改为超临界型,后缘弯曲程度加大,这样可提高在高攻角情况下的安定性,加上采用新工艺,在不影响强度的情况下机翼质量减轻了5%。此外,由于设计局发动所有技术人员开展的持久而卓越的减重工作取得了成效,全机空重由M0/1的53.5吨下降到52.9吨,考虑到发动机增重的影响,这在大型飞机上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由此带来了飞行性能和航程的双重增长,最高时速达到2050公。但是军方还不满足,因此前机身又增长了0.8米以提高燃料装载量。加上此时美苏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谈判关于逆火轰炸机属性的争吵正如火如茶,正好M2的航程进一步提高,苏联政府做出退步,责令图波列夫设计局将M2上本已采用的空中加油管取消了。

在M0/1和早期的M2型上,6轮小车式主起落架的中间一对轮子在起降时可向外侧伸出,三个轮子成品字形布置.以后者防止落入前轮的车辙印中导致中后轮下陷,这种复杂的做法主要是为了满足苏军向来要求的能在前线草地跑道机场起降的要求,因为根据卫国战争经验,即使是轰炸机也有可能遇到以一线甚至备用机场为跳板转场执行任务的情况。但在随后的M2型上,军方取消了草地起降要求,因此从第34架开始,6轮小车式主起落架被简化。

同时,还有一个不起眼却影响全局的细节也得以改进—飞机电力系统进行了根本的变革。早期的M0/1型上主要采用6台直流发电机提供电子设备、控制系统使用27伏直流电。同时设计局也尝试使用由发动机带动的交流发电机,但由于涡轮风扇的转数会因为速度等因素变化,因此发出的电流频率也不稳定,这限制了机上随着电子设备日益增加带来的电力需求。设计局的办法是研制新的电子控制系统,将交流发电机的转速误差控制在1%内,再配合后端电路设计,终于用轻便的交流发电机取代了以往笨重的直流电机,庞大的变压器也被取消了,而且随着莫斯科工业大学等研究机构的成果问世,镍-镉蓄电池取代了以往的电瓶。这些改进在图-104客机改装的空中试验平台上试飞后正式装备M2型。

此外,和前面型号不同的是,M2的弹舱管理也重新配置,以往的沿弹舱内壁挂装的方式改为挂载在旋转发射架上,这样增加了载弹量,最大载弹量由M0/1的4吨陡增到12吨。为了增加任务弹性,配置新的X-15近程空地导弹,共可携带10枚:6枚在旋转弹架上,4枚在机身和翼盒下。

当M2型试飞时,图波列夫设计局又开发出一种以逆火机体为基础的全新气动布局方案。该型号依旧采用变后掠翼,但中央翼盒的外形看起来像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的SR-71黑鸟超音速战略侦察机的机翼,呈双S形。发动机还是NK25,挂在翼盒端部的短舱内,两个短舱同时也负载两个尾撑和垂尾,并作为主起落架舱。设计局提出的指标为速度2.4马赫、载弹量26吨,航程超过5500公里,看上去这种布局很前卫、性能很优秀,但是空军考虑到技术风险过高、太超前,而且研制周期长,因此最后还是否决了。

☆最终决定版:M3型

图-22M3

 (工程代号为45-03)于1977年6月20日首飞,在飞行中达到了2300公里的最大时速。国家测试于1981年结束,同年第一架M3送交空军试验使用,又经过数年的磨砺、1986年,M3型正式宣告在苏联空军远程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中形成战斗力。而M2型依旧在喀山图波列夫工厂中和新的M3一起生产,直到1984年才停产,月产量最高时两种型号出厂12架!为了充分利用M2的机体,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不少M2改为侦察型,定型为图-22MR。但由于复杂的电子设备之间兼容性不佳,一直到1986年才形成战斗力。

乌克兰空军 Tu-22M3 在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 SIAD 2002 航展上

在M3型上,改进最大的地方是进气道,为了满足发动机提高功率后需要的更大进气量,原来的方形唇口改为切口状二元进气口。同时将辅助进气门改在进气道的前部和机身中部位置上,每处分别12个,这种改进也被运用到前面的型号上。气动外形上也有大改进,机头雷达罩增长,下端上翘。由于飞控系统进步,控制面可以更小,因此设计局将水平尾翼尺寸减小,并改用钛合金取代不锈钢制造,这一改进又大大的降低了重量。图-22M3的电子设备也有相当大的改善。换装了作为苏联轰炸机载雷达上采用相扫天线开端的新型攻击雷达,代替M2的PN/DA雷达。新型相扫雷达的波束控制能力配合对地合成孔径扫描技术可进一步改善飞机的低空突防能力,加上运算速度更高的火控计算机配合,大大提高了轰炸、导航能力。此外,考虑到进气道改为切尖形后造成了特定方向上雷达反射截面积提高的缺点,设计局为M3增设了多种型号的主、被动电子侦察、干扰设备,使电子对抗能力成为当时苏联飞机中最高的,据苏联专家推算,其生存力可比M2有成倍的提高。

为了节约成本,直到M3型也一直没有采用起初设想的电传操纵系统,飞控系统还是采用机械式并加以双备份以提高安全冗余度,但部分部件采用了机械-电传混合。为了提高飞行员的控制感,设计局在操纵系统的液压助力系统之外又加上用于感应舵面效应的弹簧力回馈装置。这些简单而又实用的法在西方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就靠着这种朴素的设计思想,图波列夫让看似简陋的逆火系列成为美国人的心腹大患。

苏联图波列夫 Tu-22M-3“逆火 C”,1992 年

1980年代早期,1架图-22M3型轰炸机换上了为图-160海盗旗重型轰炸机研制的NK-32涡扇发动机,在加力推力不变情况下非加力推力达到22.7吨,提高了巡航速度同时减低了油耗。为了匹配功率更大的发动机,进气道中消除附面层的板也进行了修改。完成新发动机飞行测试后,该机又改为各式电子设备的飞行测试平台。在得到了NK32的试飞数据后,设计局将其改装到M3上,自第7批次开始采用NK32-1型发动机,因此在西方资料中,常常可见到逆火C装备NK25和NK32-1两种发动机的说法。

由于发动机功率增加,加上气动外形的进一步优化,M3型飞行性能提高,加上采用可换组件式弹舱,最大载弹量也因此比M2又翻了一番,达到24吨!且可有多种灵活的武器搭配方式:一次装载69枚100公斤加69枚250公斤炸弹,或42枚500公斤炸弹、8枚1500公斤、2枚3000公斤炸弹,或者是24枚500公斤、8枚1500公厅的炸弹,或24枚500公斤炸弹外加1枚外挂的Kh-22M导弹。在以导弹为主要作战武器时,至少有3种搭配方式:腹下装一枚Kh-22M/N导弹,同时主翼固定段下带2个自由落体式常规炸弹挂架,或在弹舱内采用新的能携带9枚Kh-15P(AS-16)高速反辐射导弹的旋转发射架,翼下挂架再挂载4枚Kh-15P,或翼下挂2枚Kh-22加机身弹舱内6枚Kh-15P。经现代化改装的图-22M3轰炸机将还可携带4枚Kh-101巡航导弹。

在连续的制造过程中,图波列夫设计局结合不断成熟的新技术对M3进行改进:从第6批次开始,原来后期M2型上被拆除的空中加油系统又恢复了,并改进为新的型号,从机头雷达罩上方移到了下面。固定翼段后缘效率低下的阻流板被去除,为了提高携带Kh-22导弹的数量,在固定翼段下又增加了2个挂架。另外还有一架M3被挑选出来试验为图-160研制的K-36D“零-零”弹射座椅,试验本身是成功的,但按照苏联官方解释,“为了保持技术延续性”却没有在量产型号中换装,还是继续使用原来的KT-1零高度弹射座椅。M3的燃油安全系统也得到改进,一旦油箱遭到射击,新的防爆系统将紧急向油箱内充入二氧化碳,飞行员也能够通过传感器获得损失情况,并进行紧急放油。

为了替换旧有的图-22R、图-16R和图-16RM侦察机,图波列夫设计局于1980年代中期开始在图-22M3基础上研制新的电子侦察机图-22MR。该机装备侧视机载雷达、电子情报与红外传感器以及常规光学照相机。并于1985年12月6日首飞,通过了国家测试后,准备进入现役。但由于苏联崩溃前恶劣的经济情况所限,造价昂贵、超过图-22M3型造价3倍还多的MR型一直没有获得经费开工制造,等到苏联解体,则更不可能了。

☆逆火装备情况

图-22M逆火轰炸机家族诞生于冷战时代激烈的军备竞赛中,美国对其完美地结合了战略飞机的远航程和战术飞机的高速度、机动能力,还具有强大的火力感到十分恐惧。虽然由于性能限制,M2型以前的逆火还没有洲际能力,但自M3型(逆火C)开始,其6800公里的航程已足以使之成为战略轰炸机,而且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列装轰炸机中飞行速度最快的!不空中加油即可以超音速攻击除葡萄牙和挪威以外的所有欧洲国家,留给西方国家的预警时间不超过30分钟。如果经空中加油,还可以从苏联的极地基地起飞攻击美国本土,然后再飞回国内基地。因此,美国在裁军谈判中曾极力反对,但由于它的出色性能,西方国家当然无法阻止其大量装备和继续发展。

到1991年中为止,苏联已生产装备各型图-22M系列轰炸机370架,其中空军210架,装备9个团;海军航空兵160架,装备8个团。按当时的加盟共和国划分,部署在俄罗斯境内占40%,乌克兰26%,白俄罗斯15%,爱沙尼亚19%,集中在欧洲部分的飞机总数达315架,这是因为冷战时期苏联的战略目标主要在此。冷战结束后,俄空军为保持核威慑能力和提高非核力量比例,对远程航空兵部队的指挥机构和部队部署进行了改组:远程航空兵的战以最高指挥机构为第37空军集团军,司令部设在莫斯科。

☆命运的劫难

本来,图波列夫设计局还要继续在图-22M3基础上发展新的改型的,但1991年夏天的那场“8.19剧变”把这一切都粉碎了,苏联这个红色巨人突然间解体,她的继承人俄罗斯虽然雄心勃勃,希望复苏当年的辉煌,但恶劣的经济情况使得她不得不先安抚自己身上的伤口。俄罗斯航空工业和航空兵建设也因此大受挫折,无数预计中的型号一夜间便失去了资金来源,计划中的图-22M4型也由此了无声息。逆火家族面临着绝后的境地,虽然后来又提出了更先进的M5型,但随着各设计局和俄空军提出种种新方案的问世,看来逆火家族就要在M3型上停住了。这种充满了传奇和神秘的终极杀手,将就此终止家族的延续。

☆“逆火威胁”挥之不去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苏联远程轰炸航空兵和前线歼击、强击航空兵的装备都获得了飞跃性更新,以图-22M、苏-24、米格-27等为代表的新机开始批量装备。由此带来的战术、战役运用方面的变革也颇为震撼。当时中苏边境极其紧张,据我方当时应对预案分析,一旦中苏开战,苏联战术空军的米格-21/23等飞机将在战争打响后1个小时内深入我腹地300-400公里,突击我一线有生目标和浅近纵深内的指挥、补给中心,而逆火、击剑者等组成的远程打击力量则将随同战术飞机使用同一条空中走廊,在密集电子干扰掩护下导航至预定的定位点,随后分散,航线直接指向各自的目标。他们会深入我纵深400-1200公里之间的战区,突击我重要战略目标,诸如黄河铁桥、大庆油田、第一汽车制造厂等等关系我抵抗潜力的目标均将暴露在铺天盖地而来的苏军打击面前。除此之外,还有战术、战役级弹道导弹的突击,这些导弹负责采用高爆、云爆、杀伤等多种类型战斗部打击我指挥中枢,为航空兵在我防空网上撕开缺口,而配属给前线战术航空兵的苏-24E电子侦察机和携带AS-14反辐射导弹的苏-24ME,则负责在攻击编队前开路,后面跟随的就可能是图-22M,由它们清扫我主要目标周围的防空导弹部队。

因此,我军当时在防空领域所进行的所有备战,针对的都是苏军由图-22M为主,辅以图-22/95担纲,其他战术飞机打“外围”的“大纵深、全空域、多方位”大规模突袭。歼击机部队中,歼-7反复练习在图-22M进入导弹发射线之前截击掉它,歼-6则要和图-22较量。防空导弹部队则研究如何压制来自苏-24M/ME的侦察和打击。

在苏联红海军航空兵中服役的图-22M同样可怕,一旦事起,这些超音速杀手可以隐蔽地从苏联远东地区的赤塔等纵深机场起飞,要么绕道日本海上空,出现在东海上,然后根据“海洋资源卫星”的指示发射高速反舰导弹攻击我在南至长江口,北到鸭绿江口广阔海面上活动的舰只,或者干脆直接凭借高速度突防,穿越我东北、华北地区,直下渤海、黄海,对驻扎在定海的我东海舰队主力进行打击。或者,在苏联红海军太平洋舰队在我辽东及山东半岛登陆时,以海参崴等一线机场为跳板出航,在加大航程的情况下遮断我方濒海防御地域的重要目标,为他们的海军陆战队上岸扫清障碍,对我可能的海上反击进行阻断。

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冷战结束,前苏联解体,我国和与我北部边界接壤的独联体6国缔结了《上海合作组织条约》,各国军队从边境线后撤100公里,彼此不再以对方为目标,北疆安宁,来自北方的“逆火威胁”消失了。

虽然,逆火不会再来自北面,但是它的威胁却依然存在,我们的另一个邻居一一印度又从俄罗斯引进了图-22M3,对外宣称的是所谓“训练型”。但从印度军方“形成战略轰炸战斗力”迫不及待的心情和专业人士的评述可以知道,就算是真的训练型,稍微改进火控软件也可以很快转变为战斗型。也就是说,在我们南面,又出现了潜在的“逆火威胁”。虽然中印双方近年来也大力改善关系,但是作为军人,只能以最坏的打算来揣测我们的邻居,不论它们表面上会表现出有多大的“善意”——如果印度空军的图-22M3采取苏军的隐蔽出击方式,先以转场飞行或训练为掩护,然后突然飞抵预先部署有保障设施及弹药储备的一线/备用机场,突然发力,那么可以在短时间内飞越喜马拉雅山,突袭我们的三峡、葛洲坝工程和诸多中西部战略要地。如果按照美国人对苏军图-22M3型逆火轰炸机的“自杀”作战方式推算,甚至我们的首都北京都将在他们的打击范围之内。因此,逆火的幽灵还在我国四周徘徊,久久不散。

劲舞空天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最新文章